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利福尼亚现在几点钟

美国加利福尼亚现在几点钟,第1张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现在时间比中国慢16个小时,以此推算,如中国现在19点,那么美国加利福尼亚现在就是3点。

美国加州与中国北京时差是16小时,北京是东八区时区,加利福尼亚是西八区时区,因此北京比加利福尼亚快16小时。

东八区理论上的位置是位于东经112.5度至127.5度之间,是东盟标准的其中一个候选时区。当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为0:00时,东八区的标准时间为08:00。

以中国时间17:00来算,美国加利福尼亚对应的时间就是1:00。

加利福尼亚州(State of California)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州,州政府位于萨克拉门托。北接俄勒冈州,东接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南邻墨西哥,西濒太平洋。面积411013km²,它的名称取自西班牙传说中一个小岛的名称。

加州西北角有雷德伍德国家公园;东部内华达山脉西侧坡山麓地带有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金斯峡谷国家公园;东南部的死亡谷国家公园、约书亚树国家公园。世界知名的“好莱坞”和“硅谷”均在州内。

2016年6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加州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六大经济体。

1853年,现在的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到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1886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了0.6平方公里的地。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她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Hollywood),于是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这个词是冬青树林的意思。\x0d\x0a\x0d\x0a威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x0d\x0a\x0d\x0a到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张报纸、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只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1903年,此地升格为市,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好莱坞”为之命名。当年下的两条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x0d\x0a\x0d\x0a1907年,导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带领他的摄制组来到洛杉矶,拍摄《基督山伯爵》。他们发现,这里明媚的自然风光、充足的光线和适宜的气候是拍摄电影的天然场所。1910年代初,导演大卫·格里菲斯被Biograph公司派到西海岸来拍电影,他带着丽莲·吉许、玛丽·璧克馥等演员来到了洛杉矶。他们后来想寻找一块新的地盘,于是向北出发,来到了一个热情的小镇,那就是好莱坞。Biograph公司发现此地条件不错,于是在回纽约前又陆续拍了好几部电影。渐渐许多业内人士都知道了这块宝地,到好莱坞的电影剧组越来越多,美国电影业移师好莱坞的大转移开始,好莱坞向成为电影之都迈进。\x0d\x0a\x0d\x0a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以为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x0d\x0a\x0d\x0a从那以后,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著名的电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电华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简称RKO)、环球公司(Universal)、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x0d\x0a\x0d\x0a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迁向加州的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电灯已经发明了,但还不够亮,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对电影拍摄有利。\x0d\x0a\x0d\x0a除自然条件外,在主观原因方面,好莱坞成名的最主要因素是来自发明大师爱迪生所创办的电影托拉斯公司的强大压力。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在电影器材方面也有许多的发明设计革新,并拥有相应的专利权。1897年至1918年,爱迪生在美国挑起电影专利权之争,和众多电影制造商对簿公堂。同时,他看准了电影事业的发展远景,利用手中的电影器材王牌,将当时在美国东部的九大电影公司合并成为他的电影专利公司,由此控制了电影市场。那些不甘从命的制片人,纷纷寻找新的出路,以摆脱爱迪生的垄断,另起炉灶。这时候,在爱迪生成立电影专利公司之前已到好莱坞拍片的一家小制片厂(长老电影公司)提供了好莱坞的信息。这家原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电影厂,在好莱坞廉价租得厂房,快速地拍出了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她的印第安英雄》,这部片子给好莱坞扩大了知名度,那些欲寻自己出路的电影制片人,为好莱坞优越的自然外景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所吸引,纷纷来到好莱坞开创基业。另外加州距离新泽西州非常遥远,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手下,即使他派人过来,往往消息早已走漏,这样一来好莱坞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爱迪生的死对头卡尔·雷穆也在好莱坞大兴土木,并创建了环球公司,成为新的影业大王。与此相反,作为好莱坞催生剂的爱迪生的电影专利公司,仅仅风光了10年,就被美国法庭宣判为非法的托拉斯而破产倒闭。\x0d\x0a\x0d\x0a1911年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制片厂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x0d\x0a\x0d\x0a1923 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的商会才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允许使用它。\x0d\x0a\x0d\x0a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被颁发,当时的门票是10美元,一共有250人参加。\x0d\x0a\x0d\x0a1947年1月22日,美国的商业电视台开始进入好莱坞。同年12月,好莱坞第一次为电视拍电影。50年代,音乐唱片业也开始涉足好莱坞和附近的伯班克市。大多数电影制片厂仍留在原地,但好莱坞的外貌已经改变了。1952年,CBS在Fairfax大街和贝弗利大街交界处建立了电视城,CBS这一扩张之举实际上也意味着好莱坞在拓展自己的版图。\x0d\x0a\x0d\x0a好莱坞著名的星光大道(Walk of Fame)始建于1958年。1960年2月9日,女演员乔安妮·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颗星的殊荣。\x0d\x0a\x0d\x0a1985年,好莱坞的商业和娱乐区被正式列入美国受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名单。\x0d\x0a\x0d\x0a1999年6月,洛杉矶的地铁终于开到了好莱坞。\x0d\x0a\x0d\x0a2001年,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开业,成为奥斯卡奖颁奖礼新的举办场所。\x0d\x0a\x0d\x0a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x0d\x0a\x0d\x0a派拉蒙公司(Paramount)是目前惟一留在好莱坞内的老牌大型制片厂。\x0d\x0a\x0d\x0a今天的好莱坞是一个多样的、充满生机的和活跃的市区。它在美利坚合众国文化中已经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电影的发展史。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利坚合众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之路

“好莱坞”有几种界定方式: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七大金钢”公司(俗称“主流片厂”,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环球,哥伦比亚、米高梅);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个巨大的“好莱坞”(Hollywoodland)字样,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该市。

以时间坐标来看,“好莱坞”大约从1904年起,叙事形式(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形式。

这时,好莱坞开始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强势力量。

1908——1927年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

1910年左右,许多电影公司开始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一个小镇,好莱坞成为电影公司的主要聚集地。

到1920年的10年间,许多小公司逐渐合并成为一些大公司。

在这种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美国电影开始形成了完全倾向叙事形式的电影制作。

爱迪生公司的一位导演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来拍片的导演(相对于早期的杂耍式小喜剧的影片,是一种前古典的叙事电影)。

鲍特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片中我们看到一对母子被消防员救了两次,一次从屋里拍摄,一次从屋外拍摄。

虽然该片运用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叙事因素(如一个消防员预感火灾将发生,一连串拉着警报的消防车开到现场的镜头),但鲍特在当时还没有认识到应当如何运用两个镜头的交错剪辑,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剧情。

鲍特的另一部电影《火车大劫案》(1903)则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

剧情发展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从劫匪开始抢劫到最后被歼,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步步的发展。

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让电影可以和音乐、戏剧、小说等门类一同站在艺术品的行列里的划时代的意义。

这两部影片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

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

格里菲斯把剪辑句法的基本要素变成精确有力的语言,被电影学者叫做“经典剪辑”。

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

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是主观的连续性,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

用一个比喻来说,汽车在早期已经具备前后四只轮子,一只方向盘,驾驶仓等一直到今天汽车基本不可或缺的要素。

格里菲斯的电影对于电影叙事,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就是那四只轮子和一只方向盘。

到了无声电影的尾声,也就是20年代末期,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发展出相当复杂的格式,声音和色彩等电影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30—40年代经典叙事的好莱坞电影达到高峰,并很快风靡全球。

60—70年代在经历了漫长的低谷时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工业完成了向新好莱坞转化的过程,又迎来一派繁荣。

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电影业的小伙子”的年轻导演,他们对经典好莱坞叙事传统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遵循经典电影类型片样式,但又加入了许多个性化风格。

高科技的运用也更加丰富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段。

弗朗西斯科.科波拉《教父》(1972);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1977);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马丁.斯科西斯《出租车司机》(1976)等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马丁.斯科西斯,他是典型的从小看好莱坞电影长大的一代人,深受好莱坞电影文化熏陶,同时又是在好莱坞统治下的美国电影界生存,他可以娴熟的把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段运用到自己的作品里,讲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好莱坞的电影“好故事”,同时他把理念和思考蕴含于故事之中。

首先有一个让观众满意的故事,然后观众再考虑去接受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即由感性到理性,讲故事一直是他传达感情和思想和有力武器。

斯科西斯的影片中还运用了许多大胆的新技法,大量的跳接,突如其来的定格,和许多大胆的特技,这是传统好莱坞没有的。

但这些技法以观众认知为基础,具有巴赞所说的“逻辑性”,所以仍然保持了观众的幻觉。

与欧洲许多导演不同,他的电影仍是观众视点,他在观众视点和导演视点中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他们否认那些“隐而不见”的叙事和“消极”的看片的经典原则,他们极力张扬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也许斯科西斯们的探索正是当代电影发展方向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未来走向。

美国著名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指出:“自本世纪以来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电影风格被称为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

这个术语意指电影元素的一种特定组构范式,它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

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包括一条连续的因果链,动因是某个角色的欲望或需求。

通常的解决方式就是满足那些特定的欲望或需求……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历史重要性在于到20年代后期,好莱坞风格作为叙事影片创作的独家风格已为世间大多数人所接受。

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风格的阴影所遮没,并且要在好莱坞风格所建立的标准面前受到评判。

对于电影史学家来说,好莱坞风格提供了一种在历史上可以界定的标准,一种美学参照系。

其他风格将被联系于这种参照系加以评估,参照系内的影片和影片创作者亦会因之而确定各自的位置。

显然,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

”而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戏剧化风格,并进而形成了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类型电影,使得好莱坞影片可以归纳为一个个“特定类型”。

因而经典好莱坞电影曾经也被称为“戏剧式电影”。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策略

西方戏剧在舞台上讲故事已经有几千年历史,早在古希腊戏剧就已经开始形成完整的5幕式戏剧结构(序场Prelude、开场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解决Resolution、尾声Epilogue)。

经典好莱坞影片很“霸道”的把借用这一结构样式讲故事的电影结构方法归入自己名下。

当然戏剧按照冲突律结构剧本,虽也适用于电影剧作结构,但“电影在应用这一定律时必须注意一些重要的特殊条件。

”(美国电影和戏剧理论家劳逊语)

在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还有一种以序曲、主题、第一主题变奏、第二主题变奏、主题再现、尾声这一交响乐为蓝本形成的“电影交响乐结构”方式,本文不做展开了。

1、序曲和尾声。

古希腊戏剧多在广场集市上演,人来人往环境嘈杂,序曲的功能是等待观众,帮助观众情绪沉静下来。

序曲往往既没故事也没人物,只有音乐。

尾声的功能是让观众平静的回到现实。

六十—八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倾销年代,电影放映前广告已放映一会了,所以电影往往从第一个画面就开始进入故事。

中国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一个画面巩俐就开始讲话了,就是一个例子。

尾声则由于故事已结束,就是让观众等灯亮起来的作用,也被很多剧作者和导演所舍弃。

早期经典好莱坞电影都是严格按5幕式进行结构的,八十年代以后的叙事结构变成了没有序曲和尾声,只有开场、发展、解决的三幕式成为主流。

这一演变不是美学因素造成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2、“起、承、转、合”。

中国古典派在文章结构的讲究上有“起、承、转、合”的概念。

这个结构故事的总结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结构开场、发展、 *** 、解决有着神似的相象。

开场(Introduction),在这一部分中编导的主要目的在于“破题”,即介绍剧中明星人物并介绍他的对手,设置一个矛盾或危机。

开场要求“开门见山”,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

任何叙事艺术都以写人为中心,这个“冲突”往往体现为性格的冲突。

开场部分应当以交待清楚重要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为要务,并且还要点明叙事的重心和基本情景。

典型的方式是在开场时,尽量以连续发生的情节动作来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好奇心。

这种情形,可用“让观众陷在剧情中不能自拔”来形容。

观众会在已呈现的事件当中推测可能的原因。

经典好莱坞影片《魂断蓝桥》的开场为例,便是在富于动作性的冲突中展开的。

男主人公罗依和女主人公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乱糟糟的空袭警报中相见了,这是大情景。

罗依是马上要上前线的军人,玛拉是一家纪律严厉的芭蕾舞团的演员,这是小情景。

这些基本情景都不允许他们相爱。

罗依是个浪漫贵族出身的军人,玛拉是一个平民之家务实的姑娘。

罗依取走玛拉小护身符,没出席上司的宴会,却跑去观看玛拉演出,并把她私约出来,两人在“烛光俱乐部”约会。

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还有英国传统社会传统等级观念的重压。

这个开场部分就让性格冲突接火交锋,为未来冲突建立依据,也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

发展(Development),也叫“纠葛”,着重展示矛盾纠葛如何加强剧中英雄的困难与危机。

不仅要展示剧中正反主人公的能量和目的,还要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所面对险恶的环境。

影片《魂断蓝桥》发展部分有五段戏,孤立起来看,各成段落。

认真分析,上一段是下一段开始,下一段又是上一段的必然继续。

另一种说法是前一个是下一个的准备,下一个是前一个的 *** 。

《魂》片作者正是按照“冲突律”的法则,经过仔细设计和安排,错落有致地把各个部分组织起来,以达到矛盾深化的目的。

由于矛盾的不断深化,便也造成了戏剧艺术必需具备的那种紧张感。

这种“紧张”必须逐渐加强,不能让它松弛下来。

困难点要越来越难才好看。

姐姐反对完,妈妈反对,爸爸再反对,这是琼瑶剧常见的败笔,同一性质的反对张力一样,这就不是层层递进的紧张了。

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说:“戏剧的秘密的最大部分在于一个词“紧张”。

而剧作家技巧的主要内容就是在于产生、维持、悬置、加剧和解除紧张。”

经典的发展结构为了不断加强这种紧张感,往往要遵循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地把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是剧情能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威势,奔赴 *** 。

它必须按照因果关系,把段和段、场和场,循序渐进地、承上启下地、合情合理地连接起来。

大部分的情节发展模式是:因果关系通过不同方式改变角色的境遇。

最普通的一种就是——所知信息的变化。

经常,角色在剧情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某些信息,其中有一些在剧情转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目标引导的模式,及它派生出的找寻模式和调查模式等。

时间与空间也提供情节发展的不同模式。

经典发展模式强调戏剧的整体性,表面上合理的动机,各个组成部分的连贯性。

每一个镜头都不露痕迹的过渡到下一个镜头,力求使动作顺利地开展,造成一种不可避免的感觉。

为了增加冲突的紧迫感,有时会加上某种最后期限,从而强化感情。

尤其是在早期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经典发展模式往往有两条情节线索,与主要的动作线索同时展开一个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

在爱情故事中,一对次要恋人与一对主要恋人同时出现。

*** (HighestPoint),电影叙事中的 *** 是指戏剧性进展(在情绪、剧情、力度方面)最高点。

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 *** 并非必然是一场激烈的戏,只需要情绪激烈就行了。

在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那场经典的淋浴凶杀戏中(第一幕最后),凶残、血腥的表现远比最后在地窖中发现母亲尸体要多。

*** 也更不一定是一种戏剧性突变。

相反, *** 完全可以是一次意料之中的、期待着的对抗。

例如经典类型片中的西部片和侦探片中,表现为主人公和对手公开发生接触对抗。

一方胜利、一方失败。

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中的 *** 往往是结构的顶点,是冲突从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刻。

在《魂断蓝桥》中,如果说发展部分还只是矛盾经历着量变的过程,那么,当一直作为伏线处理的“等级差距”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形成了全剧的 *** :玛拉作出了最后的抉择,她奔向罗依母亲的房间,向罗依母亲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 *** 这一时刻里,人物往往将其精神本质最鲜明地表露出来。

*** 时刻的玛拉个性鲜明夺目:她是一个受正统观念深深束缚,一个肉体虽遭污辱而心灵至纯至美的女性。

在 *** 这一时刻里,体现在整个冲突中的两种力量,谁胜谁负也已被确定: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较量中,玛拉终于失败了。

西方的画作总有焦点最中心的地方。

西方的画作很自然的就能把欣赏者的目光引到视觉焦点上,这是其技巧的必然。

与之相对应的,往往一部两小时片长的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在其时间的正中点:一个小时的时候,会有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次 *** ”(1stculmination)。

解决(resolution), *** 之后的部分,是矛盾冲突的结局。

原则上,任何叙事都会走向结局,结局往往意味着故事中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获得了解决(至少作出了解答)。

大多数经典好莱坞叙事影片都会呈现一个封闭性的结尾,不留下任何未解决的问题,寻找一个最后的结果来完成因果链。

观众通常会知道每个角色的命运,每个秘密的答案和冲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并非叙事形式所必需。

按照经典的传统,在喜剧中是婚礼或舞会,在悲剧中是死亡,在一般戏中是团圆或恢复正常生活——结束。

最后一个镜头出于它的特殊地位,往往是某种哲学概括,总结前面这些素材的意义。

3、好莱坞最新写作观念——搭桥式

美国学者托马斯.沙兹在《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一书中指出:“好莱坞制片厂实际上逐渐把影片生产的每一个阶段都标准化了,从叙事的构思到最后影片投放市场。

”好莱坞这种标准化的制作是与好莱坞观众密切联系协调的结果,是一种对观众集体价值和信仰的应答手段。

市场的成功必然鼓励重复,而任何叙事模式,甚至在电影叙事一般语法中的一个孤立技巧的演变,也都是制片人和观众之间持续进行交换的结果。

观众的反应最终决定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范式或技巧是否需要重复或者进行更改,并最终在电影生产系统内加以成规化。

我们来简略的浏览一下经典好莱坞电影生产要经过的几十道工序:首先由制片人提出拍片意图,交编剧部门编造故事,确定情节,再到“噱头部”增添笑料,补充滑稽场面,次要情节,然后便到专门设计对话的部门写出对话。

剧本定稿后,交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各个场面的分导演,安排协调调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部经典好莱坞叙事剧作的创作并完成,并不像一幅画作或小说往往由一个人独自构思创作而成,而是一个集体进行的项目。

比如小说的结构并不重要,小说家信笔写来的多,读者对小说阅读是乱翻也能看懂的。

而电影,尤其是经典好莱坞电影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必须很严密,要严丝合缝才行。

好莱坞不同工序的编剧们是靠什么来结构出叙事的框架的呢?看了对下面一张图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好莱坞的编剧们更象一群盖大桥的建筑工程师。

他们新开发的剧作法叫“搭桥式”。

故事进入点次 *** ***

ⅠⅡⅢ

序幕开场(破题)发展(纠葛)解决尾声

第一个桥墩第二个桥墩

(动机)(目标)

我们知道盖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

好莱坞的“工程师”们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二个桥墩。

从这里开始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

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工程师”们苦思冥想的是找到怎样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

在第一个桥墩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主人公的动机问题。

经典好莱坞影片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

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 *** ,这里是主人公的目标所在。

只有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的想明白,看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

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

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好莱坞影片又是很实用的办法。

以前一本影片的胶片长度是10分钟,一部120分钟的好莱坞电影就是12大本胶片,一部影片也就是由12个事件来组成,这就是机械性的习惯,也是暗藏在观众心中的习惯,即10分钟一过就期待下一个事件。

建桥的工程师挑选建桥的材料要权衡长短尺寸和重量。

好莱坞的“工程师”们则以时间为单位裁剪素材,长于10分钟完成的事件,15分钟减掉5分钟就好了,不足的补齐就OK了。

时代的进步,现在电影观众的欣赏节奏加快,要求6-8分钟要完成一个小事件,这样一部120分钟的影片要求有16个左右小事件组成。

“工程师”们修改润色剧本总是从小的事件的裁剪入手的,然后再去分析大的结构,以是否匀称为好的标准。

这是好莱坞剧作“工程师”们把握节奏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三、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技巧策略

1、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 *** 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很显然,这种叙事蒙太奇是建立在观众对事物理解的心理逻辑之上的。

因此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或者说,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电影的叙事而对其中蒙太奇叙事技巧却习焉不察。

这种把自身隐藏起来的正是一种所谓“透明”的叙述。

这种叙述方式造成了观众的幻觉,使他们相信好莱坞的那些传奇。

2、观点选择:经典好莱坞观点包括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绝对客观(absoluteobjective)、全知观点(omniscient)、作者观点(author’s)、多重观点(multiple)、复合观点(bination)。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

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

即使观众只注意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西北偏北》、《公路勇士》是这种倾向的好例证)。

这种手法只有在某些主要依仗神秘的类型所片(如侦探片)中才废弃不用。

经典好莱坞叙事并非一味鼓励观众对影片中主人公的绝对认同,实质上“电影最终的威力,尤其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威力在于主观认同与客观超脱之间,参与动作与观察动作之间的张力。

”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煞费苦心地让观众积极实现主观认同而参与情节之中的同时,又通过精心的安排让观众置身于这些中心人物之外,让观众处于一定的审美距离而观看剧中人的表演。

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摄影机的正/反拍(被摄对象)镜头叙述模式和全知的叙述模式交互运用。

一方面,在正/反拍镜头中,影片让剧中人直接为观众组织戏剧性空间,只有剧中人在看的时候,观众才在视觉上看到剧中所看到的物理空间,从而直接鼓励观众和剧中人物产生强烈认同,观众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为剧情动作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

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3、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如下几种: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俄国学者费拉基米尔.普罗普在他的《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中认为故事中的众多身份,面目各异的人物却不外乎七种角色,普罗普将其称为七种“行动范畴”。

分别是:①坏人②施惠者③帮手④公主,或要找的人和物⑤派遣者或出发者⑥英雄或受害者⑦假英雄。

应该说不论是叙事电影还是民间故事,类型化的人物是它们共同的叙事基础。

经典好莱坞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所谓类型人物,正如英国文艺理论家福斯特所说,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也就是说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或 *** 名词便能够概括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文艺作品中类型人物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读者或观众可以轻易地分辨他们并记住他们,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

当然这种类型人物最大的弱点在于,人物性格未免太露太浅,缺乏足够丰富的性格内涵。

好莱坞生产的大量西部片,主人公几乎都具有善恶分明的类型化倾向,无论是英雄牛仔与印地安人、警长与匪徒几乎全部都可以用类型化来划分。

4、对白技巧:经典好莱坞电影对白有如下几种功能:带动故事情节;表现角色内心;介绍源由、背景、过往;定下调性。

讲几点编剧们写对白时小心的地方。

不要出口成章,小心佳句,单看很好,放角色口中则不好。

激动时不可说明白话。

要人说人话,不要太完整。

“一个破碎的我怎么去拯救一个破碎的你,,,,”这就是一句日常口头不会说的话,写成对白是败笔。

舞台上长篇大论的对白用的多,放到电影里要小心。

《苏菲的抉择》和《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两片中都有长达十几分钟的精彩的长篇对白,它要求首先演员要棒,其次故事要堆叠到那个情绪和意境才可以。

对白还可以用来转场,也能构成沟通。

对白勿与视觉重复,但可与视觉相辅。

好莱坞编剧们最老套的对白的信念:最后一句话最有力。

5、节奏的控制:文章的作者控制文章节奏的手段是段落。

电影控制节奏的办法很类似,一段电影是用开场和收场的视觉的标点符号——镜头来分段。

空镜、摇镜、淡出淡入等都可以起段落逗号和句号的作用。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转场有时间转场、空间转场、情感转场、空镜转场、余音戏转场等转场手段。

6、好莱坞剧本写作程序:一般是这样的顺序构想(idea)、本事(synopsis)、角色研究(character

sketch)、故事大纲(treatment)、分场大纲(scene-by-sceneoutline)、剧本(scrip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902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