齐不是哪个省的简称,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山东省也被称之为“齐鲁大地”。
山东古为齐国、鲁国的土地,所以叫齐鲁大地。“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
山东省,简称“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山东界于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省总面积15.71万平方千米。
扩展资料:
齐鲁大地的由来和沿革: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变化很大。春秋时期,晋国居太行山以西,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北魏建都平城,五代时晋亦在太行山以西,故沿用古晋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战国、秦、汉时期则是指崤函以东地区。
因为秦在关中,故称崤函以东六国(楚、齐、韩、魏、赵、燕)为山东六国,或云关东六国。此时山东与关东意义相同。如《管子》书就有“楚为山东之强国”语。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多次用山东提法,如说“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又有“山东之国”、“山东豪俊”、“山东大扰”等说,皆指崤函以东地区。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卷一说:“山东之称,古或指关东言,或指太行山以东言,不专指今山东也。”
秦汉一统之后,关中与山东(或关东)在政治上的对立消失,山东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出现广、狭两义。广义的山东是沿袭战国时的旧概念,狭义的有专指齐鲁地区的意义了。
《史记·酷吏列传》载:御史大夫齐地苗川国薛(今山东寿光南)人公孙弘说:“臣居山东为小吏(薛邑狱吏一作者)时,宁成为济南都尉。”
又《史记,儒林传》:伏生“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齐鲁之有山东之称,当滥觞于此。至于山东成为行政区划,是又经历了数百年演变过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鲁大地
因为古代山东存在齐国和鲁国,齐国的文化渐渐断了,鲁国文化一直流传着;还与孔子、河北有关。山东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山东中部地势高,四周低,跨越五大水系。山东的鲁菜归属于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饮食文化很出名。在山东大地上,还出现了孔孟、墨子、孙子等名人。
一、古代的山东存在着齐国和鲁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纣王,周武王分封姜太公于齐,分封其弟于鲁。齐国主要都城临淄的工商业、纺织业十分发达,百姓生活和乐,国力强盛;鲁国主要都城在曲阜,鲁国注重礼乐制度,尊崇伦理、仁义等传统品德。原本齐国的国力强盛于鲁国,但随着百家争鸣,儒学的兴起,汉朝也建立起来了,统治者更看重鲁国的儒学文化和礼乐制度,有助于巩固统治,齐国的商业文化便得不到继承,逐渐消失了。
二、孔子等大家以及世俗称呼也影响了山东的别称众所周知,孔子这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来自于鲁国,孔子的许多弟子也来自鲁国本土,后来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鲁国的地位水涨船高,儒家文化渐渐传到了国外,孔子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于是人们更愿意称呼山东为“鲁地”。到了现代,由于河北的简称“冀”与“齐”的发音相似,容易混淆,为了区别开来,大家便约定俗成的将山东称为“鲁地”,山东简称“鲁”。
其实齐地和鲁地两者的名称区别不大,无论提及哪个,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山东,因为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区别只在于两者的使用频率高低。 正是因为山东鲁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流思想,鲁国的名号才这么大、才被传了千年。齐国是败在了没有像鲁国孔子一样的大思想家和主流思想,它自身的国力远胜于鲁国。
东秦即后秦,或称姚秦。为十六国时期羌族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胡三省注:"时乞伏氏建国陇西,号秦,故史书姚秦为东秦以别之。"后秦(384年-417年,或称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后凉,得鸠摩罗什。是年,法显从长安出发西行求经。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国内曾归降的多族势力趁机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刘裕派檀道济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为夺位反叛,被姚泓消灭。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围攻长安,姚泓举家投降,竟被刘裕灭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