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转向相持的关键战役——京索之战

楚汉转向相持的关键战役——京索之战,第1张

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二十二)

汉军惨败彭城后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

刘邦团队转变以前自己打自己占的思路,改为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瓜分关东的广阔土地。

经过慎重选择,刘邦团队确定了三大合作方向:淮南方向、山东方向和河北山西方向。

三个方向各自战略选择又有不同。

淮南方向直接争取英布,山东方向争取梁地的彭越,河北方向则作为敌人,放权扶持新团队。

河北方向确定的被扶持人出人意料的选择了年轻的韩信。

之所以选择韩信肯定是经过了汉政权决策层慎重的考虑,原因大约在于这么几点:

首先是韩信拜将后一年多来在军政工作上表现非常出色。

韩信是作为慕从者的典型被提拔上位的,所以一开始他的主要工作偏向于军中组织工作,并不承担军事指挥重任。

(链接:《萧何月下追韩信真相探析》)

韩信把握住了机会,军政工作表现得很出色:

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韩信在军制上的工作成绩居然得以和萧何、张苍、叔孙通等人在刑名法律、行政规章和礼仪制度上的成就相提并论。

这充分说明韩信在组织管理上有着相当的才华。

通常情况下,作为军事将领,在前线和占领区只负责军事行动。

政治管理方面的事项,前敌指挥官是无权负责的,必须上报汉王国中央,或者中央派遣专门的行政官员来处理。

人事上也是如此,超过一定级别的人事调动和奖惩,也理应由中央来处理。

然而刘邦的这次战略转型重点是在关外扶持张耳复辟赵王,但又要让他成为傀儡。

这要求中央临时放弃对敌占区的行政指导,前敌指挥要军政人事一把抓。

所以这次战略调整需要的是既能军事指挥,又在政治组织工作上具备充分能力的人才,韩信无疑能满足这个要求。

当然,汉政权阵营中具备这样综合能力的未必只有韩信一个人。

比如说曹参也是后来出将入相的人物,曹参绝对有实力担任河北山西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但是对于刘邦来说,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扶持一个新团队,更要考虑到后续该团队独立后的操作,对自己团队的影响。

曹参是公认的汉帝国开国军功第一将。

我们翻一下曹参的传纪就可以看出,他参与了刘邦团队从小到大的几乎每一次重要战役,其事迹比其他将领多出一大截。

正因为如此,曹参和他的小团队显得太强大了。

曹参在汉军初起以来的各大战役中几乎都担纲主要的指挥者,军中太多将士的个人履历和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来为了曹参与萧何谁的功劳最大,刘邦集团内部展开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争论。

军事将领一致支持曹参,刘邦却不断拉偏架坚定支持萧何。

刘邦后来是顶着巨大的反对声浪近乎独断专行的强行扶萧何上位首席。

这说明,刘邦对曹参有着相当的忌惮和提防。

河北方向要开辟成军政人事一把抓的独立战场,曹参毫无疑问将成为前敌主要指挥官。

因为汉军目前的军事指挥系统离不开曹参,为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河北方面军需要曹参。

事实上河北方面军此后的战斗,曹参及其所部一直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

因此如果汉军把新的诸侯级团队首脑的角色交给曹参,汉王国只怕立马就会形成两个中央。

曹参一旦搭建起一个诸侯国级军政团队班子,刘邦很难有把握控制住他。

而韩信是个空降兵,没有自己的班底,提拔这种位低权重的年轻人放到权重难治的元老上面,这也是最高领袖惯用的套路。

后世帝国不断上演着类似韩信这样位低权重空降兵异军突起的故事。

由于韩信成为了总体负责人,曹参只是主要的前敌指挥官。

这样当韩信代表的新政权和汉王国中央出现矛盾和不一致时,曹参等人的身份反过来成了汉王国将领的代表。

这样一旦河北方面军和汉王国中央出现利害冲突,以曹参的身份就不容易和韩信团队互信。

当然,曹参在军中的影响力不是韩信能比的,如果只是强行提拔韩信完全可能成为空架子。

为了确保韩信的领导地位,刘邦需要在不影响曹参部战斗力的情况下,提供一支足以与曹参分庭抗礼的力量。

恰好刘邦有这方面的计划,这就是以灌婴为首的汉军新骑兵部队的组建。

汉军当然是有骑兵的,只是通过与项羽的直接交战,刘邦意识到汉军对于骑兵的使用需要更新换代。

由于资料少,我们没法知道新骑兵相对于汉军旧的骑队做了哪些改进。

不过总体上我们可以猜测,改进主要在于对骑兵的战场定位和战场使用上。

在缺少马镫和高桥马鞍的时代,骑兵的战术作用远不能后世相比。

战国和秦帝国时期骑兵主要是以轻骑、骑射的方式做侦察、骚扰。

承担冲击重任的主战部队仍然以战车为主。

但是人们能明显感受到楚汉战争时期尤其是项羽团队对于骑兵使用的变化。

史书没有具体的资料,但我们可以对照西欧相对丰富的战争资料,做出一定猜测。

经过长期训练的优秀骑手在两侧通过速度和大范围穿插对敌军予以侧背冲击,其效果和机动性远远好于战车。

如果能够组建强大的重步兵,足以抵挡敌人的弓箭手射击,可以在正面黏住敌人的主战部队,两翼的骑兵将成为对手的噩梦。

汉军此前主战兵种是曹参、樊哙、周勃等人率领的步兵和夏侯婴率领的车兵,骑兵的使用还比较传统。

经过了与项羽的正面交锋,汉军意识到了新的骑兵战术的先进性,开始组建新的骑兵部队。

关中周边的甘肃、宁夏和陕北都是产马地,秦帝国以前这里一直是半耕半牧的蛮族地盘,有大量优秀的骑手。

所以汉军立即以现成的关中骑手为根基,组建自己的新骑兵部队,部队首长是灌婴。

我们根据功侯表可以看到,在此之前汉军中骑将出身或有过骑兵统帅经历的功侯大约有这么几个:

灌婴、丁复、樊哙、 傅宽、靳歙、蔡寅、王周、王翳、杨喜、吕马童、丁礼等

这其中除了樊哙,其他九位都被编入了韩信的河北方面军。

由此看来,河北方面军是以曹参为首的步兵队和灌婴为首的骑兵队组成的混编军团,韩信居中指挥。

韩信作为前项羽警卫团的将领,有着丰富的步骑协同作战的经验,也适合做总指挥,其他人有意见也不好马上反对。

之所以几乎所有的骑兵都划入河北方面军也是有原因的:

我们看下地图,正面战场刘邦把主要防线放在了荥阳-成皋之间。

这里大体上相当于后世的虎牢关和郑州,也就是图中红色方块标出来的区域

通过地图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带呈典型的喇叭口地形,过了成皋就进入了山区和黄河相夹的狭窄道路。

荥阳作为喇叭口,是关中和河南丰富钱粮物资相互转输的核心中转站,著名的敖仓就建在这里。

汉军正面战场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固守荥阳—成皋防线。

汉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依托坚城和险关固守,对骑兵大规模作战的需求相对较少。

而河北方向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赵国。

赵国拥有代地,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这里也是优良的牧场,盛产骑兵。

河北方向主要作战方式是进攻,随时都有可能与赵军发生大规模合战。

所以河北方向骑兵是至关重要的主战兵种,因此汉军将主要骑兵都配置给了河北方面军。

这样经过精心筹划和苦心孤诣的人事调整,独立的河北方向军政集团已经搭建成型。

不过眼下有一个更紧急的事——项羽率领的西楚军主力来势汹汹,已经赶到了荥阳附近。

此时曹参的部队被派出到颍川、南阳一带剿灭地方势力。( 链接:《下邑会议》

正面战场阻击楚军的重任只能交给新组建的河北方面军。

这场战役在荥阳东部附近的京、大索、小索等地区打响。

战役的总指挥是已经被钦定为河北方向军政一把手的韩信,具体的战斗指挥官是灌婴和 靳歙。

战役的结果是汉军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破除了项羽不可战胜的神话。

具体的战斗细节史书没有留下太多记载。

不过可以肯定京索之战不会是后世部分 历史 爱好者附会的那种纯骑兵决战。

具体的战斗肯定是步骑弓各兵种联合作战。

汉军能够获胜说明汉军掌握了以骑兵为主战兵种取代车兵的新战术,也说明了新组建的新骑兵战队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

京索之战汉军在正面战场战胜项羽亲率的楚军,意义很重大。

首先这表明汉军具备和楚军决战的实力,这无疑给汉军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也彻底破坏了楚军一鼓作气攻入汉王国本土的战略企图。

京索之战楚军正面对决败给汉军,这无疑会对项羽团队今后的战略选择带来很大的影响。

同时京索之战是在曹参部主力南下平叛的背景下进行的,这表明汉军具备两线作战的实力。

这为后来汉军坚持多线作战,多点开花的大战略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调整,汉军基本走出了彭城之战惨败的阴影,恢复了大部分战斗力。

这两个月一方面汉军新军在荥阳附近的京索一带战胜楚军主力,稳定了防线。

另一方面曹参率一线主力继续在河南地区拉清单,让众多首鼠两端两边旗帜天天换的地方势力遭遇一轮大清洗,形成了极大的震慑力。

这样一来即便项羽的楚军能在正面战场取得一定优势,也无法达到四方响应,传檄而下的效果。

至此,楚汉于河南战场长期相持的局面已基本形成,精彩大战一触即发。

索姓,源自子姓,得姓于京索之地(今河南荥阳)。京、索是先秦时代两城邑名,春秋时属郑国。秦末刘邦项羽曾大战与此,有京索之战,荥阳有索河。索姓后逐步播迁至山东、河北、甘肃等地。索姓望族出于敦煌、武威。敦煌、武威古时同属凉州,两郡相距不远,两地索氏同出一源,自两汉直至西夏,在河西走廊衰落前一直是凉州世族,累代为官。河南是索姓第一大省。

京洛是千年帝都——洛阳。

嵩山

白云山

伏牛山

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877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