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六月六2023-03-28  17

应该是发源于西岐(今陕西岐山北)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公旦,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所以礼乐应该是发源于岐山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以周代礼乐为工具来维护周天子的宗法统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乐”是西周舞蹈文化核心内容。“礼”规定了“乐”的种种表现形式和内容,而“乐”必须配合“礼”的等级制度,这些都特别体现在周代人们对乐舞祭祀对象和所用乐队人数上。

例如,周代的“六小舞”祭祀对象按照古籍《周礼·地官》所记载的是:

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帔舞,帅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暵之事。凡野舞,则皆教之;凡小祭祀,则不兴舞。

其实,周代的宫廷的祭祀舞蹈,在人数上的规定带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烙印。

例如,周代人们在乐队的使用方面,规定天子用四面乐队,称作“宫悬”;诸侯用三面乐队,叫做“轩悬”;士大夫用两面乐队为“判悬”;士兵和平民百姓只能用一面乐队叫“特悬”。

还有,周代在舞队方面,还规定了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兵用“两佾”。一般来说,每一“佾”便是一个舞蹈队列,一个舞蹈队列总共有8个人,所以天子舞蹈队就是64人。

周代的“六大舞”和“六小舞”犹如一个完整的乐舞体系,它们开创了古代舞蹈史上继承与发展的篇章。在继承方面,周代是它前代乐舞的集大成者;在发展方面,周代是乐舞制度的发明者。

另外,自周代开始,舞蹈史“文以昭德”和“武以象功”的文舞、武舞两大乐舞分类也已经完成了。特别是用记功性乐舞来完成祭祀天神和人神的任务。

周代人们用乐舞来象征、体现、说明、表彰统治者的功劳,礼配合乐,乐辅助礼,礼乐结合,这一切对于后来的舞蹈,特别是雅乐舞蹈体系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周代人们节令祭祀性的乐舞很多,在两周时代,人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观念,但是原始的图腾信仰仍然是十分活跃的,祭祀活动兴盛而受到帝王和普通人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充分礼仪化了。

周代原始巫术活动的“歌舞事神”的特点在两周时代更加明显了,并且周代舞蹈在仪式化的过程里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达到举国齐动的

程度。其舞蹈形象多为庄严肃穆,还透出一种神圣仪式的威势。

还有,蜡祭是周代非常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古人靠田猎为生,又崇尚神灵。因此,在周代每当岁末的时候,人们以捕获的猎物为牺牲来祭祀祖先,这就叫做“蜡祭”。

由于蜡祭是用禽兽来祭祀的,所以大多是用有“虫”的“蜡”字,但有时又写作腊月的“腊”,字形中有“肉”也能形象说明祭祀的形式。

后来人们根据岁终时举行的活动叫做“蜡祭”,所以人们又把一年最后的一个月称作“蜡月”,在周代时已经发展成为了祭祀百神的盛大仪式了。

古籍《周礼·春官》中记载:

国祭蜡则和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这里所说的周代国祭“蜡”,就是一种庆祝丰收、报谢神灵的祭祀仪式。蜡祭的祭祀对象共有8种:

第一是先啬,也就是神农氏,他是创造我国农耕文明的始祖神;第二是司啬,也就是后稷,他是管理农耕的神;第三类对象是农,他是农夫之神;第四是邮,也称作表、啜,也就是茅棚神、地头神和井神;第五类是猫虎,也就是猫神和虎神,因为猫能捕食田鼠,老虎能捕食野猪,因而它们也获得兽神的地位;第六类对象是坊,也就是水堤之神;第七类是水庸,也就是河道之神;第八类是百种,也就是百谷之神。

关于周代第八类祭祀舞蹈的对象,还有一种说法是指昆虫之神,因为这个神仙管理百种昆虫而获得很高的地位。

这八种神灵,说明了蜡祭产生于周代农耕社会初期,当时人们无法确切知晓自然的道理,人们就赋予万物以灵性,祈求神灵给自己帮助,也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希望的结果,甚至人们幻想着通过自己的行为改造自然,蜡祭舞蹈便由此产生了。

周代的蜡祭舞蹈,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里举行。因为蜡祭的神主要是8位,而且是全国上下都参加的活动,所以也叫“大蜡八”。

周代蜡祭舞蹈的形式有原始祭祀的味道,因为乐队的乐器很少,大约主要用短笛和打土鼓,并且有演出《兵舞》和《帗舞》的。古籍《礼记·郊特牲》中记载:

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

因此,周代人们在跳祭祀舞蹈时,人们需要穿着素色的衣服,一边挥舞着榛木做成的棒子,一边歌唱: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歌词的大意是:“土啊,安定在你的原位;水啊,回到你的河

道去;昆虫们,不准兴风作浪;野草杂木,长到洼地去!”这显然是周代农民们面对农作物自然生长过程中,对最重要的水土保持和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所发出的呼唤,明显带有浓厚的原始巫术咒语的性质。它形象地传达了当时的农业社会生活中,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心理忧患。

蜡祭舞蹈从周代确立之后,就一直流传在2000多年来的传统文化里。就连后来的孔子都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子贡去观看蜡祭舞蹈,子贡并不理解举行蜡祭时人们全然投入的内心冲动,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发出了疑问。结果孔子说:

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孔子从百姓一年四季的辛勤劳作和轮次休养生息的现象里,总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传统文化中的文武之道。当然,除了蜡祭,两周时期还有不少其他祭祀性乐舞,比如著名的祭祀舞蹈《雩祭》。在古代文献中有关“雩”的文献记载很多。每逢干旱不下雨的时候,周代人们就要举行祭祀仪式,人们通过这些向上天祈雨。后来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左丘明在所著《左传·桓公五年》中就有“龙见而雩”的记载。

从文献记载中看,古代的《雩祭》舞蹈在两周时期已经发展成内容更加广泛的祭祀活动,它主要是驱逐水旱灾害的舞蹈仪式。古籍《礼记·祭法》中记载:

雩宗,祭水旱也。郑玄注释说:宗,皆当为萗字之误。……雩萗,亦谓水旱坛也。雩之言吁嗟也。

这些话说明了两周时期的雩祭不仅有求雨的意思,还有登上祭坛而用隆重祭祀来驱逐水旱灾害之意。如果祭祀总是不见结果的时候,甚至还有“暴巫”、“焚巫”的举措。

如东周鲁僖公二十一年夏天,那时恰逢天旱,鲁国的君主想要焚巫,但是被大臣文仲劝止了。还有东周末期秦穆公也曾经有过天旱祭祀活动中“暴巫”的打算,但也被劝阻了。可见,暴巫、焚巫的事情在两周时期还是时有发生的。

两周时期的《高禖》舞蹈也很流行,《高禖》又称作《郊禖》,它是周人求祈子嗣繁盛的祭祀舞蹈。后来西汉著名学者戴德在他所著的《礼记·月令》中记载:

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

这便说明了,周代人们在仲春之月,令男女自由相会,这正是原始社会中群婚制度的遗风,其间还有“见大人迹而履之生后稷”以及“吞卵生汤”等神奇的传说。

在周代,人们在传统的春天郊外进行男女约会舞蹈的习俗,逐渐转变为神圣的祭祀女性祖先的舞蹈仪式活动。那时有盛大的歌舞场面,有美味食品,并且还有明确的祭祀对象,也就是周人的女性祖先姜嫄,这些都说明了周代的祭祀舞蹈是非常流行的。

周代还有一种《巫舞》,这是一种除去《蜡祭舞》、《傩舞》、《雩舞》、《高禖舞》之外的著名祭祀乐舞。

据考证,两周时期的巫舞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的各民族生活中,其形式多样,渊源大抵是周代原始的巫术舞蹈活动。

在周代末期巫舞中,楚国的祀神歌舞是很有名的,如先秦诗歌总集《诗经·国语·楚语》中记载:“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知道蓬江区有一个考摩托车的地方,就是在明泰城红绿灯那里,靠近礼乐大桥,在右手边,你可以去看一下,听说半个月就可以拿到证了,一千来块吧,关键是我不认识人,要不然就介绍你去了,其他地方我就不清楚哪里有啦,你可以在路边看到有驾驶学校机构就进去问一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851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