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属于安徽省六安市。
霍邱县地势南高北低。西南部为大别山余脉,西部有白大山(安阳山),山峰海拔419米。还有南长、北长、中长、芙蓉、马鞍、四平、临水、观音洞等山,南部有梅子山、下骆山等。
霍邱县海拔平均高度80米左右,形成丘陵地区。中部为小丘陵地区,间有平原,海拔50—60米,北部为平原、洼地,如城东、城西两湖,海拔18—23米。地面河流有史、沣、汲、淠、泉诸河,均向北注入淮河。南北明显兼跨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南部低山丘陵岗区,北部河谷平原区。地貌形态又可分为高岗、岗地和平原。
安徽简介
乾隆年间,《清会典》从法律层面确定了顺治末、康熙初江南等三省分省的结果,乾隆《清一统志》将江苏与安徽两省分开,目录中已经全部为“以上某某省”。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的距今约25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西接湖北、河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徽
安徽省霍邱县简介
霍邱县是安徽省六安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安徽省西部。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徐集、陈集等地相接壤、北与阜阳隔淮相望、东与六安、寿县毗邻、南与金寨相连。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原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点行蓄洪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生产试点县,是安徽省九大水产基地之一。
安徽省霍邱县地理位置
霍邱县位于东经:115°50′至116°32′北纬:31°44′至 32°36′,霍邱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东邻六安、寿县,西与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徐集、陈集、张广等地)毗邻,南与金寨接壤,北与颍上、阜南隔淮河相望。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低岗丘陵地区,北部为平地湖泊河流,是淮河中游的重点行蓄洪区。城西湖、城东湖、姜塘湖三大行蓄洪区(建国后区行蓄洪25次),总面积953平方公里,占全省行蓄洪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调蓄洪水能力50亿立方米。
安徽省霍邱县行政区划
1997年,霍邱县面积3774平方千米,人口155.7万,辖15镇22乡:城关镇、、长集镇、叶集镇、河口镇、姚李镇、临水镇、周集镇、马店镇、石店镇、扈胡镇、新店镇、孟集镇、洪集镇、花园镇、范桥镇、孙岗乡、三元乡、众兴乡、曹庙乡、夏店乡、岔路乡、乌龙乡、龙潭乡、高塘乡、白莲乡、邵岗乡、冯井乡、三流乡、、潘集乡、彭塔乡、冯瓴乡、宋店乡、王截流乡、姜家湖乡、城西湖乡、朱港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安徽省霍邱县历史沿革
据县城东北5公里陈家埠乡桥塘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推测,距今约6000年前县境就有人类活动。
本县古属东夷(淮夷)。《尚书·禹贡》载地理位置属扬州之域。《史记·夏本纪》载:禹封皋陶之后(偃姓)于英六。《正义》:“英即蓼也”,是为虞蓼子国,殷(商)属徐州,《禹贡指南》 “殷割淮南江北以益徐”。西周仍为蓼国地(蓼故都在固始县蓼城岗遗址),属扬州之域。 春秋,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设蓼邑属楚。后又分蓼邑设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和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
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未设县,地属九江郡,西楚(公元前206年)属九江国。
西汉,在县境设安风县(治所在今城西湖乡许集村)、阳泉县(治所在今临水集)属淮南国九江郡。又在现霍邱固始之间设蓼县(治蓼故城),安丰县(治所在固始县东南)、雩娄 县(治所在固始县黎集附近),归属如前。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淮南康王幼子刘 庆为六安王,以此五县归其辖。后又在现县城北设义城县,不久废。
东汉因之,建武十年(公元34年),六安国省,以其县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
三国为魏扬州地,属庐江郡。文帝分庐江郡设安丰郡(治安风故城),以蓼、安丰、雩娄属之。 西晋因之,改属豫州安丰郡,以阳泉属扬州庐江郡。东晋安帝时省安丰郡,迁安丰县于原郡治所,属弋阳郡,其余县皆不见记载。《晋书·地 理志》:“胡寇南下,百姓皆渡江,县多废,” 南朝·宋设安丰县,复设雩娄县属安丰郡;又分安丰郡立左边城郡,齐因之。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徙旧安丰于霍邱城置安丰州,又立决口县(后改临水县治所在阳泉故城)。
自西晋以后,南北分裂,本县境域时南时北,郡县废置无常。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魏。魏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设安丰县属霍州安丰郡,宇楼县属霍州西边城郡‘南 >齐曾一度归南朝。东昏侯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复入魏。梁武帝天监五年(公元506年)入梁。大同元年置安丰州,属豫州霍邱戍。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入东魏,安丰郡废。
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县境设安丰(治所在霍邱寿县之间,现安丰塘附近)。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设霍邱县(治现城关),属淮南郡,安丰等县均废。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属淮南道,并于霍邱县置蓼州,别置松滋县于县治西40里沣 贞观初属寿春郡。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改霍邱县为武昌县,属淮南道寿春府。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复名霍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属淮南镇寿春郡。此后县名无变。 五代时期,先属吴,后属南唐寿州。
北宋,开宝末年(约公元976年),属淮南路寿州。熙宁中(约公元1073年),属淮南 西路寿春府。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一度归金,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属淮南路安 丰军。三十二年,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后改寿州)。
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总管府,后曾置淮南行省,寻 废。至正中(公元1355年前后)),复置,霍邱属之。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属南直隶中都临濠府(凤阳府),后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寿州。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属江南省风颍六泗道寿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 属安徽省凤阳府寿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属安徽省颍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升颍州为府,霍邱县属安徽省颍州府。
民国1年(1912)8月,属安徽省第四区(驻阜阳)。
民国3年(1914) 6月至16年4月,属安徽省淮泗道。
民国18年(1929)12月,中国共产党在白塔畈领导农民暴动, 民国20年(1931) 2月成 立霍邱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后称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6月,县苏维埃。代表会决议 改霍邱县为红城县,属鄂豫省皖西北道区。红军撤出县境后,被国民政府恢复原县名。
民国21年(1932)10月,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27年(1938)10月,属安徽省第七 行政督察区。29年(1940)4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36年(1947) 9月,晋冀鲁豫解放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决定成立南霍固县(治叶 集),辖一镇四区,一个月后撤销。
民国36年(1947)10月,中共鄂豫区党委和行署决定在本县西部、南部和金寨北部及固 始东北部,分置霍邱、霍固两县,属鄂豫区一分区。
民国37年(1948)6月,撤霍邱县并入霍固县,增设三河尖市(县级),同属鄂豫区一分区。
1949年1月,霍邱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2月1日,撤霍固县,以原霍邱县区域恢复霍邱县,归属如前。5月改属皖北行 政区六安专区。
1952年皖南、皖北两行政区撤销,建安徽省,霍邱县属安徽省六安专区。
1971年3月, 六安专区改名六安地区,霍邱县属之。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霍邱县仍属之。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