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云阳县大阳乡名片和地理位置?

重庆市云阳县大阳乡名片和地理位置?,第1张

大阳乡地处云阳县东北部,长江北岸。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08°57"51"—109°52"8",北纬31 °6 "46"—31°12"46"。四至边界为东与奉节县野茶乡接壤,南与双土镇、石门乡相邻,西接双土镇,北连桑坪镇,东西延伸16.2公里,南北相距13.6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新县城中心80公里。 全乡幅员面积4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1867亩,其中田7535亩,林地14500亩,荒山草坡37600亩,人均耕地0.74亩。

全乡主要为斜切割方台山地貌,土壤以棕紫色泥土为主,海拔高度620—1460米,除鸡鸣、黄陵、庆霞、东柯、大树、民富六个村处于丘陵地区外,其余村组均处于高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降雨量1585.5毫米,年日照时间1465小时左右,无霜期265—280天,夏秋温和,春冬偏冷,雨量充足。

大阳乡原属独立乡,1992年建制调整并入石门乡,1995年又调整分离出大阳乡。全乡辖10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15771人,其中农业人口 15591人,有劳动力 8353 人,其中外出务工 3670 人,财政收入41.37万元,人均占有 27元。农业总产值 1986 万元,人均纯收入 1312元,粮食总产量6415 吨,人均占有 410 公斤。 社会经济 大阳乡山势凸显,四周开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粮经作物,以优质米、蚕桑和反季节瓜菜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已形成较大规模和独特优势,现年产蚕量达12万公斤,优质大米150万公斤,反季节瓜菜180万公斤。同时,塘库密集,鱼产丰富,堪称云阳的鱼米之乡。西坪、紫藤等村草场宽阔,又是发展草食牲畜的好场地,全乡山羊饲养量达到5000只,年养肉牛500头以上。 教育卫生方面 通过“普六”、“普九”,“卫Ⅷ”、等项目的落实,我乡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共有学校8所,其中村校7所,在职教师63名,在校学生2680名(其中中心校1720名)。2003年乡财政投入20万元对鸡鸣村校、紫藤村校、大阳村校的教学楼进行了改扩建,2004年创新机制投入120万元新建了中心校2013平方米的综合楼,在加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狠抓师德师风,提高教学质量。乡内医疗卫生条件基本上能解决人民群众的就医问题,5年来共投资60多万元对乡卫生院进行了改建,新添病床26张,现有医务人员13名,下设医疗点3个,村卫生室10个。 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乡共有水库12座,总蓄水量171.5万方,目前蓄水量最大的东柯水库有效蓄水量35万方;山平塘582口,人蓄饮水池76口,能够解决3900亩农田灌溉和7000多人饮水难问题;乡场镇饮水工程投资25.59万元解决了庆霞、民富及场镇5000多人饮水。以通乡水泥路为主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全乡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82公里,形成了以乡政府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密电视发展迅速,已完成场镇及庆霞、民富、鸡鸣等村的主线工程,2004年年底前网络将安装入户,极大改善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97年以来共发展程控电话1700部,移动、联通公司均在大阳建立了手机基站,切实解决了全乡信息闭塞的问题。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感谢华网在线。

“陕”因周人而得名,本意应是黄土塬“陜”,而并非陕县。“陕县”为秦人所置,是秦人东出荣光的历史见证。

陕在哪里?这还用问嘛,其中心是关中,陕北、陕南都称陕嘛。历史地理中并无陕东之称,应相当于“山东”、“关东”,是崤山、函谷关外六国的统称。

“陕”是周人的地名移植,本义就是黄土塬“陜”,也可以说是“陕”在今河南黄土塬的特指。今此二字都作“陕”

“陕”名最早见诸先秦文献,当推《春秋公羊传》:“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记•燕世家》也有此言。今好事者多夸大周、召二公分工为分治诸侯之界,实则大谬不然。界在哪里呢?文献无任何记载。更有好事者,伪造出分界碑,或以陕县西南之张沫塬为陕,纯属轰动全国的把戏河南地方造,与“夏都博物馆”仅有巫大、巫小之别。

个人认为,崤函间有黄土塬地貌,异于周边而同于黄土高原,故周王室视其为几内而已。东汉许慎的《说文》,陕(shan)训“弘农陕也,古虢国”,声部训为“盗窃裹物也”;“陜”(xia)训隘也,声部训为“持也”,字极近且意同,亦可见陕本就是对地貌的描述。的确如此,见如下陕县地坑院图,真以为是陕北:

西周初年,虢国并未东迁,陕县并未筑城,正如唐《括地志》所言:“陕原在陕州陕县西南二十二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此原即今“塬”字。《后汉书•郡国志》谓之“陕陌”:“博物记二伯所分。”

“陕”因秦人东出华阴,逾桃林险道夺取崤函地利而兴。秦惠公“县陕”实则是筑函谷关,陕县的设立则是秦惠文王在位之事

《左传》文公三年(前624年):“(秦穆公)遂自茅津济,封郩尸而还。”杜注“茅津在河东大阳县西”,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太阳渡村附近。此津渡河三里即焦,西南行至今陕州甘山与灵宝寺河乡交界之处,即郩之战故战场,秦师埋骨处。郩之战,使秦人东进梦碎,称霸西戎实无奈之举。

此后二百余年,晋楚争霸,秦外合于楚而战晋于河西,势若拉锯;进入战国,魏国先强,秦自“郑、洛以北”尽为魏有。当然,秦国也有不多的几次亮点:秦景公十五年(前562)“我使庶长鲍伐晋救郑,败之栎”(见《十二诸侯年表》,栎邑依《括地志》为阳翟);秦惠公九年(前391)“伐韩宜阳,取六邑”(见《六国表》)。都是破晋困阻,东出桃林险道和崤山,取得的重大军事胜利。尤其秦惠公十年(前390)“与晋战武城,县陕”。

秦孝公即位,以献公“欲复穆公之故地”为既定国策,元年(前361)即“出兵东围陕城”(见《秦本纪》);十九年(前343)“城武城”(见《六国表》),强化与魏对华阴的争夺;且于二十三年“与晋战岸门,虏其将魏错”(见纪、表,《括地志》云“许州长社西北”,如《志疑》所考,纪作“鴈门”显误,“二十三”也误作“二十四”)。

至秦惠文君立,终将秦境东扩至“陕”:三年(前335)“拔韩宜阳”(见秦、韩表);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见纪、表);八年围魏焦、曲沃(见魏世家及其表),九年“围焦,降之”(见纪、表及魏世家);十一年“归魏焦、曲沃”(见纪、表及魏世家);十四年(后元元年,前324)“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纪与表、张仪传不位,误入十三年,《志疑》已辩之)。但此时之“陕”,只能是函谷关,疑秦惠公十年“县陕”即城函谷关。

至于何时设置陕县,史籍缺载,至少应是秦惠文后元十一年(前314)拔取曲沃、焦之后,不迟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纪》云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东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集解》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骃案:地理志汉高祖更名河南郡)”。函谷关以西属内史桃林县,以东属三川郡陕县。

《汉书•地理志》云,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因杨仆移关,以故秦函谷关为弘农县,置弘农郡,属司隶部,辖弘农、陕、新安等十一县。

函谷关和崤塞为秦所踞,秦国已深入韩魏腹地,自是函谷关与关东、山东屡见文献,其知名度远高于刚由笼统地名过渡到县区划的“陕”。东汉末年,黄河北去,河岸可通,曹操另置潼关屏蔽关中,其东故函谷关与洛阳诸关此后皆废,陕县至此鲜闻于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6446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