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这个物种起源于那个地方

祖国是什么2023-04-01  57

黄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带地区,最初为野生,瓜带黑刺,味道非常苦,不能食用,后经过长期的栽培、改良,才成为现在脆甜可口的黄瓜。

至于是谁发现可以食用,谁是第一个第一个吃黄瓜的人,就不知道了,不过至少不是中国人。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

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现在黄瓜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春黄瓜、架黄瓜和旱黄瓜。而闻名全国的品种乃是外形美观、皮薄肉厚、瓤小的北京刺瓜和宁阳刺瓜。

黄瓜原产于印度,相传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带回汉朝的。古代这玩意不叫黄瓜,而叫胡瓜,到后面才改成的黄瓜。最初的黄瓜长成这个样子:

这东西最开始就长这样,圆形的,上面还带着刺。味道也没有现在的清爽,还有点苦味在里面,一般人接受不了,我们现在吃的黄瓜,都是它的改良过N代的版本。在云南的一些地区,你还是能找到这种版本的黄瓜的,不过他们一般都是蘸着蘸水吃。

黄瓜之所以是绿色的,和大多数果实没发育成熟的时候一样,绿色的状态是黄瓜还没完全成熟的样子。等它成熟之后是这个样子的:

一副黄兮兮的样子,一看就没食欲。你要是品尝过成熟的黄瓜,你会发现它是真的难吃,既不爽脆,皮还厚,吃起来一点也不清爽。我敢说,这东西不管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会有人爱吃。那印度人为什么会食用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吃饭吹牛皮的点,印度人以前吃黄瓜,是用来治疗便秘的,也就是通便。所以,我们叫它“黄瓜”,是因为它成熟之后是黄色的,我们也不好给它改名字。

黄瓜为什么不叫绿瓜的答案想必你也知道了,那我再和大家聊聊,黄瓜是水果还是蔬菜?根据查找到的资料,对水果的定义是“汁水较多,且呈现出甜味或酸味的植物果实”。而蔬菜的定义则是“可以做菜、烹饪成为食品的一类植物或菌类”。

黄瓜汁水丰富,同时蕴含多种维生素,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糖类,细细品味你是能够感受到一股清甜的味道。所以黄瓜是属于水果的一种,不过黄瓜的含水量较多,冲淡了其中的甜味,导致大家把它看作蔬菜对待。

现有黄瓜的分类方法较多,有藤井健雄的系统生态综合分类法和琼斯、熊泽等分类法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989;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1994;许勇等,1995;谭俊杰,1990)。

(一)藤井健雄分类法

1.A-a-1西方系鲜用品种

露地栽培。果粗短,果面平滑,瘤低而少。

2.A-a-2西方系酸渍用品种

前苏联栽培较多。果短卵形,无瘤。

3.A-a-3西方系温室用品种

北欧温室栽培品种。果实大、肉厚、种子少;刺少,在幼果期即脱落,果面稍有棱褶,多粉。

4.B-a东方系南亚型

果较粗短,瘤高大而多,在低温短日照下雌花多。

5.B-b东方系北亚型

果细长,种子少,多白刺、低瘤,不耐干旱,抗病虫,长日照下能生雌花。

(二)琼斯分类法

琼斯将欧美黄瓜品种分为3类。

1.英国温室型

北欧温室栽培的晚熟品种。果实长圆形,长60cm左右,黑刺,植株生长势较强,单性结实强,种子少,抗病性弱,不适合于露地栽培。

2.薄片型

欧美露地栽培。分枝性强,非节成性,果长20cm左右,不抗病,果面平滑,肉厚,品质一般,多白刺。

3.泡菜型

供加工用的小型品种群,在前苏联和美国栽培,种群分化明显。叶片小,节间长,分枝性强,多数非节成性,果实短卵形或圆筒形,长度5cm左右,不抗病,黑刺,作加工用。

(三)熊泽分类法

熊泽把东方的黄瓜分为两类。

1.南亚型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华南及东南亚、日本。叶片肥厚,枝蔓粗,根群密,有一定的耐旱性,对温度和日照的长度比较敏感,果实粗大、品质差,黑或白刺。

2.华北型

节间与叶柄较长,叶片薄,耐热性、抗病性强。低温弱光下生长缓慢,对日照的长度不敏感。根系弱,分枝少,不耐干旱,不耐移植。果实大而细长,白刺,果绿,皮薄,肉质细嫩,品质较好。

(四)谭其猛分类法

谭其猛在以上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的分布区域及生态学性状将黄瓜分为下列几类(谭其猛,1980)。

1.华北系

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及朝鲜、日本等地。植株大多生长旺盛,喜土壤湿润,天气晴朗的自然条件,对日照长短的反应不敏感。嫩果棍棒状,绿色,果实长大,瓜形指数在8以上,大多非节成性,不同日照长度下雌花节率相差不大,成熟种瓜大多为黄色、淡黄色或黄白色,表面网纹少,大多有白色刺瘤,也有少刺瘤或无刺瘤者,大多有棱,第一雌花大多着生在4~5节以上,较晚熟,抗病性强,这一系统内大致又可分以下几类。

(1)早熟刺瓜类 耐热性及抗病性较弱。第一雌花节位较低,节成性强,以母蔓结瓜为主,瓜较短小。如叶儿三水黄瓜、长春密刺等。

(2)刺瓜类 多中晚熟。抗病性较弱,但也有较强者。非节成性,多数主要在母蔓上结瓜。果面刺瘤有棱。如宁阳大刺瓜、公主岭水黄瓜等。

(3)截头瓜类 多中晚熟。抗病性强。非节成性,分枝强,母蔓雌花少,子蔓花多或母蔓子蔓都结瓜。果面瘤刺较少而多毛刺。如北京截头瓜、大八杈、天津棒槌瓜等。

(4)鞭瓜类 多中晚熟。抗病性强,耐热性强,适于延后栽培或作秋瓜栽培。非节成性,分枝性中等,大多母蔓、子蔓都结瓜。果面平滑或只有少数刺瘤,果皮常稍厚,果肉较厚,品质较差。如北京大鞭瓜等。

(5)加工腌渍品种类 在长日照下有高度雌花性,同一节内常簇生3~6朵雌花。如九牌秋瓜、胜芳二快等。

(6)温室栽培用品种类 一般抗热性较弱,耐寒性和抗旱性弱,但耐阴性较强,在高温短日照下形成雌花能力强。叶片较大,单性结实率高,瓜内种子少,瓜条长大。大多是母蔓结瓜,非节成性。如北京大刺瓜、北京小刺瓜、山东小密刺等。

2.华南型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印度,日本,南洋一带,但北方栽培的部分地黄瓜、旱黄瓜可能也属此系统。耐湿、热,为短日性植物。一般植株生长势弱,果实较短,瓜形指数在4~6之间,果实大多无棱且刺瘤稀少,刺瘤以黑色为多,果皮较厚,果肉较薄。有些品种稍有苦味,节成性品种较多,成熟种瓜多为褐色,表面多网纹,第一雌花着生部位较低,大多早熟,抗病性较弱,耐热性较强。这一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节成类 大多为早熟,以母蔓结瓜为主,黑刺。如上海杨巷黄瓜、南京茶亭早黄瓜、昆明早黄瓜、广州二青、武汉青鱼胆、日本的青长等。

(2)非节成类 大多中熟,分枝性强或弱,白刺或黑刺,有的品种瓜条长达30cm以上。

(3)加工酱制品种类 果肉致密,刺瘤少,雌花多,结果率高。

3.南亚型

分布于南亚各地。茎叶粗大,易分枝,果实大,单果重1~5kg,果短圆筒或长圆筒形,皮色浅,瘤稀,刺黑或白色,皮厚,味淡。喜湿热,严格要求短日照。地方品种种群很多,如锡金黄瓜,中国西双版纳黄瓜及昭通大黄瓜等。

4.西方酸渍用型

前苏联品种大多属这一系统。瓜形短小,瓜形指数约2~4,无刺瘤或极少,大多数分枝性强,主要在子蔓上结瓜,成熟果褐色有网纹。

5.西方鲜用型

又分露地栽培用品和温室用品种。

(1)欧美型露地黄瓜 分布于欧洲及北美各地。茎叶繁茂,果实圆筒形,中等大小,瘤稀,白刺,味清淡,成熟果浅黄或黄褐色。有东欧、北欧、北美等品种群。

(2)北欧型温室黄瓜 分布于英国、荷兰。茎叶繁茂,耐低温弱光,果面光滑,浅绿色,果实达50cm以上。如英国温室黄瓜,荷兰温室黄瓜等。

除了根据品种分布的地理区域和生态学特性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根据品种适应的栽培方式分为冬春保护地型,春露地型和夏秋露地型等;根据品种耐冷性可分为冷敏型、中间型和耐冷型;根据品种性分化对日照长度敏感程度可分为短日照型、日照不敏感型和长日照型。

上述各种主要分类法,有的是针对某些地区的品种而言,有的是针对世界各地的品种而论。有的类群为某些地区独有,有的类群的分布范围较广。对少数类群也有分类归属不一致的情况。概而言之,以下几个类群的分法争议较少:

1.欧洲温室型

在英国形成的适于温室栽培的品种,现主要分布在英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等东欧地区。较耐低温弱光,茎叶繁茂,但在露地栽培生长不良。果实光滑,鲜绿色,圆筒形,果长达50~60cm以上,肉质致密而富有香气。单性结实性强,种子少,抗病性弱,不适于露地栽培。

2.欧美露地型

分布在欧洲及北美洲各地,适于露地栽培。植株生长旺盛,分枝多。果实长20cm左右,圆筒形,较粗,果面平滑,果肉厚而味道平淡。白刺品种多,也有黑刺品种。白刺品种成熟时,变为黄红色,黑刺品种呈黄褐色。抗病性中等。有东欧、北欧、北美等品种群。

3.华北型

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分化形成,并扩展到中亚细亚、中国的东北、朝鲜及日本。植株生长势中等,喜土壤湿润和天气晴朗的气候条件。根群分布浅,分枝少,不耐移植,不耐干燥。大部分品种耐热性强,较抗白粉病与霜霉病,对CMV免疫。雌花节率一般较高,对日照长度不十分敏感。果实细长,呈棍棒形,白刺绿色果,刺瘤密,皮薄,肉质脆嫩,品质好。成熟瓜变黄,无网纹。如华北地区许多地方品种:长春密刺、安阳刺瓜、唐山秋瓜、北京丝瓜青等。

4.华南型

以中国华南为中心,分布在东南亚、中国的华中与日本。茎蔓粗,叶片厚而大,根群密而强,较耐旱,能适应低温弱光。雌花节位对温度和日照长度敏感,为短日照植物。果实短而粗,皮硬,味淡,肉质比华北型品种差。多为黑刺,但也有白刺的品种。果实颜色有绿色、白、黄白,种皮有网纹。如华南、华中地区许多地方品种:广州二青、上海杨巷、武汉青鱼胆、成都二早子、昆明早黄瓜、日本的青长、相模半白等。

5.加工型

加工黄瓜有西方酸渍型和中国酱制型两类,主要指供加工用的小型果品种群,在美国、前苏联和中国均分化出各自的一类品种群,这些品种植株较矮小,叶片小,分枝性强,结果多,果实呈短卵形或圆筒形。一般果实长度达5cm即开始收获。大多为黑刺,但也有白刺品种。肉质致密而脆嫩,果肉厚,瘤小,刺稀易脱落。适于做咸菜和罐头。

关于“野生型”和“南亚型”黄瓜分类有些含混。分布在起源地附近地区,如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地的C.sativus var.hardwickii和C.sativus var.sikkimensis,大都被归为“野生型”。但是有的将C.sativus var.xishuangbannanesis归为“野生型”,有的归为“南亚型”。在中国云南地区分布着的西双版纳黄瓜,有多种类型,或半野生或逸生或为当地农民所栽培,并称之为“山黄瓜”。因为这类黄瓜品种仍处于自然原始的栽培状态,所以,归为“野生型”尚待探讨。

有的分类中以“南亚型”一类包括“南亚型”和“华南型”两类,有的则单独分为两类。这两类的关系也有待定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种群之间和品种间的天然或人工杂交,形成了一些新的变异类型或育成了许多新品种和一代杂种。现在的许多品种可能有多个类群的血统,有的明显地处于中间型,因此很难将其归入哪一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398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