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第1张

一、开罗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27日

2、与会国:中华民国、英国、美国

3、文件:《开罗宣言》

4、针对对象:日本。开罗会议为中国领土完整奠定基础。宣言指出,“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5、背景: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华民国政府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

1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罗斯福强调:“余知阁下不欲久离贵国,但现时远行,对余甚为适宜。余正期望与阁下相见,因余信有多数问题,惟有吾人面觌,方能得圆满之解决。”

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1943年11月,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出席了开罗会议,担任蒋介石的翻译。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

6、影响:开罗会议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

7、注:第二次会议

在1943年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后,罗斯福、丘吉尔重返开罗,美英间对于缅甸作战问题发生激烈地争论。1943年12月4日会议开始以后,丘吉尔要求把反攻缅甸的力量抽调用于强欧洲第二战场的“霸王”行动。

罗斯福自称“倔强地像一头骡子似的”同丘吉尔发生争执,指出美、英对中国负有道义上的义务,没有理由放弃在缅甸的两栖作战,但“英国人根本不愿进行这场战役,我没有办法使他们点头”。罗斯福为了保持英美间的一致,不得不收回对蒋介石的保证。

12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明由于准备1944年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需要大量登陆艇,就难以在孟加拉湾发动两栖作战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在第一次开罗会议制定的3国联合作战计划已告失败。

二、德黑兰会议

1、时间: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2、与会国:苏联、美国、英国

3、文件:《德黑兰宣言》

4、背景:1943年7月,美国总计罗斯福建议斯大林筹组双边会晤。8月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英国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筹办三方会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将两国代表会议……变成三国代表会议”的想法告诉了罗斯福和丘吉尔。

他建议将会晤地点定在阿斯特拉罕或阿尔汉格尔斯克。正在参加魁北克会议的丘吉尔和罗斯福于8月19日共同致函斯大林,除强调了三方会晤的重要性外,提出以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作为三巨头会晤的地点。斯大林在复信中对三巨头会晤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但提出,在苏联军队与“希特勒主力展开极为紧张战斗”之际,他不能前往费尔班克斯这样遥远的地点。

之后,罗斯福又提出于11月15日至12月15日之间在北非举行三巨头会晤的设想。斯大林在复信中指出,将三巨头的会期定为11月至12月之间是可以接受的,“至于会晤的地点,指定在三国都设有代表处的一个国家如伊朗就比较合适。”这样,有关在伊朗举行三巨头会晤的建议被首次提了出来。

两天以后,丘吉尔复函同意出席德黑兰会议。丘吉尔提出了要用古希腊“埃夫里卡”一词(意即“我发现了”)作为这一行动的代号,以“开罗-3”代替“德黑兰”。可是,罗斯福却搬出美国宪法的某些条文和会议所面临的使命,反对把德黑兰作为召开三国代表会议的地点。

他建议以开罗或前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取代德黑兰。罗斯福热情地向斯大林提出把停泊在地中海东部某一港口的美国军舰作为会晤场所,而对外则称在巴格达近郊举行会议,会晤日期定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会晤日期的安排。为了能通过电话和电报继续指挥红军的军事战役,他坚持会议应在德黑兰召开。

10月底,罗斯福又给斯大林发了一封信函,继续坚持会议应在巴格达附近的阿斯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以及在波斯湾沿岸召开。斯大林表示,他将不能亲临在德黑兰以外的地方举行的会议,但他可向任何地点派遣自己的代表。罗斯福这时让步了,同意在德黑兰举行三巨头会晤。

5、影响: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上第一次协调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通过了东西方盟国联合打击希特勒德国的一致作战计划,为1944年在欧洲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这次会议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同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这又为盟国今后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德黑兰会议上,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也达成了某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对战后世界产生了不良影响。

6、针对对象:德国。会议讨论了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

三、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2、与会国:美国、英国和苏联

3、文件:《雅尔塔协定》

4、针对对象: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

5、背景:1944年,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无论是在欧洲大陆、亚洲大陆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都促使美、英、苏三大盟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积极”地准备着。

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

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美国的军事领袖们在筹划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作最后的进攻,以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都迫切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以便牵制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的军队,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诸岛的作战。正是怀着这样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期前往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参加即将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6、影响:雅尔塔会议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的波茨坦会议实际上是对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和规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峡问题等“。

规定:必须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与流亡政府断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由和会最后决定;设立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和约问题;认为关于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订;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划归苏联。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2、与会国:美国、英国、苏联

3、文件:《波茨坦协议》

4、针对对象: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

5、背景: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6、影响: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扩展资料:

雅尔塔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政府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更是绥靖政策又一次发展到高潮的标志。同时也通常被看成冷战的标志。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它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相互谅解,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有利于动员盟国全部力量,最终打败德日法西斯,对战后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牵涉到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主权利益问题上,违背了世界各国平等合作,尊重主权完整的原则,有大国主宰一切的强权政治表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罗会议

百度百科-德黑兰会议

百度百科-雅尔塔会议

百度百科-波茨坦会议

希腊处在东三区,用东三区的时间,中国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16度的区时,两地相差五个小时。如果北京时间下午4点,希腊是下午7点。

希腊位于北半球,东三区,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南端,北部与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接壤,东北与土耳其的欧洲部分接壤,西南濒爱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望。

扩展资料:

区时划分来源: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按这种办法,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十二个时区。

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依次为东一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为西时区,依次为西一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

同时规定,各时区均以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又称标准时;同一时区内区时相同,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中间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越往东时刻越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时

公民大会(ecclesia)是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的最高权力机关。

希腊公民大会

古希腊公民大会起源于公元前11~前9世纪的荷马时代,当时称人民大会。由王或议事会召集,全体成年男子(战时全体战士)参加,讨论、决定部落各项重大问题。通常用举手或喊声表决。城邦建立后,希腊多数城邦都设立此类大会。在雅典称公民大会,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由500人会议中一专门委员会召集,每年分为10期,每期召开1次(后增为4次),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通常用举手表决。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当政时,参加者可获少量津贴。公元前276年马其顿王国的安提柯王朝建立后,公民大会逐渐失去意义。

公民大会的特点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政治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以雅典民主政治最为典型。他有四大特点:

(一)实行直接民主制:在雅典,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其最高权力机关,在公民大会上,公民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共同商议城邦大事,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

(二)主权在民、轮番为治: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不得连任,年年选举更替。因而凡雅典公民都可通过民主选举,获得担任公职的机会。将军可以连选连任!

(三)崇尚法治、绝禁人治:雅典人强烈反对人治,更深恶痛绝个人专制,为此,雅典人建立了 “陶片放逐法”的制度,即公民投票来决定对意欲独裁的城邦最高公职者进行放逐。雅典人崇尚法治,伯里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达官贵族犯法,与民同罪。

(四)权限交叉的制约机制: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 以此实行权力的制约。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编辑本段公民大会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有些人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如果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那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笔者认为,公民大会最能说明雅典的民主性质。

在形式上,它覆盖了城邦的全体公民。虽然议事会和陪审法院也是以全体人民的名义行事,但毕竟里面有了一层代表的意味,并非真正各抒己见。在实践上,它是民主政治最好的培训学校。伯里克利说,雅典人不需要象斯巴达人一样训练就掌握了技能,并且在当时有观点认为雅典人天生都具有政治技能,其实真正的原因就在于雅典人把讨论政治、参与政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亚理士多德说:“人天生就是城邦动物”,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古罗马公民大会先后有3种形式:

1.库里亚大会,即大氏族会议,是氏族权力机关,起源于公元前8~前6世纪的王政时代。相传古罗马有300个氏族,每10个氏族组成1个胞族,称库里亚。库里亚大会就是由各胞族的代表组成的公民大会。会议由王召集,限于氏族成年男子参加,以库里亚为单位,分组议事,大会表决。大会有权宣布战争,选举包括王在内的高级官吏,通过或否决法令及审理重大案件。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后,其职权为森图里亚大会所取代。

2.森图里亚大会,即百人团大会,约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时代。当时,公民按财产资格划分为5个等级和等外无产者,各等级依军队方式组成不同数目的森图里亚(即百人团),共计193个团。森图里亚大会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如通过法令,决定战争与媾和,选举执政官等。每个百人团有一票表决权。大会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第一等级富人在百人团会议中操纵绝大多数。

3.特里布大会,即平民会议,约创始于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初仅平民参加,决定有关平民事务,如选举保民官等;以特里布(即部落)为单位进行表决,决议只对平民有约束力;后发展成为全体罗马人参加的公民大会。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通过关于凡平民会议的决议可不经元老院同意即对全体罗马公民(包括贵族)有效的法案。平民会议遂成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奥古斯都元首政治建立后,公民大会已经名存实亡。罗马帝国后期,皇帝总揽大权,公民大会丧失作用。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机关,在现代民族国家出现后,已经失去其现实意义,但是在西方某些国家还保留着这种古代民主制的遗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977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9
下一篇 2023-03-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