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日落西山是 傍晚 时间段。
傍晚
【读音】bàngwǎn
【解释】靠近晚上的时候。亦称“黄昏”。
【近义词】黄昏、薄暮、晚上、入夜。
【反义词】凌晨、早晨、清晨、拂晓、黎明、破晓。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齐明如从中答应,说傍晚在一品香吃大菜面交,又约定了是夜开局。”杨朔《木棉花》:“第二天广九路通车了。傍晚才开驶,白天恐怕遭受空袭。”
【英文翻译】towardeveningatnightfallatdusk
日落西山
【读音】rì luò xī shān
【解释】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出处】《上唐书·音乐志》:“‘栖鸟夜飞’,沈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用做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
【正音】“落”不能读作“là”。
【近义词】人命危浅、日暮途穷。
【反义词】如日方升、日升月恒。
【例句】财主们已经是日落西山,过不了多长时间。
【英译】sunset
晚上6到8点夕阳是指太阳即将落山时的时间;
这个时间在同一天里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差好几个小时;
按古代定义黄昏是日落之后星出之前的时段,一般是指19到21点,也就是戌时,现在一般指晚6到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