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讨论一下 高铁问题 你们说高铁会 提速到500公里每小时的 实速吗?五年后 会提速吗?

大家讨论一下 高铁问题 你们说高铁会 提速到500公里每小时的 实速吗?五年后 会提速吗?,第1张

运行时速500公里高速列车,近几年不太可能。岛国的500高速车也要2027年投入使用,虽然一直试运行40公里的试验线时速550,这个我们不是不能,而是综合考虑。就现在而言更高时速过于太早而且也不太经济,技术上我们国家的高铁是可以的,cit500的设计时速就是500,试验时速可以达到605公里,转向架最高可以达到650公里。有试验车还得有试验平台。如果在线上跑花费也是巨大的,因为还要为列车建更高速的路线和相应设施。商业运营400可能都是极限了,再快耗能和对机车寿命都有巨大消耗。想要实现500并用于商业可能还要新的技术实现。中俄高铁合作最高运营时速也设定在400。

(1)业内对中国高铁更多的感叹在于“网络规模”、“建设速度”而不是“装备技术水平”

这一点无可厚非,高铁是个系统,难点本身不在于特别的技术突破,高铁网络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大家讨论高铁往往喜欢讨论装备技术水平,其实工程水平我们更有竞争力),中国高铁在的网络规模,运量规模,是他们很难想象的,特别是对于欧洲铁路同行来说,数量单位他们都不习惯,

比如:说中国高铁年发送量,我们都用“十亿人次为单位”,英语就用多少billion(10亿),常常被他们打断,反复确认“billion ??”,确认是billion后,他们往往惊讶不已,我遇到过几次对方示意我等一下,他叫同事过来,让我再重复一遍“billion……”,然后他们一起感叹一会儿!

(2)技术方面其实欧洲相关人士更多还是认为我们还是跟他们“学习”来的。

尽管当着我们的面,或者公开场合,对中国高铁技术还是表扬居多,但基本上可以认为有很多客套的成分,这个也好理解,且不说本来也谈不上我们领先人家,就算真的领先,“文人相轻”的心态也是有的,还是竞争对手啊!也有很多我们抄袭、借鉴等等的段子,当然对我们的面,大家不说。

(3)我感觉德、法等铁路客运水平高的国家的人,对旅行感受并没有特别不同的评价,总体上甚至觉得我们客运服务水平不太人性。

老实说,速度快慢这个事,有高铁国家的外国人(哪怕运营速度比我们慢)对中国高铁没太多特别感觉,他们对中国城市也没什么距离感,乘坐体验总体上不觉得比他们的好,吐槽比较多的是外国人购票比较困难,高铁站安检、然后就购票网站不够便利,不能选择座位等等吧,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些差距。

总结一下,业内人士的评价:

当着中国人的面,总体上各种表杨,甚至比较夸张的表扬,不要太当真;

对我们的路网建设和运营规模是羡慕嫉妒恨(从业者的视角,真心羡慕中国从业者的机遇);

技术上内心里是骄傲的,觉得我们最多算是后起之秀,他们是本源;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交通方式,依靠主科学技术逐渐完善,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可以随便选择。火车高铁和飞机利用率最高,也是最简单快捷的交通方式。有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想去全国任何地方旅行都不是问题。过去外出旅行,经常要考虑时间的问题,现在高铁已经十分普及快速,早上买票,下午就能去另一个省份开始逛吃旅行。高铁是当下性价比最高的交通方式,最受人们的欢迎。

游客们乘坐高铁旅行的时候,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何高铁要建在高空?你能猜到几个原因?三点原因很关键!第一个原因:高铁是国家投资的大项目,投资费用高,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为了让高铁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不占用耕地面积,干扰到地面人们的生活需求。高空架设高铁轨道,可以节省耕地面积,方面地面人们的生活。

第二个原因:高铁投资比较大,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方式,为了保障高铁的安全通行,不受一些人的破坏,即使遇到平地,会选择架在高空。高铁速度快,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只有考虑好所有因素,才能万无一失,架在高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搞破坏!乘客乘坐高铁,速度快有安全的去旅行,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第三个原因:如果将高铁轨道建立在地面上,会浪费很多土地资源,建在高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土地资源被浪费。建立在地面上还需要很多人去维护,节省一部分资金。高处还能免受地面条件的影响。中国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基建狂魔”,高铁线路密布,方便更多人出行,快速又安全的高铁,相当受欢迎,性价比相对较高。

你出门旅行会选择高铁吗?对于高铁建在高处的原因,你想到了几个?三个很关键的原因,你猜对了几个?感谢大家点开这篇文章,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可以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关于高铁小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3424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