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是11-13点,太阳在子午线上方时为正午,一般是12时左右。在古代,人们称中午为“午时”。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每天的子时和午时是人最容易犯困,也是最容易入睡的时间段,此时保证良好的睡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子觉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在11点前入睡,睡满2个小时最好;午觉不用睡太长,30分钟左右即可。
十二时辰概述: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中午一般指11点~13点左右。
古代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午时通常指中午。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我们通常把太阳在子午线以上的时候称为中午,而这个时候恰好是12点左右,所以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午就是指11点~13点。
古代的计时方法
1、看太阳。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那会儿是没有电灯的,也就意味着人们必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型的。所以人们一个计时的重要方法就是看太阳——太阳出来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劳动与生活,太阳落山就进入夜晚。
2、日晷。日晷的原理和太阳是比较类似的。通过看在太阳底下被阳光所照射物体的影子变化,来确定时间。太阳是在不断移动的,当一个物体不动的时候,它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转向而相应的发生变化,日晷的实用比观察太阳已经更为精准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