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最大的夜市街在中山路夜市
中山路夜市里面各种美食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尤其以烤海鲜最多,这里虽然也有不少当地人来逛,但还是被称为游客夜市。南宁小吃夜市,位于市中心的中山路是南宁名气最大、历史最久的宵夜场所。不单是夜宵,晚餐也是这里的主要经营项目。
中山路,南宁人都知道!位于市中心的中山路是南宁名气最大、历史最久的宵夜场所。不单是夜宵,晚餐也是这里的主要经营项目,所以每天从晚上六七时开始到第二天凌晨四五时,这里都是人来人往。在这条700多米长,10多米宽的老街上,集中了近百家各类饮食摊点,经营范围包括:粉、铰子、牛杂、烧烤、粥、田螺、甜品、烤鱼等。
南宁其他游玩攻略
1、南国街。和中山路略有不同,基本上不经营晚餐,专做宵夜。比较出名的是这里的牛杂,而最出名的当属“兰姐牛杂”,其魅力足以吸引很多住宅特地从“小吃天堂”中山路跑来吃。
2、园湖路。南宁市园湖路和东葛路十字路口处的粥店很有名气。不论春夏秋冬,只要你想喝,这里就没有你喝不到的粥。这里招牌上写着“粥王”字样的店铺有4家,让食客们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才是“王”。
东四大街远在元代就是十分繁华的商业街,当时称十字街。明永乐年间,在东四大街路口修建了东、西、南、北四座牌楼,即"东四牌楼",东四地名因此而命名。"东四牌楼"均为四柱三楼式,东侧牌楼上书"履仁",西侧牌楼上书"行义",南北的牌楼上书"大市街"。这四座牌楼虽在1954被拆除,但东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东四命名的街道除南、北、西大街外,还有东四头条至十四条胡同。其中三条至八条胡同形成于元代,街巷严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规格。街区内排列整齐的胡同,布局规整的四合院,显现了完整的"鱼骨"式的胡同模式。
东四一带在元代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直到明清时代仍然十分繁华。这里与朝阳门、东直门、崇文门相邻近,是粮食、木材和外地商品进京的必经之路。在朝阳门附近还有许多货栈、仓库,更加推动了金融和商业的发展。
昔时,这里有许多资金雄厚的钱庄和名声大震的店铺,如:富冠京师的"四大恒"钱庄,恒信公、华盛东绸布店,永安堂药店和以"大八件"著名的合芳楼,制黄白蜂糕的美蓉斋和瑞芳斋饽饽铺等。
元代灭之后,明代于永乐年间改建北京城,后又将南北大运河终点码头积水潭废弃,改在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终点码头。这是东四地区继鼓楼、钟楼之后,成为北京最繁华商业街的首要条件。
元代时,朝廷在通州建有13座粮仓,当做储粮之用。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代将管理漕粮的总督仓场公署设在裱褙胡同。通州和北京都设粮仓。北京城的粮仓大多建在朝阳门内左右和东直门等处。
到了清乾隆年间,原通州的官仓只留两座外,其余多移至北京。北京有粮仓十三座,朝阳门内南侧有禄米仓,北有新太仓、旧太仓、南新仓、富新仓、海运仓等。
此外,虽然定东便门外的大通桥附近为漕运卸粮之地,但是由于粮多船多,大通桥一处不够使用。因此,必须有一部分漕粮在通州卸。而后改用大车、骡马驮运至北京进朝阳门入仓。
不管是在东便门外大通桥卸下的粮食,还是在通州卸下的粮食,都要改装车、马,运进朝阳门。众多的马夫,搬运粮食的夫役和管理粮仓的人员,就都聚在东四牌楼,喝水、吃饭、休息。
东四地区成为繁华商业区的第二个条件是,明代,东四牌楼以南有官妓院,有演奏乐器的娱乐之所。现在的内务部街,在明代时,叫"勾栏胡同"。现在的演乐胡同,是明代乐队演习奏乐的地方,现在的本司胡同,是明代管理官妓院、管辖戏曲、音乐活动的"教坊司"所在地。
此外,灯市口的繁华兴盛,对东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明代,正月观灯是当时极盛的一种风俗。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时,每年正月就"放灯十日"以与百姓同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在东四牌楼迄南设灯市。
从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在此放灯。并赐百官假五日以观灯。当年,从二郎庙往西,其街很宽阔、整齐。街中列市,珠玉古玩、儿童玩具、日用杂品之货摊,应有尽有。
而且还有文娱玩耍之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有童子"跳白索"以为戏。
等到太阳西落,即满街张灯,从二郎庙往西观之,如同星月之街,五光十色,煞是好看。
各色纱灯上都画着山水风景、各种花卉和历史故事等图画。
更好看的还有冰灯"细剪百彩,浇水成之",千姿百态。
在灯市期间,观者如云,游客若狂,老幼男女,从四面八方拥至灯市。其中有很多官宦、富豪、文人墨客也来此观灯。但是,灯市缺少卖茶水、饭食的店铺和货摊,观灯者就到东四饮宴休息,东四的商业自然大受裨益。
此外,东四东侧的三官庙庙会对东四的繁荣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官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供奉天、地、水府三元的神,故称三官庙。
这座庙规模大,香火旺。每逢开庙之时,香客拥挤不堪,东至朝阳门,西至东四都是人群。
据传说,明成化以后的皇帝都到三官庙上过香,三官庙庙会的兴盛,间接促进了东四地区的经济繁荣。鉴于以上原因,东四地区成为明代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