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营业执照是在公司住所地所在的当地工商局办理,不管是公司注册还是个体户办理营业执照都是在工商局办理;未经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不得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睢城街道,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下辖街道,位于县域中部偏南,是睢宁县的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02.42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睢城街道下辖28个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和平社区,截至2019年末,睢城街道常住人口达25.03万。
从《水经注》、《睢宁县志》等史料中可知,自禹定九州,划分疆域,睢宁就属邳国,至今已有4000余年历史。商朝把睢宁划分两地,南属蒲如国,北属下邳国。西汉时期先名睢陵县(隶属临淮郡,是睢水下游以“睢”名县之始,治所在洪泽湖中),后随建制沿革,至南宋嘉定十一年,即金宣宗兴定二年四月(1218年)始名睢宁县,一直沿用至今。
自公元1194年之后,黄河决口泛滥逐年频繁,睢地人民饱受洪涝之苦,逼迫流浪避难,期盼安宁,故把原称“睢陵”改称“睢宁”。史料记载可知,自西汉时期始称睢陵县,距今约有2200年历史;宋金时期始称睢宁县距今已有790年的历史。以“睢”字开头命县名的原因都是与睢水有关。《水经注》载:睢水是古运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早期人工运河工程)支流之一,睢水故道是从鸿沟在河南开封东段分出后,向东南流经河南的睢县、商丘、安徽濉溪、灵壁,又向东北流入睢境取虑故城,经睢陵古渡庙湾饶故城北向东至高作、宿迁,再注入古代泗水......因此,在这条水系上的流经地,河南有睢阳(宋国都城,今河南商丘),安徽有濉溪,江苏有睢陵、睢宁。究其根源,这些地名都带有“睢”字,还是因在这条水系上繁衍生息许多隹鸟有关。
相传,自夏商时期,这种隹鸟就生活在睢水沿线特别是邳国地域最多。这种短尾巴鸟到底是什么品种学名?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记载,但从当地人们的接触与记忆中可知,它如同大到鸵鸟,小到鹌鹑、斑鸠、麻雀等鸟类,把短尾巴鸟统称隹鸟。
古时彭城(今徐州)为邳国所辖。到了周朝时,周王将彭公封在彭城(周时期的封地称“国”,封地统治者称“公”。)那时,就是因为彭公善做鸡羹,是一位善用鼎器烹饪的美食大师。彭公为了号召人们以食用隹鸟除掉隹害。他就开始研究用这种隹鸟蒸煮、做汤等食用方法。结果发觉用隹鸟做汤味道特别鲜美,又食用一段时间后,又感到容颜大变,体力强健,精气神十足。由此便得出此隹鸟不但具有饮食充饥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滋补养颜之功效。于是,他不但向人们大力推广用隹鸟做汤的食用方法,还决定将这种滋补秘方——“隹鸟汤”推荐给周王。
这天,彭公带着自己精心烹饪的隹鸟汤来到了九朝之都----洛阳周王府。他先是向周王简单介绍隹鸟汤具有滋 补养颜的饮食功效,当时周王正值身体欠佳,正在进行药膳调理,周王一听彭公送来了具有药膳作用的滋补食品,便急忙食用。周王品尝后,感觉美味极佳,越吃越觉得胃口大开。多日没有食欲的周王,终于得到饱餐一顿,并边吃边连声夸赞:“美!美!味道实在是太鲜美啦!这是何物做成?”彭公即答:“隹鸟烹饪之。”周王室的文武官员品尝后也都随之拍手叫绝,还有一位官员发自内心地感叹道:“如果早有这种隹汤,那“鲜”字就不该用“鱼”和“羊”合成了。”文武官员一致羡慕夸奖彭公封地实在太美了。当周王又问其隹鸟产地和生活习性时,彭公便详细介绍道:隹鸟主要生活在下邳国,那里山川秀美、物丰人善,特别是在那条发源于中源鸿沟,流经下邳之地的水系区域,是最适于鸟繁殖生活之地,那里到处呈现出一片草长隹飞的景象……还没等彭公说完,周王便迫不及待地说:“我最喜欢这种鸟儿啦!还不随我快速前往欣赏。”于是,彭公便陪同周王乘坐一条游船,沿着发源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条水系,过河南经安徽向今日江苏北部下邳国方向驶去。当周王进入邳国之地,果真远远就望见河流两岸的大树上,到处布满了隹巢;抬头再望空中,成群结队的隹鸟展翅飞翔,嬉戏追逐,有的羽美而艳,有的尾短体胖,极为俊俏,给人一种非常愉悦之感。这时,周王观之,心情十分惬意,顿有感悟地说:目睹这里,隹鸟遍地皆是,应称隹鸟为“睢鸟”啊!这条水系也应称之“睢水”最为确切!那智慧超群的彭公闻听此言便立即随声附和:对!大王说得对!这条水系应该称之“睢水”;睢水流经邳地的这条河流,当地百姓原称“隹河”也应改称“睢河”!从此,也就有了“睢水”、“睢河”的始称,以至后来才有“睢陵县”、“睢宁县”之地名。
所以,后来出版的《说文解字》也才有“睢”字解释:睢,由“目”和“隹”组成。目,眼睛也。隹,鸟之短尾总称也。即是抬头观看到处都是隹鸟,才有这个“睢”字组成。
睢宁县城即睢城镇是西汉初时建立的睢陵县城故址。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四月在宿迁县古城建睢宁县,传为取“睢水安宁”之意。《水经注》记载,睢水经睢陵县故城北。后来县废,金在古城设县名“睢宁县”。周、秦时,睢宁无河患。自汉以后,黄河南迁,夺汴河、入泗水而入濉河,黄河水始成患,睢宁古城首当其冲,几经倾塌与修复,1368年建土城周长四里,高二丈八尺,1546年改为砖石城,1556年洪水泛滥,次年八、九月,黄河大决,县城毁没。1585年,知县申其学积极请款,带头捐款,市民响应,建县城、城有四门,东曰“崇文”,西曰“耀武”,南曰“昭阳”,北曰“拱辰”。建四楼:东楼匾曰“保厘东土”,西楼匾曰“淮西保障”,南楼匾曰“畿南重镇”,北楼匾曰“北门锁钥”。城四角建四捕房,四门均置吊桥,正南建碑亭一座。1886年对城墙最后一次修缮。城墙周长七百九十丈,高二丈一尺至二丈三尺,共筑有雉堞一千八十五个,角下有涵洞二个,一个在城东南,一个在城西北,同时疏竣护城河。
古城有直通四门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一律石板路,十字形交叉口旧称十字街口,南大街和东大街较为繁华,两旁皆是商贾店铺,西大街、北大街几乎没有商家,当时商贸活动还是比较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