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炮台公园是以崎碌炮台为主景点建筑而成的纪念性公园。崎碌炮台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绪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历时五年,耗资八万银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位于旧汕头的东南角,为环圆形城堡建筑,与隔岸苏安山上的炮台现唿应,扼住汕头海湾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十九世纪中期,第一、二次鸦片战争先后爆发,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与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实行门户开放,汕头就是当时十个通商口岸之一。由于外国商船纷至沓来,加上海防松散,当时驻潮州总兵方耀顺应民意,以“邻分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清廷建筑崎碌炮台。崎碌炮台主要以贝灰砂、煮烂糯米饭及红糖浆调廿夯筑而成。大门、炮巷均采用规格花岗石块砌筑,因而俗称“石炮台”。炮台总面积19607平方米,其中城堡面积10568平方米,有一条宽23米、水深3米的护台河环绕炮台一周。炮台内广场直径85米,全台直径116米,外墙高6米,内墙高5.15米。炮台分上下两层,各设18个炮位和若干枪眼,底层的炮巷4.1米,长约300米深邃迂回。炮台内广场直径85米,全台直径116米,外墙高6米,内墙高5.15米。炮台分上下两层,各设18个炮位和若干枪眼,底层的炮巷4.1米,长约300米深邃迂回。炮台内有一道27极波纹型石阶,设计巧妙实用,便于炮械循级推上台面。台面上有72个通风报花塔,每三个为一组,呈品字型鼎立。它是炮塔上下传达信息及供底层的通风采光之用。炮台东北面有一月牙型点将台,用于指挥及观看兵丁操练,在点将台的西北角有一条螺旋石台阶通往炮巷。台阶较隐蔽,便于作战时疏散及向台面运送弹药。石炮台坚固严密,炮台里的火炮最大的一座为五千斛前膛洋炮,射程可达十五、六华里,对入侵者有一定威慑作用。炮台广场东北角有一口淡水井,是当时清兵生活饮用水。虽然水井离海边只有数十米,但水质却很甘甜清纯。1983年,列入汕头市建设总体规划,决定在石炮台周围再扩地58亩,建设成汕头市石炮台公园。1988年,石炮台公园碑被汕头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汕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石炮台公园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汕头石炮台公园汕头石炮台公园汕头石炮台构筑奇巧,是古代军事设施,石炮台公园是在崎碌炮台原址上扩建的一个园林式公园,总面积58000平方米。崎碌炮台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五年(1879年)竣工,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耗资8万余银元才建成。石炮台为环圆形城堡建筑是广东省规模较大,保存得较完好的古代海防军事设施之一。石炮台位于旧汕头的东南角,与隔岸苏安山上的另一座炮台相呼应,扼住汕头海湾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清代粤东地区的主要海防建筑。十九世纪中期,满清政府被迫与美、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在中国境内开放了十个通商口岸,汕头港是其中之一。 汕头开埠后外国商船纷至沓来。于是,当时的潮州镇最高级武官--总兵方耀,以"邻氛不净,潮海严防"为由,奏请清廷建筑了崎碌炮台。第一眼看到石炮台就被它的结实所吸引。墙体约有3至4米高,是以贝灰砂和煮熟的糯米及糖浆粘筑巨石而成;周围挖有一道环绕全台的护台河,约3米宽2米深。进入炮台会发现,里面宽敞通风。炮台分上下两层,各有火炮18门,下层在沿墙有炮口,内有1172平方米的炮巷;从下层登上炮台上层,有27级流线型的台阶,主要是便于搬运武器弹药。石炮台呈圆形,中间围成的圆形场地,现已被辟为喝茶的地方。能在这样一个兼具军事和品古功能的地方品茶,滋味真是不一样。远远看着护城内城墙上飘着五星红旗,一门门红衣大炮均匀的布局在城墙上,走过小桥后,顺着城墙走,看见每个窗口左右都有个小洞,不知道是不是枪眼。很有特色波浪形状的石阶,走上城墙,还新鲜,不习惯。仔细看了这些塔,内部有个拳头大的小孔,介绍说是通话与通气用的,看着红衣大炮的炮口,瞄准着大海港湾。不远海面上悠闲地飘着船舶,对大炮的存在没感觉到半点紧张气氛,一片祥和的景象。石炮台公园是有历史性的公园...也是历史的象征...里面环境不错.很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