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即陕西地区),兴于汉朝,盛于宋期,元期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极盛于清期的河北。
皮影戏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
有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等。
皮影戏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等。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
皮影戏的道具:
皮影戏的道具主要为影窗,一般的高度是3尺,宽度为5尺,高度最高不会超过4尺,宽度不会超过6尺,主要是以白纸来进行作幕,这样可以能够方便一个人进行操作,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同时还会用到油灯一盏,从而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戏曲剧种,它的发源地是在中国陕西,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皮影戏的出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不少剧种身上都有着皮影戏的影子。皮影戏在过去被叫做灯影戏或者影子戏,人们会用纸板或者兽皮剪切成卡通人物的形状,通过灯光的照射,人们会控制这些戏曲人物的动作来表现故事,同时艺人们也会通过击打乐器或者弦乐烘托气氛。
皮影戏的表演者主要是在幕后操纵剪影,同时也会进行演唱,在没有电视和手机的年代,皮影戏是人们的娱乐活动。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皮影戏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不仅仅属于一种傀儡艺术,还属于一种工艺品。皮影戏的制作比较精良,人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牛皮或者驴皮来进行选料、上色、雕刻、涂漆、缝缀等,制作的工艺十分考究。
不同地区的皮影戏造型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元朝时期,就已经传播到了各个国家,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根据相关记载,中国皮影影戏在13世纪时,就已经通过海陆交往以及军事远程传入了阿拉伯、波斯、缅甸、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各个国家。不少外国名人对皮影戏的评价都非常高,皮影戏可以说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艺术品,皮影戏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皮影戏完全是一种民间艺术,虽然经历过鼎盛时期,但是也受过摧残,发展的并不怎么顺利,目前皮影戏的传承成为了一大问题。皮影戏对表演艺术的技巧是有一定要求的,表演者除了需要控制3~4个影人,同时还要配合场上的音乐,需要有着扎实的表演功底。如果没有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后人是不能够学到皮影戏的精髓的,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希望人们能够对皮影戏产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