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在哪

金中都在哪,第1张

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由此开创了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明天,两个关于金中都的展览将在京城揭幕,众多首次公开展出的文物精品、文献资料,让人们有机会重温辉煌肇始之初的那段历史与文化。

一段知之者不多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北京人的源头在五十万年前的周口店;三千余年前的琉璃河商周燕国古城则掀开了北京建城史上的第一章。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

北京正式作为皇都的历史,是从金中都开始的。

当金王朝取得北部中国统治权后,远在今黑龙江阿城地区的国都——金上京会宁府,逐渐显现出它只是一个适合统治女真族发源地区的都城,并不适应统治包含广大汉族地区在内的新占统治区的需要,迁都便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公元1149年,金太祖阿骨打的孙子海陵王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金熙宗而登上帝位,最终确定将都城由上京迁至燕京。

新都仿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的规制,在辽南京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扩展,增修宫殿,扩大皇城范围,动用120万人历时两年营建而成,采取外城、内城、宫城回字形相套的布局。外城范围以今宣武区为主,周长37里,有十三门;内城即皇城,其东垣约在今牛街以西老君地东侧一带,有四门;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在辽南京子城宫殿区基础上扩增而成,面积与明清紫禁城相仿佛。修建好的中都城,宫廷宏伟,街市繁华,成为街巷与里坊相结合的一代皇都。

1153年,金正式迁都燕京,改名中都,由此开创了北京正式作为皇都的历史。金迁都的次年,完颜亮甚至下令将原都城上京的旧宫城、宫殿及贵族府邸一律平毁。

金中都在历史上仅存在了62年。1215年,由于蒙古族的攻侵,中都失陷,金王朝虽又延续数年,但在中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取金中都后,于1267年在距旧都城东北三里处修筑新都,称为“大都”。1368年明占大都,明清两代,皇都北京得以进一步建设完善。

历经八百余年风风雨雨,当日的金中都至今仍有三处土城墙巍然屹立,那就是高楼村西城墙遗址、万泉寺南城墙遗址、凤凰嘴西南角城墙遗址。而1990年在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凉水河以北发现的金中都南城墙水关遗址,则已建成辽金城垣博物馆,成为回首金代历史的最好去处。

金的都城在中都大兴府。

金海陵王完颜亮弑金熙宗后即位,于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迁都燕京。

完颜亮任命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参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外扩展,共动用了120万人,历经两年,至天德五年(1153年)始告完成。

于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153年4月21日)正式迁都,改元贞元。改燕京为中都,定名为中都大兴府。

金中都仿照北宋汴京之规制,在辽南京城基础上扩建。中都城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的四路通;东北角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军博南黄亭子;西南角在凤凰嘴村。

东城墙自四路通向北,穿过明清护城河,越过今陶然亭公园、黑窑厂、潘家河沿(今潘家胡同)、虎坊桥西、梁家园,在北新华街西侧与北墙相接,城墙上三门:施仁、宣曜、阳春。

中都南城,西起凤凰嘴,笔直向东,途经鹅房营、万泉寺等地。南三门:端礼、丰宜、景风。有人考证,今天的右安门大街、牛街、长椿街至闹市口一线,就是金中都时南北通衢。

中央官制

《金史》里虽有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建尚书省的记载,但人们一般认为当时的尚书省是设在燕云汉地,与后来建立的三省制度无关。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诏中外”。

由于太宗一年后就死去了,所以实质性的汉制改革是在熙宗朝进行的。1138年八月甲寅,金熙宗“颁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自金初以来实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极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废”,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

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汉名完颜旻)在统一了女真诸部之后起兵抗辽,在次年建立金国,定都于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公元1125年灭辽、公元1127年灭宋之后,金国基本上趋于稳定,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即今北京)。此时的金国正在走向鼎盛时期,它采取了“五京制”,其五京指的是中都大兴府、上京会宁府、南京开封府、北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842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