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安庆市区三个团:
安庆市于1956年成立了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二团,1958年两团合并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1982年改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下设一、二团)。一团有田玉莲、丁同、刘广慧、王富珍、斯淑娴、董文霞等演员,二团原为安庆市黄梅戏学校毕业生组成的青年队,现改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三团。原安庆地区曾于1982年成立安庆地区黄梅戏一团,其前身是安庆专区实验黄梅戏剧团,地市合并后改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主要演员有韩再芬、李萍、麻彩楼、王凤枝、张文林、李萍等。
安庆市黄梅戏一团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及一大批黄梅戏著名演员的母团,1956年2月正式建团,前身是建立于四十年代的民众、胜利两个演出实体,该团曾办黄梅戏演员训练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安徽省黄梅戏学校。一团曾演出了三百多本戏,足迹遍及全国。一团曾参加影片《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的拍摄,《朱门玉碎》由北影厂拍摄成电影,《玉带缘》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三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公主与皇帝》由江苏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同时该团还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多项大奖。马自俊荣获国家级“十佳演员”称号,赵媛媛、满玲荣获省级“十佳演员”称号,《富贵图》一剧荣获95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优秀演出奖,赵媛媛、马自俊分别荣获金奖和银奖。
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始建于1957年,曾创演黄梅戏经典作品《女驸马》及《西施》、《孔雀东南飞》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剧目,摄制了《郑小姣》、《女驸马》、《挑花女》、《孟丽君》等一大批优秀电视片,分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白玉兰奖”等,并五次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主要演员韩再芬是“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优秀文艺家”之一。1999年6月排演的《徽州女人》标志着二团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此剧荣获曹禺戏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 、“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和“文华舞台美术奖”等众多奖项。韩再芬还因主演该剧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
安庆市黄梅戏三团由安徽黄梅戏学校五七、五八、五九、六六年四届毕业生组成,始建于1962年。该团演员基本功扎实,行当齐全。戏校八三、八六、八九三届毕业生充实进该团后,阵容更加整齐,先后排演了《天仙配》、《女驸马》、《杨门女将》、《白蛇传》、《春江月》等一百多个剧目,其中有四部拍成了电影,七部二十三集拍成电视剧,《杜鹃女》、《包公误》、《七仙女与董永》、《天柱山情缘》、 《黄山情》、《花田错》等均有全国影响。该团在参加全国、省市调演、比赛中多次获奖。
安庆黄梅县有家私人黄梅戏会馆。安庆是黄梅戏故乡。原来传说,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黄梅戏有两大部分,花腔部分(多为二小戏、三小戏)源自湖北黄梅农村;而板腔部分(多为本戏)则植根在我省安庆地区。
故安庆一带人民均视黄梅戏为家乡戏,喜爱有加,引以为荣。仅以安庆市区而言,鼎盛时期往往有六七个剧场同时演出黄梅戏,真所谓“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充分表露了对黄梅戏的眷恋。
演者不倦,观者不疲,而且互动互应,既繁荣了黄梅戏艺术,又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现在,黄梅戏已从皖江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成为我国有影响的代表剧种之一。
现在,业内外人士对此尴尬之事,终于从叹息之中闯出一条蹊径——安庆黄梅戏一团和安庆新文采置业携手打造“安庆黄梅戏会馆”,应运而生!会馆集茶楼文化和剧场艺术于一体,既可品茶会友,又可观剧休闲;剧团有了用武之地,观众有了看戏场所,一举多得,实在是一个高招。
黄梅戏会馆简介:整个会馆构造分为前后两部分:会馆前区为公益性艺术展厅,陈列着大量与黄梅戏相关的老照片,让观众、茶客们可以初步了解到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会馆中心为会馆演出厅,演出专用的中型舞台两侧悬挂着喜庆的大红灯笼,大堂借鉴古代茶楼艺术,红木桌椅庄重典雅,一次可容纳两百多名观众。
你是想看比较正式一点的呢还是街头的。。在安庆很多地方很多广场晚上都会有黄梅戏爱好者在表演的。。而且不用花钱,天气好的话坐着听听戏蛮舒服的。。比如火车站前面那个广场,晚上会有好多好多的人在。。
至于比较正式一点的表演,安庆黄梅戏会馆是个不错的地方。。叫上一壶茶,几个朋友一起看戏聊天。。环境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