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陆军上将阎锡山生平简介

油酥饼2023-04-02  22

阎锡山,小名万喜,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识时务,也很擅长打小算盘,他拥护过蒋介石,也反过蒋,曾围剿红军,又与八路军联合抗日,他投身抗战,但也小心避免得罪日本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阎锡山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阎锡山简介

阎锡山,汉族,中国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曾官费到日本 留学 ,三年后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这是阎锡山简历中的最高点。

阎锡山简历很曲折,他从日本学成归来后,曾担任西陆军监督、新军标统,之后又参加过反清运动,武昌起义中的主要组织和领导人,因为在这场起义中担任的位置较高,起义结束后被推选成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却背叛同盟会,改为宣布支持袁世凯,袁世凯倒台后,又依附与段祺瑞,而后,阎锡山兼任山西省长,至此山西彻底成为他的地盘,而后更是建成了三大兵工厂,然而此时的段祺瑞也倒台了,受到两次教训的阎锡山宣布不再入党,不再过问外省的事,全力服从中央机构的的 命令 ,也正是这种主义,山西在他的管辖下,也的确度过了几年的和平与安定的日子,但在之后,阎锡山有了重新出兵的打算,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国共合作后,因为山西的特殊 地理 位置,阎锡山成为两党争相拉拢的对象,最终他归属了国民党蒋介石的部下,但是几年后,随着双方关系的恶化,阎锡山默许了唐生智联合他一起反抗蒋介石的意思,但是之后的他却出尔反尔,刚答应了他,转而就和蒋介石身边的人取得联系出卖了他,因为有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前提,使他将这个想法暂时缓了缓,但也只是暂时而已,1940年,这时的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奸了,随着日军的全面投降,阎锡山趁机抢占地盘,并向八路军发动攻击,他的部下被全部歼灭,但他本人却逃到了台湾,最终病死。

阎锡山的简历上有许多能够显示他性格的地方,比如他的狡猾,他多次加入过不同的阵营,但又能在背叛之后全身而退,同时他也很识时务。

阎锡山抗日

阎锡山抗日至今仍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积极抗日,可也有人说他中途上了日本人的贼船,为日本人效力。根据 历史 记载,具体 故事 是这样的,在日本人打到中国后,举国上下开始了艰难的抗日岁月,当然阎锡山抗日也不例外。

阎锡山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国家陷入这种危机中,即便是让自己牺牲也要保卫祖国的安危。发出这种决心在目前看来阎锡山抗日绝无二心的。他在决心抗日的同时还有自己的新想法,那就是不能仅凭中国的人多,拿着简单的武器去和日本人对抗,这样很难预料到结果。阎锡山认为打击日本人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中国的经济, 军事 等方面的实力,因为只有在这些方面强大了,中国才能抵挡外来人的入侵。因此阎锡山抗日并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发出类似我一定要消灭日本人的 口号 。因为阎锡山有这种想法都是经过实践的,在刚开始阎锡山抗日的时候,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阎锡山的部队很快就被打到四分五裂了,所以阎锡山才会发出这种口号。

阎锡山抗日过程中确实和日本有过接触,因此才会被大家对他抗日的态度有怀疑。在阎锡山和日本人相互联系的这几年时间里,日本人多次给阎锡山好处,双方经过了多次的谈判,日本人就被打败了。于是阎锡山抗日态度便成为了后人一个讨论的焦点。

阎锡山有多少部队

阎锡山是中华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军阀,曾长时间统治着山西,是山西名副其实的土皇帝,被人们称为“山西王”。他是同盟会会员,曾经领导了太原起义。后来他跑去了台湾并死在了那里。

既然作为一名军阀,那么阎锡山有多少部队呢?刚开始,他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4000多人。后来慢慢发展壮大了起来,逐渐成为威震一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巅峰时期达到三四十万之众。阎锡山的部队就是著名的晋绥军,控制山西长达38年。

晋绥军初建于太原起义,前身是清末时期的山西新军,后来阎锡山把它整编为一个师。蒋介石为了分化各派反对自己的力量,拼命拉拢阎锡山,而阎锡山也充分利用职权之便扩展自己的兵力。到中原大战之前,他的部队已经发展到了十几个军的兵力。它分为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其中步兵共有30个师和12个旅,骑兵有4个骑兵师,炮兵有7个炮兵旅。

后来反蒋联军公推阎锡山为军队总司令,向蒋介石发动进攻,军队由阎锡山亲自坐镇指挥。但是随着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军情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反蒋联军损失惨重,阎锡山逃之夭夭。晋绥军被按照中央军的番号重新整编,只剩下4个军的兵力了。

阎锡山的部队在北伐战争的时候走向辉煌,在 抗日战争 战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头作用,最后又在国共内战中损失殆尽。这就是阎锡山有多少部队的真实内容。

猜你喜欢:

1. 国民党军衔图解详解

2. 抗日战争各战区司令名单

3. 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简介

4. 关于陆军上将阎锡山的一生介绍

5. 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简介

6. 上将孙连仲盗墓事件

你好,阎锡山故居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交通很便利, 太原有直达河边镇的火车,定襄县城有1路公交车直达河边村,而且忻阜高速也会途径河边村。 (建安或蒋村出口下高速)

定襄县最著名的 旅游 景点还得说是河边村的阎锡山故居,这里上千间楼阁殿堂错落有序,三十座庭园院落环环相套,占地面积达33000平方米,堪称中国近代私人官邸之冠,也是山西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

阎锡山号称“山西王”,他早年跟随同盟会投身革命,后靠武装割据政权称霸一方,又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民国摇摇欲坠之际担任行政院长,在台北阳明山度过晚年,最后客死他乡,结束了十分传奇的戎马生涯。

阎锡山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也是连结海峡两岸 历史 的重要人物。

观一座阎府院 读半部民国史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结束,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

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

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阎锡山故居在山西定襄县的河边村,背山面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山下滹沱河清澈透明的河水缓缓流向远方,后山山峦起伏,浩浩荡荡,来势平缓。

阎锡山故居规模宏大,耗资可观,不愧是“山西王”的住宅。也只有盘踞山西近四十年之久的阎锡山,才能搜刮民脂民膏打造自己的安乐窝。

“山西王”阎锡山,深不可测的人物

阎锡山于1883年10月8日(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是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

他一生历经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民族抗日战争、国共决战、残留台湾几个时期,是一个深不可测、颇为复杂的 历史 人物,

他是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称帝。

民国六年(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民国十九年(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倒蒋,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往大连。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军政大权。

“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两面政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他创办了对山西现代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以实现其亲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

他深谙权术,处世圆滑,朝秦暮楚,看风使舵,虚与委蛇,自28岁当上山西都督开始,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其权力至高无上,有“土皇帝”之称。

1949年4月逃离山西,后赴台湾,196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

阎锡山故居,酷似森严的封建城堡

阎锡山故居是一座民国初期的仿古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高墙护卫,地道互通,酷似森严的封建城堡,给人一种肃穆之感。

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1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历经二十六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等大小院落三十多座,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3.3万余平方米。

整个阎府的风格具有晚清遗风,又中西合璧,是山西难得的一座民居。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阎锡山故居”五个金黄耀眼的大字。

按布局分南北共两部分。南为早期的都督府建筑,还有得一楼、上将军府、率心院和新南院。

北面是东西花园和子明慈初院。东花园坐西向东,共有“归仁堂”“居仁堂”“当仁堂”三院,是阎府中最大的一座院落,极具恢宏和富丽。

都督府完全是庄重严谨又不乏气派的欧式建筑,尖型屋顶、坚硬石材,有教堂之肃穆,也自然有都督之威严。可见这所民居花费了多少心血和财物!

阎锡山故居现为民俗文化展馆

阎锡山故居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它通过面塑、刺绣、雕刻、饮食、信仰、婚俗和元宵节民俗一条街等共58个陈列室,反映了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

展馆还通过精心雕刻的蜡像,展示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 历史 名人形象,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 历史 话剧。

阎锡山故居跟平遥古城里的院落、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风格完全不一样。阎锡山当初公派留学日本,其实一点也不土,阎锡山故居建筑风格更为大气也更加洋派。

感觉阎锡山故居值得一看。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 历史 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山西定襄县的河边村。河边村位于文山脚下。山下清澈 的滹沱河缓缓流向远方,背山面水,真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我走进了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是一个深不可测、颇为复杂的 历史 人物,他一生历经了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统治、民族抗日战争、国共决战、残留台湾几个时期。他的思想、政见、做法可谓独具一格,在各个时期中具有许多军政者所不具有的特色。在当时复杂的 历史 背景下,他变得圆滑世故,不仅政治上看风使舵,虚与委蛇,处世上也奉行不偏不过的思维定式。他深谙权术,朝秦暮楚,28岁就当上了山西都督,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绝对统治,有“土皇帝”之称。对内,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努力发展种植、水利和工业,他还在经济极为窘迫的情况下修了一条同蒲铁路。

跨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阎锡山故居”五个金黄耀眼的大字。放眼望去,这是一座民国初期的仿古建筑,宏伟壮观,雕梁画栋,高墙护卫,地道互通,酷似森严的封建城堡,给人一种肃穆之感。

始建于1911年,差不多建造了26年之久, 都督府完全是庄重严谨又不乏气派的欧式建筑,尖型屋顶、坚硬石材,有教堂之肃穆,也自然有都督之威严。而北面是东西花园和子明慈初院。东花园坐西向东,共有“归仁堂”“居仁堂”“当仁堂”三院,是阎府中最大的一座院落,极具恢宏和富丽。它更多体现的则是中式风格。 可见这所民居所花费的心血和财物是如何巨大了。宅院共占地33000多平方米,有30多个院落、近千间房屋,虽历经风雨,目前还保留了27个院落、700多间房屋,其规模是山西古民居中数一数二的。整个阎府的风格具有晚清遗风,又中西合璧,是山西难得的一座民居。按布局分,南北共两部分。南为早期的都督府建筑,还有得一楼、上将军府、率心院和新南院,

如今的阎锡山故居为河边民俗博物馆,里面建有包括民间面塑、刺绣、雕刻、饮食、信仰、婚俗和元宵节民俗一条街等共58个陈列室,用以反映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另外,这里还精心雕刻有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 历史 名人的蜡像,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 历史 话剧。

忻州

忻州

阎锡山故居位于定襄县东北的河边村,我说在不经意间去的,也算是临时起意,说走就走的旅程吧!

今年7月,在经过五台县的时候,发现阎锡山故居离此不远,大家一商量,就决定欣然前往。查看导航,约有28公里远,本来觉得用不了多少时间,不料一路上路面没有硬化,又刚下过暴雨时有大水洼,路况很差。路两边玉米、山药倒是饱喝雨水,绿得沉静,长势喜人。意外路过几个石雕厂,旷地上杂乱地摆放着加工好的石狮、石象、石亭、石佛像,石碑以及石头墓顶,人物鸟兽都栩栩如生,令同行的人个个赞叹。我想石雕在并不发达的当地经济中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吧。又驶过几个大水洼,飞溅起的浪花有一丈多高,此情此景大有 “浪遏飞舟”的气势 。不多时到了河边村口,不料又是一个意外:过村口彩绘的牌坊后有一段小坡,然后又是上坡,现在这上下坡之间已经被水填满,于是牌坊外围起一人高的铁皮护墙警示人们:此路不通!再三打听后,绕了约摸七、八里路,终于到了河边镇。

彩绘的廊檐下,三块青石垒成 “工”字形,上有黑色石碑,从碑刻中可知“阎锡山故居”是1986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988 年定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1989年河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已经是国家级保护单位。最近有优惠政策周一到周五参观是免费的,于是网上预约了免费门票,让工作人员查看了 健康 码这才进得大院。

一踏进东院大门,宽大的影壁便赫然呈现在眼前,红漆壁面上有“阎锡山故居”五个金色大字,分外醒目。影壁朝里一面则是孙中山为阎锡山题写的“博爱”两个大字,落款是白兄属(zhu),孙文。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孙中山这里称他白川,即百川。七个字均为金色,在蔚蓝色的照壁上熠熠生辉,更加耀眼,想必是主人意要令来往进出者映之于目,落之于心吧。

大院宽敞,房屋、树木、花卉,弥漫着浓浓的北方家庭生活的味道。当然作为“民国第一豪宅”,气派也是自然,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飞檐斗拱神采飞扬,抱厦回廊雍容华贵;砖雕、石雕、木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着各式人物风景、故事经典,无不令人驻足玩味,流连欣赏。

“故居”建筑整体为北向四合院结构,特别之处在于院子最高建筑即正屋并非坐北朝南,而是坐东朝西,这种设计在风水上自然大有讲究,根据河边村地理特点,如此即可东靠文山,西临滹沱河,拿当地话来说就是“前有照,后有靠”,属于风水中的上上签,于财运官运都是极好的。高居的东屋并不用来居住,主要用来接待客人,且把二楼作为粮仓,居住仍是在冬暖夏凉的北屋。一排南方里面陈列着面塑、刺绣、雕刻品,以及一些画册、书籍等,既能看到山西民俗之一斑,也是近代 历史 的一个缩影。伫立于院中央抬头远眺,东北角有一筒形建筑矗立,那是烟囱,冬天取暖便可见青烟袅袅;东南角有小屋样建筑耸起,则是水塔。20世纪初此院落就有如此高规格的设计,由不得让人赞叹:够先进!

“故居”总面积3.3万平米,院落27个,原有房屋近千间,现存700多间。我们顺着东院东南角台阶继续走走停停,重点看了几个,印象最深的有几处,其一就是“得一楼”。“得一楼”建于1914年,取义于《中庸》“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和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取名“得一楼”意为“一等候”。这座楼是阎锡山故居的最高点,也是整个建筑群中唯一的三层结构。三层阁楼上,其父常在上面待客、品茶、远眺。下有对联“夕阳景好,登楼望不言自笑看山久;春雨茶香,隔竹成饮却缘得月迟”,把个景得意满惬意光景,表现得精妙畅快。整座楼既有古朴的外观,又有袅袅的书香之气萦绕,像一位饱读经书的期颐老者静静地闲听鸟语,坐拂清风,“回看风雨禅意生,遥望星月故乡明”。

与“得一楼”相对的是“都督府”,一进两院,是阎锡山25岁时出任山西都督时始建,是“故居”唯一一座东西合璧的院落。后院东厅上方是罗马教堂式前脸,凸显出西方建筑风格。阎锡山的青年做派和新潮思想由此可见一隅。阎锡山曾在此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宋美龄等。曾有人评价“一座都督府,半部民国史”。

途经一个院子,导游说这个院子和其他院子不同,有对开的两个门,果真是。原来这里是管家的居所。这样的风水不聚财,正应了管家只是个过路财神这一行业特点。这倒让我涨知识了。

“红楼”的故事也挺吸引人的。阎锡山堂妹闫慧卿,在家里女儿中排行老五,人称“五妹子”。“五妹子”善于察言观色,负责照料阎锡山日常起居饮食。太原解放前,阎锡山谎称到南京公干,实际上是逃跑,为了安定军心只好把五妹子留下,本来安排飞机接应“五妹子”一起逃跑,却没想到解放军提前占领机场,计划泡汤。五妹在太原解放前电报给阎锡山一份遗书后在红楼服毒身亡,这也成了阎锡山一辈子的遗憾吧。自古一个男人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草莽百姓,一旦和女人扯上关系,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多了几分柔情,也是令人感慨。

新旧院之间有一通道不得不说,那就是“行得通”,,这其实是一条地道。建于1932年,通高1.85米,面宽1.58米,是用本地青石作为材质。地道出口上蝙蝠翻飞,祥云朵朵,簇拥着“行得通”三个大字,喻意“福喜临门”,均为精美石雕。由洞口穿行而过,仿若穿行在古旧的时光隧道,光阴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而让我尤其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散落在院子里墙壁上的家训和他的名言才是最让我感兴趣的,摘录一些与大家共享。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提醒:“自处要常常站在原谅人的地位,不可求人原谅,求人原谅是低人一头,原谅人是高人一头”言语间告诉家人要有气度,不计较。同时还要严以自律,这样做人做事才有底气和骨气“不求人原谅”。“处人不可以太不好的居心猜人以伤情,人皆有善心亦何至于太无心肝。然亦不可以太好的存心不妨人以中伤人。人皆有恶心,亦何至于不能做出恶事”以辩证的态度看待人性,教育家人“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有用人方面的见解:“管人须知识、能力、人格均足以领导人,还能通人情、有方法、善言语,能勤劳以指挥人方能尽人之所长”。对人生有高见:“做事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结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结果小。为做人即应当做事。”“人生有‘五要’,一要有强健的身体;二要有正当的职业;三要有精巧的技能;四要有充分的知识;五要有公道爱人的热心,有此五者可谓之完人”。这些语句应当是历经世事后阎锡山的肺腑之言,每一句都朴实无华非常接地气,但却含义深刻,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中不难看出阎锡山儒雅的一面,这颠覆了我原来对他凶狠残暴的大军阀印象。恰巧在一处屋子翻看阎锡山生平故事发现其生活简朴,极其自律。更有资料显示阎锡山在统治山西近40年的时间里,为山西人做了不少实事。

他家里就有“子明慈幼院”,他和家人力做一些慈善活动,使得“慈幼院”颇有名气。他办学校,抓教育,当时山西的义务教育水平是全国最高的。办工厂,如今的“太钢”,它的前身 “西北炼钢厂”就是由阎锡山兴建的。在抗日战争中他晋绥军也是功不可没。然而,这样一位“博爱”的风云人物,却在解放战争中做了错误的选择。逃到台湾后,对他心存芥蒂的蒋介石自然不会善待与他。后来他隐居阳明山,致力写作。在缺水缺电艰难度日,1960年病逝于台湾,终年78岁。这位一辈子迷信风水,打造命运的风云人物,最终却没能叶落归根,不知他临终又是如何的心境。这近乎耄耋的老人,我们姑且只称他为老人,可曾常常吟诵“月是故乡明”,可曾吟起“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可曾吟诵“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可曾在夜深人静中抱着旧物潸然泪下?可曾梦到滹沱河的水,文山的草木?可曾梦登得一楼,吟风云变幻?斯人已逝,功过留于后人说, 历史 在岁月深处只留下一声轻轻的叹息!

离开“故居”时,门口两棵高大的槭树吸引了我。这来自南方的树,在北方的这里却长得郁郁葱葱。风轻轻吹过,叶子闪亮又婆娑似乎在诉说些什么。回头望,东楼依然巍峨、沉默,明亮的大院里下,一群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正让阎锡山和他的故居又一次生动而鲜活地走上 历史 的舞台。

作为一个山西人对山西的景点给你做一个介绍,阎锡山故居是民国时期曾统治山西近40年的阎锡山的一座私宅,现为河边民俗博物馆。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东北22公里处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始建于1913年,成于1937年,历24年完工,可见规模之宏大。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1000余间房屋。旧居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

阎锡山戎装照

河边民俗博物馆是80年代在阎锡山故居基础上创立的,馆内陈列品以民俗文物为主,按照农、食、住、行、娱、信为内容的六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间面塑、刺绣、雕刻、饮食、信仰、婚俗和元宵节民俗一条街等共58个陈列室,总面积1980平方米,这些展室的陈列,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晋北清末民初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目前是国家4A级景点,交通非常方便,自驾进入忻阜高速从蒋村出口离开靠右进入台忻线右转进入文沱东街到达阎锡山故居,游览时间在2到3个小时,门票50元。

在阎锡山故居你除了可以了解晋北的风土人情, 历史 建筑,也能领略到一幕幕生动的近代剧照,欢迎大家到山西 旅游 ,体验晋北特色文化和饮食。

人物生平

1、五台少年

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山西定襄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岁入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

14岁辍学,随父阎书堂(字子明)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参与放债收息及金融方面的投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阎锡山在一次投机中惨败,负债累累,父子二人被迫逃往省会太原躲债。金融投机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却为阎锡山后来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原始经验。

2、太原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太原的同盟会员密谋响应,但因新军有枪无弹(当局害怕起义收走了子弹),未能发难。宣统三年(1911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标奉命出发南下平乱,领到了子弹,阎锡山等中国同盟会会员当即决定起义。

29日晨,该标中国同盟会会员杨彭龄、张煌等宣布起义,公推管带姚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起义军攻入城内,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成立军政府,公推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3、主管晋省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初,“南北议和”已经开始,袁世凯违约派第三镇进攻山西民军。在大军压境之时,阎锡山既慑于袁世凯的威力,又对袁世凯抱有幻想,遂同意中国同盟会会员景梅九的建议,致函袁世凯,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

则拥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南北议和后,阎锡山由归绥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世凯不许他继续前进(即不承认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的电令。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认为袁世凯手中不仅握有重兵,而且将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整个政治天平已倾斜到袁世凯的一边。

于是一面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世凯表示诚意;又在建都问题上站在孙中山的对立面,赞同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并声称“以形势论,以事实论,以对内对外论”,袁世凯看到阎锡山不同于其他中国同盟会会员,遂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即主管山西。

扩展资料

《阎锡山日记》

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军政之余,勤于著述,这本1931—1950年间的日记,多由阎本人于每日晨起洗漱时口述、秘书笔录而成。历尽曲折,阎锡山的日记终于出版了。从1952年它浮出水面,岁月已翻过将近一个甲子。

阎锡山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军政人物,主政山西38年。他一生讲究“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表现为他坚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立功表现为积极建设山西省,努力造福乡里;立言表现为勤于思考,勤于著书,可以说是一个有思想的军阀。

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杂志发现了阎锡山的价值:“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阎锡山处在军阀的包围之中。尽管目前晋西南地区还存在粮食短缺,但他为1100万人带来了繁荣。阎锡山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鸦片,甚至也不是金钱,而是优质的道路、纺织技术、防御部队……”

阎记日记,形式特别,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记事,只记理”,大多是随想,有的更像格言。别人的日记论“篇”,他的论“段”,每日可记数段,也可只记一段,甚至数月只记一段。

据阎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年太原绥靖公署机要科有一科员叫刘石生,精书善画,是五台县河边村人,跟阎同乡,深得阎的信任。

阎常把刘石生叫进去,阎说一句,刘就记一句,然后回去再把记下的“理”工工整整誊抄在固定的日记本上。同时在另一个日记本上还要将重要的来往电报录下,一同作日记保存。电报是保密的,但阎所说的“理”并不保密,于是不几日就会有阎的格言传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阎锡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565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