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在哪?为什么那么称呼?

银行卡尺寸2023-03-31  23

房陵 :房县地图房县的旧称,由《史记》“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房陵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房陵古为梁州城,西周以前为彭部落方国。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

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

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

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

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

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

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

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房县是革命老苏区。1931年夏,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 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 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

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房竹战役,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

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

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

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

望采纳,谢啦!!!!!!

你要问的是 “ 房陵州 ” 吧?就在湖北~~~

古房陵中心地域在今天的湖北房县,秦时为县、隋为郡、唐为州、明复为县,地域面积最大时相当于或稍大于现在的鄂西北。它地处大巴山东端,位于巴山和秦岭、长江和汉江的两山两水之间,也处在两大山脉和两大水系边缘。大巴山东西走向,自阿尼玛卿山山脉起,一路向东直到房陵,秦岭与大巴山同起阿尼玛卿山山脉,在大巴山北侧与之并行东进。长江从巴颜喀拉山发祥,冲出四川盆地沿着神农架南坡的山脚,直奔东海。汉江发源于大巴山西端北坡,有六分之一的河段在鄂西北地域。房陵就处在这样的两山两水所裹挟的地域中,是一块如县志所称的“万山四塞,历览不能穷其奥,载籍莫能详其形”的奇特地域。

“流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数千年,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上古时期,流放被称之为“放”、“逐”、“迁”、“谪”,因为当时国家皆以部落形式存在,范围较小,故而“流放”只是作为惩戒手段,且用得不多。

后来,随着国家的形成,“流放”作为刑罚手段被写进历朝历代的法律体系,称呼虽不尽相同,但实质没变,故,“流放”又叫“迁徙”、“徒放”、“发配”、“流刑”等。这时候的“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其残酷性可见一斑。

国家版图和范围的扩大为“流放”创造了天然条件。古代交通不甚发达,统治者们制定了“南人北发,北人南发”的流放原则,被流放近则上百里,远则数千里,犯人必须身戴枷锁,长途跋涉,在押送人的监管下,步履维艰的前往流放地,很多人因为难忍其苦而半途死去。

而流放之地的恶劣环境更是令人绝望。

一为“绝域之地”。比如西北边疆地区的河西走廊及河套地区,尽为荒漠沙陵之地,古时候朔方城和凉州都曾为流放之地。

二为“蛮夷之地”。在中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也称岭南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高山大河密布,多雨潮湿,瘴气弥漫,古称“瘴疠之地”,民风野蛮彪悍。

三为“孤涯之地”。如海南岛,三亚等地,这里原本离古代的国家首都都很遥远,又地处热带地区,北方人到此极易水土不服,且孤岛荒凉,令人寂寞孤单,如在“天涯海角”,故称“孤涯之地”。

四为“苦寒之地”。最典型的莫过于清朝的宁古塔了,这里地处中国北方,一年八个月都是冬天,奇冷无比,俗称“冰山雪窖之乡”。发配给宁古塔的披甲人为奴,苦难深重。

五为“烟瘴之地”。 指古来西南黔州和蜀中巴州等地,即现在湖南西南、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部分,因为这些地方地处大山腹地,属于原始蛮荒之地,自古以来被认为是烟瘴之地。

以上东南西北中五处都是历代流放罪犯比较集中的地方,但却不是最有名的。

最有名的是哪里呢?

房陵,史书云“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古代房陵即现在的湖北房县,临十堰和神农架林区。与前述五处流放之地所不同的是,房陵的自然环境却十分优良。房陵自古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这里海拔最高2486米,最低只有180米,立体气候虽然明显,但是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属于典型的“宜居之地”。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房陵城。”房陵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七里河等文化遗址记录了50万年以前的人类活动踪迹,可谓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自秦起,房陵设置了房陵郡,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为什么五处流放之地的环境都充满“边远、闭塞、苦难”,唯有此处却是“安逸、宜居”之地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流放到房陵的都有哪些人?从远古丹朱特放到明朝(清朝转移到北方宁古塔),流放到房陵的主要分这么几类人。

一是帝王级别的,一共有16位,如:唐代中宗李显、北汉末代皇帝刘继元、后周恭帝柴宗训等。

二是皇亲国戚,一共有16位,如: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张傲、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及驸马、宋太祖的弟弟赵廷美等。

三是将相高官,一共有13位,如:如唐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宋太祖心腹大将田钦祚、明朝大臣母德纯等。

除此之外,就是犯人家属,如秦始皇时代长信侯嫪毐处死后,其株连家人四千余口流放房陵,文信侯吕不韦死后,株连家人万余口流放房陵。

如果对千年历史社会阶层简单通俗来分,为“皇室—卿大夫—士人—庶民”。皇帝、皇亲国戚、将相高官都属于及其家属成为“士人”以上的级别,他们构成房陵流放犯人的主体,属于典型的统治阶级。

其次,“刑不上大夫”的政治特权优渥标签。《礼记·曲礼上》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贵族们犯了罪,“不执缚系引,不使人颈盩,不捽抑”,处死刑不“於市”,而“於朝”。这些充分说明古代大夫以上的统治阶层在法律等级方面享有优渥的特权,甚至可以逃脱法律的惩处。宋朝以后,士人集团崛起,这种优渥之权进一步延伸到士人阶层,比如大宋时代,在文官统兵的体制下,有几个文官士人因为统兵失败而丢了脑袋的?即使在执法严明的明朝,到了后期文官集团干预军事,也极少有承担杀头之罪的。

故,统治阶层的人犯了罪,因为牵涉到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同时又要宣扬“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伪平等主张,于是将他们换个地方居住,名为犯了罪被“流放”,实则是欺世盗名,优渥圈养。

最后,统治阶级内部也有政治需要。什么意思呢?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他们也需要对“自己人”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更好的满足政治统治需要。

一方面,这些流放之人背景深厚,与朝廷的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房陵这个地方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离历代的皇朝都城都不远,便于当政者对他们的监管和控制,要是离得太远,鞭长莫及,难以管控;还能够以欺世盗名的优渥条件,收买被流放者相关集团的人心,便于当政者的统治。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一是房陵是先祖迁居创业之地。前面说过,房陵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先祖在此创业的地方。《竹书纪年》记载:“五十八载,帝使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唐尧一百年,帝徙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书·益稷》记载:“虞宾在位,羣后德让。”所以丹朱被流放到房陵,是为了让他“尊祖受教”。丹朱流放开了先河,后世的统治者们便效仿尧舜禹时代的做法,将犯了法的皇室子弟、朝廷将相等人也流放于此,让他们体验先祖创业之艰辛,接受再洗礼和再教育。

二是房陵是皇朝德化教育之地。房陵自古有“忠孝名邦”的美誉,清朝同治版《房县志·卷五》记载:“房号‘忠孝名邦’,盖西有黄香祠,东有尹公墓也。”被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誉为“中华诗祖”的《诗经》编纂者、西周政治家、军事家、大诗人的尹吉甫死后葬房陵以东。《诗经》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篇,同时也是皇朝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教本”,其中“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等语源深刻反映了道和德的思想性,被世人崇敬。当政者将流放者发于此,让他们接受德育教化,是为了更好的加强政治统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3292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