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华是哪的人

古华是哪的人,第1张

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1942年生于湖南嘉禾县石桥镇二象村。

古华(1942— )原名罗鸿玉,男,电影编剧、作家。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1942年生于湖南嘉禾县石桥镇二象村。古华在乡间放牛的山间小道上走过自己的童年少年。他的家乡嘉禾是著名的民歌之乡,那些饱和着痛苦、忧伤、欢乐和憧憬的民歌,给了古华最初的艺术熏陶。1962年从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作为农业工人和农村技术员,古华在五岭山区一小镇旁生活了十四年,劳动、求知、求食,并身不由己被卷进各种各样的运动洪流里,经历时代风云变幻、大地寒暑沧桑。遥远的古老的山区小镇,苍莽的林区四时风光,淳朴的民风,石板街、老樟树,吊脚楼、红白喜庆、鸡鸣犬吠。对古华有一种古朴的吸引力和历史的亲切感。与农民长期的共同生活构成了古华创作的深厚基础,也是他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古华阅读兴趣广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猎之中。古华虽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学习写作,1962年开始发表短篇习作,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现旅居加拿大。

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其中《芙蓉镇》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华县皮影戏皮影戏是陕西渭南的一种皮影戏。它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的陕西省滑县(古华)。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世界上最早被人们戏称为活跃的皮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鼻祖”。 皮影戏,又称“皮影戏”或“光皮影戏”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一首诗描述了皮影戏的表演:“张灯奏新调,徘徊之后方知写实;沛三稳,李夫人活在帐前。”(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全盛时期是唐朝。 相传,在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刘玉鑫出生后哭了,整个宫殿都为之苦恼。有一次,一个宫女无意中发现小王子盯着窗外地上的树叶影子,陷入了沉思,忘记了哭泣,开心地跳着舞。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和动物道具,用灯光投射在白布上,逗王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又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牛皮制作的道具坚韧、易保存、易收藏,皮影戏由此诞生。

主人公:胡玉音和秦书田作者:古华

古华,生于1942年6月。原名罗鸿玉,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因家境困难,少年时代即以体力劳动谋生,从小受民歌传奇故事的熏陶,爱好文艺。中学时代开始学写诗歌小说,1961年就读的郴州专区农业学校解散,未能毕业,即被安排到郴州地区桥上农科所,当了十四年农工。1962年开始发表小说,1975年转到郴州歌舞剧团任创作员。1976年,由他自己的中篇小说《仰天湖传奇》发展成的长篇小说《山川呼啸》出版,1978年出版小说集《莽川歌》,1979年调任郴州地区文联工作。1980年3月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引起创作上的转折。<br><br>1981年,长篇小说《芙蓉镇》问世,产生了广泛热烈的反响,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改编成多种戏剧和电影,译成各国文字在国外出版。1985年由谢晋执导同名电影,深受影视界内外的好评,获多项国际大奖,1981年还发表了另一代表作小说《爬满青藤的小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后他相继发表了《金叶水莲》、《浮屠岭》、《姐姐寨》、《蒲叶溪磨房》等作品,并都曾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深受好评。1982年,出版《古华短篇小说集》。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湖南分会副主席,1987年出版《雾界山传奇》,他还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写了不少出国访问游记和创作谈,分别收在《在地球那一边》和《小说创作花絮》中。他是八十年代前期有突出成就和影响的作家之一,有较大国际声誉。(详细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595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6
下一篇 2023-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