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的发展现状

抱歉的意思2023-03-26  19

近年来我国高铁营运里程持续增加

2008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仅671.5公里,而从2009年开始,高铁运营里程开始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铁总里程已达到3.8万公里,超额完成了2016年国家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2020年的目标。

我国高铁新投产里程波动变化

从近几年我国新投产高铁里程数来看,大致呈先降后升趋势。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铁投产新线为2900公里,京雄城际、银西高铁、郑太高铁、连镇高铁、盐通高铁、沪苏通铁路、格库铁路、大临铁路等多条新线顺利开通运营。

我国首次出具政策放缓高速铁路建设

2016-2020年,我国陆续颁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调整)》和《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对我国高铁网络建设做出了规划。2021年3月颁布的“十四五”计划中,主要从发展智能高铁、高铁物流等角度对我国高铁做出了支持性政策。2021年3月,我国首次发布政策对高铁建设提出限制性要求,禁止变相建设地铁、轻轨,且对于350公里/时的高铁项目明确了建设门槛,只有满足以下三点才可建设:1)连接贯通的是省会城市及特大城市2)近期双向客流密度达2500万人次/年以上3)中长途客流比重在70%以上的高铁主通道线路。这意味着中国高速铁路项目从审批到施工全面收严。受该政策影响,预计未来几年的高铁建设速度将有所放缓。

预计我国高铁营运里程保持增长态势 但新投产里程有所减少

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30年,远期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年均增速达2%左右。根据2020年国铁集团颁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要达7.0万公里左右,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从我国新投产里程角度来看,国铁集团于2021年初表示,2021年,国铁集团计划投产新线3700公里左右,其中高铁1600公里左右。由此可见2021年高铁建设将继续减弱,高铁新线投产将再度减少。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30年高速铁路运营总里达4.5万公里左右,因此预计2021-2030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新投产高铁里程数达5100公里左右。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要达7.0万公里左右,因此预计2031-2035年我国高铁营运里程新投产高铁里程数将达到2.5万公里左右。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铁路在国民经济和综合交通中的骨干地位

1.1.1我国国情决定了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动脉

中国国土东西跨越5400km,南北相距5200km,面积居世界第三,这使得不同区域的中心城市平均距离较远。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各种大宗原材料长途运输的压力很大。另外,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不同,区域间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也存在明显区别,区域间有强烈的产品交换需要。中西部和北部矿产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消耗量大,从而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北粮南调、西棉东送的格局。铁路具有运距长,运量大,连续性强,速度快,费用低等综合特点,作为大跨度经济联系和长距离大运量的运输方式,其作用是其他运输方式难以取代的。与公路相比,铁路运距大,成本低;与内河水运相比,铁路运输不受天然河道走向限制;与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的成本优势十分明显。铁路运输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地区间物质交流,为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区域分工协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1.2综合运输体系应以铁路为主导,带动其他运输方式发展

中国综合运输体系之所以铁路运输为主导,是中国国情和不同运输方式技术经济比较的结果。航空受运输成本的限制,无法与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上竞争;管道受技术条件限制,只能用于运输特定的对象;公路在灵活性和短途运输上有明显优势,但成本、环保等诸多方面因素限制了公路在中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上的运用。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客货周转量关联度高达0.9左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铁路年均向公路提供的客货集散量占铁路总运量的50%左右,主要沿海港口和内河港口的物资集散,又有一半以上依靠铁路,有的(如连云港)则90%要靠铁路集散。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铁路是骨干和主体,是促进其他运输方式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如果铁路发达,布局合理,公路和水路的功能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如果铁路发展滞后,既无力承受公路、水路向干线集中的运量,也无力为其他运输方式提供客货运量,则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也将受阻,综合运输体系将失去协调发展的动力。

1.1.3发展铁路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综合运输效率,保持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另一方面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现实要求长期保持制造业在成本上的国际优势。但是在后一方面,正面临其他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保持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又不降低制造业工人的收入水平,需要在两个主要方面做出努力。其一是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二是降低制造过程以外的成本。物流成本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优劣的比较,铁路在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由于铁路运输速度较快,强化铁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提高货物在运输中的滞留时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发挥这种成本优势将是我们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1.1.4铁路是保证客运畅通的重要运输方式

中国客运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迅速增长。由于区域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的提高,中国长途客运需求将不断扩大。从安全,舒适、速度、价格等综合因素来看,铁路将是大多数人长途旅行的主要交通方式,高速铁路的发展将使铁路在中长距离旅客运输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目前,在全国客运总量中,公路占绝对优势,但从长远来看,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以城市和城市群为中心展开,客流的集中度将会有上升的趋势。在经济活跃、客流繁忙的城市群之间修建高速或城际铁路网将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

1.1.5重视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对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的中国而言重要性十分突出。对综合运输体系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公共政策的导向必须有助于消除消费的负面的外部性,使全社会长期福利真正得以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在能源消耗、土地占用、污染排放、安全系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重视铁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

1.2铁路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发展现状

2005年,铁路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量11.56亿人,货物发送量26.93亿吨,“十五”期间分别递增1.92%和8.56%,特别是“十五”后两年,铁路主要运输指标增势加快,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务院批准《中长期铁路规划》后,铁路建设掀起新高潮,宁西、渝怀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大秦重载2亿吨配套改造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武广、郑西、石太、京津等一批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路网布局趋于合理,路网质量有所提高。200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7.5万 km,比“九五”末增长9.9%。

掌握了160km/h等级的运输设备、线路、信号及运营管理成套技术,基本掌握了200km/h等级线路的修建技术和既有线改造技术,引进了国外客运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等先进技术,研制并投入运用了25吨轴重大型运煤货车,成功开行了大秦线2万吨重载列车,推进了信息系统建设。青藏铁路高原多年冻土等建设施工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阶段任务,实现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推进了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了运力资源配制,提高了运输和管理效率,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提高,市场化融资迈出了新步伐,地方政府、社会资金经济参与铁路建设。规范组建了集装箱、快运、特种货物三个专业运输公司。

1.2.2存在问题

一是运输负荷沉重,运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主要干线能力十分紧张,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六大干线运输密度是全路平均的3倍,是各国铁路平均值的数倍。铁路运力严重不足,与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路网规模仍然偏少,难以发挥先行作用。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虽然已达7.5万km,但与我国国土面积和人口相比还极不相称,路网密度、路网强度、人均占有量仍在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

三是技术装备水平低,难以提高竞争能力。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技术装备水平低,与国外发达国家间仍有较大差距。就整体技术装备而言,我国至少落后国际先进水平20年左右。铁路主要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也极大地影响了客货运输服务逐质量,降低了铁路运输的竞争能力。

2铁路行业供需分析

2.1现状分析

全国铁路货运量在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平稳上升后,从“十五”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十五”前四年,全国铁路货运总量年均增速达8.8%,2004年货运总量24.9亿吨,占全社会的市场份额由2000年的13.1%,提高至14.6%;铁路货运周转量年均增速8.8%,2004年货运总周转量达到19288.8亿吨。国铁煤炭运量连年攀升,年均增速9.7%,2004年达到9.9亿吨,创历史新高;集装箱运量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1.6%,2004年完成5973万吨。在全国六大协作区中,华北、华东和西北的货运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东北、中南和西南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全国铁路客运量11.17亿人,客运周转量5712亿人公里,分别占全社会的6.3%和35.0%;1990-2004年客运量及周转量年均分别增长1.1%、5.7%。从近十多年发展特点来看,铁路客运量在保持低速增长的同时,其客流结构已发生很大改变。由于来自高速公路的竞争,铁路200km以内短途出行客流大幅度下降,而承担的中长途客流增长较快,铁路旅客平均运距已由1990年的273km发展到2004年的511km,充分说明铁路越来越受中长途出行旅客所青睐。

2.2需求预测

据权威部门预测,2004年∼201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7.7%左右,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19.4万亿元;2011年∼2020年GDP年均增速为6.8%左右,2020年GDP总量达到37.2万亿元。

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考虑未来影响客货运量的诸多因素,综合分析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国铁路客运量分别为19亿人、40亿人、55亿人(均含城际客运量);铁路货运量分别为32亿吨、43亿吨、53亿吨。

3铁路行业竞争状况

3.1行业竞争特点

近年来,铁路在全社会运输市场所占份额逐渐较少,但对长距离、低附加值、大运量的货物(如煤、石油、矿石、粮食等)来说,相比其他运输方式仍具有压倒性优势。无外部(公路、航空)压力、长期的垄断经营使铁路企业逐渐丧失了活力。

铁路属于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的行业,在生产中规模经济效应明显。铁路的公益性决定政府不可能完全放开管制。如果过度竞争,将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产权的价值是稀缺的量度,而且产权的价值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准确体现出来。因此,产权制度改革才是铁路改革的主要方向。

3.2行业进入壁垒

2000年铁道部与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外商投资铁路的部长令,对外商投资铁路作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允许外商进入投资铁路和在相应领域经营,规定1-3年内外资不能控股,3年后外资可控股,再过几年外商则可独资经营。目前尚无外商投资铁路的意向。

4铁路体制改革

4.1投融资体制改革

4.1.1现行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主体的单一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虽然目前在铁路建设中已打破了独家建路、独家经营的传统模式,但以政府为主体投资铁路建设的状况没有改变,铁道部作为中央政府的出资代表,依然承担着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大部分投融资与还贷责任。

二是投资方式变化不大。铁路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仍是铁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虽然还有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发行铁路债券、境内外发行股票等一些融资方式,但其所占比例很小,不足以影响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的整体格局。

三是投资利益关系缺乏变革。铁道部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政策,使铁路企业不能直接从市场上取得收入,而要靠企业间的统一清算来进行分配。这种清算分配缺乏透明度,难以吸引市场资金。

4.1.2投融资改革方向

一是构建多元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根据铁路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型,分别确定不同的投资主体、投资范围及资金来源,明确投资决策权限。逐步从中央财政性资金及国内贷款为主拓宽到财政投入、企业投资、市场融资、利用外资等多渠道融资;逐步从单个银行借贷为主扩展到贷款、债券融资与项目融资、股本融资等方式融资。

二是按照分类建设的原则落实政府财政支持责任。公益性铁路建设,政府给于财政和政策扶持;经营性铁路建设,大力推进市场化融资;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铁路,在政府支持下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

三是确立企业投融资主体地位,创新建设管理模式。通过组建专业投资公司、项目公司、合资公司及规范改制上市等途径,确立企业投融资主体地位,依托铁路建设项目,建成一批规范的现代铁路企业。

4.2运力运价改革政策和趋势

铁道部要从资本市场融资,必然考虑市场回报要求。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铁路运价改革,对改制企业和合资新建铁路,建立宏观政策调控下的浮动运价机制,建立以市场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运价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政府调控下的铁路运价市场形成机制。如大秦铁路这样的股份制企业,其路网资产的运输价格将更接近于市场;广深铁路收购广坪铁路申请提价20-50%的举措,进一步印证了铁路运价的改革趋势。

5国家路网规划及江苏铁路“十一五”—2020年规划

5.1国家路网规划

5.1.1中长期(2020年)路网规划

路网规模: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万公里,快速铁路2万公里,都市圈和城市带内城际铁路约2000公里;

5.1.2铁路“十一五”规划

建设新线1.7万km,其中客运专线7000km;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km,既有线电气化1.5万km。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9万km以上,复线、电化率均为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2万km以上,西部路网总规模3.5万km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18亿吨,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运输安全持续稳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铁路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投资主体多元化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铁路管理新体制。

5.2江苏省铁路规划

5.2.1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是对外通道能力不足。目前江苏只有京沪、陇海、宁芜、新长四条对外铁路运输通道,运输能力长期不足,绝大部分区段的能力已经饱和。明显的限制型运输状况,导致江苏对外运输受到限制,尤其是限制了煤炭、原辅材料运输。

二是铁路总量偏少,路网布局尚不完善。2004年底,江苏铁路营业里程1606km,万人拥有铁路0.22km,远低于全国万人拥有铁路的0.57km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相邻兄弟省份,与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是铁路网布局尚不完善。如南京与杭州虽均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但至今无铁路连接;长江北岸的扬州、泰州、南通等城市,“十五”期间虽然通了铁路,但缺乏与上海之间的铁路连接,影响了接受上海的辐射;长江南岸虽有太仓、常熟、张家港、常州等重要港口,但是港口与港口之间、港口与外部之间没有铁路连接,直接影响了港口能力的发挥和港口经济的发展。

5.2.2总体目标

为适应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江苏铁路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是:扩大运能,完善网络,创新体制,全国争先。“十一五”期间,以客运专线和对外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和城市交通的协调衔接,规划新建铁路里程1595km,既有线改造597km,总投资将达1295亿元左右,届时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200km以上,初步形成“二纵五横”的铁路网布局。2010年—2020年,规划新建铁路里程909km(含支线、专用线390km),增建复线876km,形成包括具有三条超亿吨能力的八条省际对外通道、六个过江通道,层次分明、功能齐全、装备先进、方便快捷的“三纵六横”的铁路网络。

5.2.3规划项目

实现3个突破: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

形成3条超亿吨运力的对外通道:沪汉蓉、京沪、陇海;

新建12条铁路:京沪高速、沪宁城际、合宁、沪通、宿淮、连盐、宁杭城际、宁安城际、淮扬镇、镇南、常苏嘉城际、徐定;

扩建2个铁路枢纽:南京、徐州。

届时江苏省将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干线成网、方便快捷的“三纵六横”、八条对外通道的铁路运输系统。

三纵:京沪高速徐州-南京段;新沂-淮安-扬州-镇江;连云港-盐城-海安-南通-上海(沿海铁路);

六横:徐州-邳州-连云港;宿州-宿迁-淮安-盐城;南京-扬州-泰州-海安-南通-启东;南京-镇江-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南翔;南京-上海(含既有沪宁铁路、京沪高速沪宁段、沪宁城际);马鞍山-南京-宜兴-杭州;

八条对外通道:在既有的陇海、京沪、新长、宁芜铁路之外,新增沿海、宿淮、合宁、宁杭铁路。

6铁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铁路跨越式发展将会带来行业的深刻变化。

运输能力: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有一个较大发展,路网结构更加合理,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主要通道能力紧张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技术装备: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管理体制: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铁路改革的要求,实现主辅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政企分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运输服务:全面改善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实现服务创新,为旅客货主提供最大方便和优质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铁路运输服务的需求。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国中铁(601390.SH)、中国铁建(601186.SH)、中国交建(601800.SH)、中国中车(601766.SH)、中国通号(688009.SH)、思维列控(603508)、京沪高铁(601816)等

本文核心数据:里程规模、动车组产量、竞争格局

行业概况

1、定义

中国国家铁路局颁布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将高铁定义为新建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含)至350公里(含),运行动车组列车的标准轨距的客运专线铁路。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部分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概念中,官方文件采用的是广义高铁而不是狭义高铁,只要设计速度达到200km/h以上的铁路就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它们统筹规划,共同纳入高速铁路网这一栏进行研讨。高铁的主要特点如下。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条长

高铁产业链较长且复杂,整个产业链纵向贯穿基建、产业化制造业、营运服务业,涉及机械、电气、电子、信息技术、材料等多个领域。高铁概念相关产业按价值链主要分为三大周期:即前期铁路基建、中期列车制造及相关设备和后期营运服务相关。

前期主要包括工程承包、工程机械、及桥涵、轨道、隧道等建设中需要用到的各种配套建材。代表企业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中期主要包括车辆购置、零件配件、专用系统设备等。领先企业包括中国中车、中国通号、铁科院等。整个产业链后市场包括营运、物流公司等服务业相关企业,包括京沪高铁等。

行业发展历程:中国高铁行业正向成为全球引领者行进

我国高铁发展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略微滞后,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0年底完成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开始了我国高铁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2004-2015年我国高铁建设依次经历了“引进来”阶段、自主创新阶段、“走出去”阶段,逐步成为全球高铁大大国。2015年至今处于全球引领阶段,我国部分高铁技术已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完善“八纵八横”高铁网布局

2015-2020年我国颁布多项政策促进我国高铁行业发展,从2021年新颁布的政策来看,我国高铁建设规划中提出:对于高铁建设项目应当做好审核,合理制定建设标准、满足财务平衡的要求,避免过度或重复建设。具体政策如下:

据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内容,我国高铁线网已实现原来的四纵四横,正在完善八纵八横铁路网,并规划到2030年,整个高铁路网要达到4.5万公里。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产业发展现状

1、高铁动车组产量递减,保有量持续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2016-2021年,中国动车组产量波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动车组产量为1021辆,较2020年有较大的下降,降幅达到50.3%。2022年1-6月全国动车组累计产量为297辆,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88辆,产量累计同比下降66.4%月均产量为49.5辆。

另国家铁路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动车组保有量持续增长,从2016年的2586标准组增长至2021年的4012标准组,2021年较2020年增长4.8%。

2、高铁营运里程规模庞大,占铁路比重逐年上升

从市场情况来看,2008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仅671.5公里,而从2009年开始,高铁运营里程开始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总里程已达到4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运历程的26.7%。

我国高铁营运+在建里程均处于全球前列。依据Statista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球高铁在建里程以中国为首,且远超其他国家。

3、2022年至少7条高铁开工建设

依据RT轨道交通数据,2022年将有不少于11条,设计时速超过250公里的高铁建设完成并通车运营。至少有7条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铁要开工建设。具体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581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