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横峰县的人,都会去岑山胜境一游。从横峰县城区出发,驱车沿兴安大道行驶1公里,左转进入人民大道行驶数百米,再右转至解放北大道,驶入中华路,最后右转至天台路,再行驶1公里左右即可达岑山景区。
沿着岑山登山的砖块水泥道路往前走,周边视野极为开阔,村落风景一览无余,只见山崖上林木葱郁,流泉飞瀑随处可见。山水之间,辽阔的田野,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这里既没有都市的喧嚣,也没有尘世的烦恼,仿佛灵魂深处得到了净化。
再往前走,路的右边岩壁间,有一洞口朝西南的岩洞,入洞须盘旋拾级而上,大约走过100多个台阶,但见石壁上刻有“岑山古洞”四个大字。这个洞呈半圆形,高8米,宽17米,深30米。前临悬崖,幽静清爽,难怪明朝宰相费宏作诗赞曰:“天划山腰间,神斛石窍泉。野眸真快我,尘眼一醒然。坐久云成宇,吟边树佛烟。谁能望世虑,来此学飞仙。”
在岑山洞内,还建有龙泉庵。庵内有一眼清泉,晶莹清澈,终年不断,清凉怡人,民间传说此泉水清心养眼,祛除眼疾。游客游览到此,都会用此泉洗眼。据介绍,洞内原有石狮、石象、石鲤、仙人墓等诸多景观,可惜均毁于兵火。
古龙泉庵始建于唐武德二年(619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大法师怀素亲笔题名“古龙泉庵”于洞口之上。龙泉庵历年香火不断,但在文革期间被迫关闭。直到1972年正修大师来后才重开山门。如今,龙泉庵内有数个尼姑,均为闽南佛学院的四年制本科生。庵内新建了大雄宝殿,重塑了释迦牟尼、千手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等菩萨像。慕名来此朝拜和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参观了岑山洞,我们又来到了主峰南麓的天台庵。天台庵里还建有菩提寺,这是一座既有尼姑又有和尚的庙宇。菩提寺建于明万历年间,高僧广心禅师在此建立。明末清初毁于火灾。清顺治年间,浙江天台山灵乘法师在此修复道场。咸丰五年(1855年)、民国初年两次毁于兵火,天台寺几成废墟。1980年重建。
站在天台庵前,南面的天台水库、县城的街道、浙赣铁路、320国道尽收眼底。在庵的西南,上十多级台阶,石壁下建有憩仙阁,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修炼、炼丹、休息过。紧靠石壁处还竖有一块高180厘米、宽72厘米的石碑,上面有明代吕洞宾的石刻像。在天台山峭壁上,还刻有“坐啸”二巨字,每字高3米多,非篆非隶,笔画古拙,以及多处名人题刻。
岑山的主峰天台山,就在天台庵后面。我们沿着新修的石阶,向上攀登庵墙,20分钟就能到山顶。山顶狭长,长约20米,宽不足5米,三面是悬崖绝壁,最高处建有一亭子,独立于山峰之巅。置身于此,群山绵延,山石林立,沟谷纵横,山下岑阳镇乡村的农田一片金黄,与四周的绿树、青山、房屋,组成一幅美不胜收画面,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四大高原中的其中一个,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它位于中国中部的偏北,属于北方地区,这里气候干旱,植物特别的少,而且水土流失特别的严重,沟壑纵横,山地和断谷之间相间分布地势起伏较大。可是,尽管这样地处黄土高原边缘,管涔山为何降水量却很大?我认为这和周围的山脉以及他本身的走向山脉特征有关。
管涔山位于山西北部,属于吕梁山脉,呈现出北东走向的趋势,管涔山以北是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这座大山帮助管涔山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候。而从南方来的湿润气候,没有山脉的阻挡,直接进入管涔山停留,因为这座山脉相对于周边的其他山脉来说,处于一个低洼的地区,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才使得这一带的降水特别的丰富。 管涔山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是海拔的高差却悬殊的特别的大降水量的增加,使得这一代形成了独特的山林区,因此,在一九九七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的占比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且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蕨类,还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数不胜数。邻区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在孕育了许多丰富的植物资源,园内植被保存较为完好,森林气息浓郁,而且作为药用的植物,特别的多,还有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当然,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由于管涔山内部的独特气候和他的降水量所决定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以及人文特征,管涔山之所以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它地处于黄土高原的边缘部分,但是其独特的地貌特征造就了山内的气候环境,才形成了如此的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