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是哪里的?

麻婆豆腐是哪里的?,第1张

麻婆豆腐是四川的。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川菜系。主要原料为配料和豆腐,材料主要有豆腐、牛肉末、辣椒和花椒等。麻婆豆腐的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

麻婆豆腐大约在清代同治初年,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发明的烧豆腐就被称为陈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历史起源:

一百八十年前,四川省成都市靠近郊区的万福桥,有个叫陈春富的青年和他的妻子刘氏,在这里开了一家专卖素菜的小饭铺。成都附近彭县新繁等地到成都的行人和挑担小贩,很多人都喜欢在万福桥歇脚,吃顿饭,喝点茶。

刘氏见到客人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刘氏烧的豆腐两面金黄又酥又嫩,客人们很爱吃。有时遇上嘴馋的顾客要求吃点荤的,她就去对门小贩处买回牛肉切成片,做成牛肉烧豆腐供客人食用。

刘氏聪明好学,能虚心听取顾客们的意见,改进烹调方法,譬如下锅之前先将豆腐切成小块,用淡盐水焯一下,使豆腐更加软嫩,牛肉又切成块状变成细粒。

刘氏做这道菜,除了注重调料的搭配,更注意掌握火候。她烹制的牛肉烧豆腐,具有麻、辣、香、烫、嫩、酥等特点,很多人吃起来烫得出汗,全身舒畅,吃了还想吃,因此招来不少回头客。刘氏小时候出过天花,脸上留下几颗麻点,来往的客人熟了,就取名麻辣豆腐。

麻婆豆腐

清朝末期,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一家小馆子,老板娘脸上有麻子,人们都叫她陈麻婆。

共5张

麻婆豆腐

同治元年(1862年),陈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码头工人、脚夫,店里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和又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现去买菜肯定不行,已经太晚了。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

一盆色鲜味美,麻、辣、烫、囫、嫩、鲜的豆腐就上桌了。

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

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成都北门顺河街,是一片木材集中地,遍街之上,几乎家家都是木行,即使有三家两家,做的不是木材生意,但也依赖木材过活。

原来麻婆娘家姓温,是北门火神庙万丰酱园大掌柜的七姑娘,小名巧巧。她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姊姊,个个资质平庸。

唯有巧巧长大了以后,反而出落得芙蓉如面柳如眉。有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和玲珑有致的身材,可是老天偏弄促狭,在她粉脸上洒下一些白麻子,但她麻得娇,麻得俏。

十七岁那年,嫁给顺记木材行四掌柜陈志灏。新婚以后,小俩口恩爱异常,正因如此,大嫂二嫂在嫉妒中,就有意无意的散播些谗言蜚语。时间长了,原来对她颇为疼爱的婆婆,也慢慢的由冷落而加以责骂了。

她的三哥三嫂,从前也是受不住婆婆嫂嫂的冷言讽语而远走高飞,在那数百里外的重庆,另外开了一家药房。大概是受了这两人的影响,夫妻暗暗商量妥当,分得了少数现金和三间街房,也离开了陈家老窝。

三间街房自家住了一间,另两间仍然续租给原本的一家羊肉店和一家豆腐坊。四掌柜的就到廿里外的马家碾,替一家榨房当起管事,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她用针线打发寂寞,终日紧闭门户,过着甜甜蜜蜜的岁月。

第二年的春天,她的小姑淑华,因为和二嫂吵嘴,赌气离开了爹娘,投靠她的四嫂。从此姑嫂相依,日子有了欢声笑语。马家碾一带,尽是油坊。

成都附近的三角地带的人,多半从事油菜的种植与榨油,称为菜子,这些菜子,又多半集中在马家碾榨油。

四掌柜生性和善,待人亲切诚恳,一两年后,他已由秤油、发油的管事,升为采购、推销及收款员了。只要是他经手的事件,对那些穷苦挑夫异常体恤、仁慈,绝不使苦力白赔血汗。

她家住的地方是马家碾进城必经之路,那些挑夫大都把这儿当成中继站,他们为了感念四掌柜的待人厚道,经常送点自家的小东西回报。虽然他俩再三推辞,但是穷苦的人,礼轻仁义重,于是收了之后,巧巧总是左边店里买点羊肉,右边店里买点豆腐烧上一盘,再配两样小菜回赠。

这样的幸福生活,刚刚度过了十年,不幸的命运却降在她身上,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四掌柜在金堂马家渡翻了船,从此她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从此她幻灭了人生的美梦。

淑华看她孤苦伶仃,加上十年相依的情感,虽然自己都十九岁了,不舍得离弃处于困境又极为疼爱自己的四嫂而出嫁。当然出了这种状况之后,陈家、温家都曾派人要接她俩回去,但都被她们严词拒绝,她俩知道那碗闲饭,并不容易享受。

刚开始,娘家婆家虽然也有些微的接济,但是杯水车薪,姑嫂俩为了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打开门户,为生计而打拼。她俩都做得一手好针线,能剪会裁,可附近人家,都非豪门钜富,除了过年,平时很少添制衣物,想专靠这门手艺吃饭,不上算。

幸好这个中继站每天依旧人来人往,那些种植、榨油的「菜子」,卖苦力的油担子「挑夫」,不管是过去熟识或才见面,全都感念以往四掌柜的善待,看她们打开店铺,每天仍来歇脚。有些带点米,有些带点菜,空手的就在隔壁两家店,买点羊肉、豆腐,洗洗弄弄,等巧巧来上锅一烧,就可饱餐一顿。大家故意省下一口,就足够姑嫂早晚两餐而有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837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8
下一篇 2023-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