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病逝,火化后被放置在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墙边。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巨匠高尔基曾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座寓所里住了五年。这栋房子当时是一处极其新颖别致的建筑,即使现在看来,依然透出几分“摩登”。经历了大半生痛苦的高尔基住进这所房子时已近暮年且德高望重,也正因如此,“无产阶级的文学家”高尔基才有资格住进这样奢华的房子。当然,此时高尔基的文学生命依然如年轻人一般旺盛,更重要的是,只有高尔基才有可能赋予这所房子超越物质本身的特质。 苦是高尔基给自己取的笔名,大概高尔基在确定这一笔名时,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苦难。在他那间不大的工作间里,有一张很阔大的书桌,桌上,摆着几张高尔基带眉批的手稿,10只削得尖尖的红蓝铅笔,以及钢笔、眼镜、墨水瓶等高尔基用过的物件。在这张书桌上,高尔基写出了25本文学作品,累计约250多万字,他就是这样壮心不已地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停地奠基。他在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2点伏案工作,雷打不动,工作效率极高。除了写作之外,他还修改一些文学青年的作品,帮助他们从作者走向作家。
在这个房间里,处处渲染着高尔基对东方文化的挚爱。东方的瓷器,陶器、象牙雕刻,从日本傩到中国龙到印度钟,精美之至。还有中国的古琴的琴桌、琴凳摆在靠墙的一侧,散发着远古之幽思。据高尔基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高尔基在其他几个住所的工作室也是这种布局和陈设。有人开玩笑说,高尔基把自己的工作室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在这间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意大利南部海岛苏莲托的风景画,引起我注意的还有挂在高尔基小而简单的卧室里的那幅风景画,上面描绘的同样是苏莲托的风景,至此,苏莲托在高尔基生命中的位置便凸兀而显。高尔基有十几年的时间住在那里,即使可以在莫斯科这样豪华的寓所里颐养天年,高尔基还是念念不忘他的苏莲托。 在这幢房子二楼高尔基的文学陈列室里,陈列着高尔基的手稿、文件、还有苏联作家协会颁发给他的一号会员证。高尔基的一幅和本人一样大小的油画肖像摆在正对门口的位置,高尔基的两只瘦而长的手做着一个颇具含义的手势,身后一片满含敬意的目光铺成了最契合的背景。有两本巨型的相册很快就吸引了我,其中一本全部是关于高尔基的漫画,顺手一翻,便看见一个瘦瘦高高的高尔基佝偻着腰,身后背着书,胸前吊着书,掖下挟着书,手里握着书,兜里揣着墨水瓶,瓶里插着一只粗大的钢笔,如此的传神,看后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幅漫画是和苏莲托有关的。高尔基穿着泳裤坐在苏莲托的海边,用一只硕大的手指按住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漫画的上方写着″苏莲托真理报″几个字,高尔基在这里住过,这就是苏莲托的真理。由于高尔基的留居,苏莲托,这个异国的海滨小岛承载了多少人遥遥相望的目光。有一位苏联文学青年寄信给远在苏莲托的高尔基,信封上赫然写着:意大利-苏莲托---马克西姆·高尔基,这封信高尔基居然收到了,这个信封也被展示在高尔基文学陈列室里成了文物,以此证明高尔基和苏莲托之间不可分解的缘分。
是一大批热爱文学也热爱高尔基的人唤回了这位客居异乡的文学大师。有一位医院的女护士写信给高尔基,强烈要求他回到祖国来居住。高尔基回信说:我也想回去,但我没有地方住啊!莫斯科当然不能让这么伟大的作家没有地方住,于是,高尔基便拥有了这栋房子。可是,当有人在祝酒词中说到要为这栋房子的主人干杯时,高尔基满脸不悦,大声纠正说:这栋房子不是我的,是莫斯科市政府的。高尔基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曾有人做过极其大胆的猜测。据一些资料介绍,晚年的高尔基虽享誉文坛,但也有许多无法排解的苦恼:与无产阶级文学有关的,与无产阶级革命有关的,还有与无产阶级文学和革命都有关的。上面酒会上流露的出来的苦恼,则是与这栋房子有关的。 按理说,房子归属根本不能构成问题,就连高尔基本人也是属于苏联的,属于俄罗斯的,乃至属于全世界的。高尔基在世时,这栋房子被誉为是当时的″作家俱乐部″、″国家出版社″、″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高尔基辞世后,仍然不断有人为纪念凭吊他来到这里。1961年,国家将此改建为故居博物馆,供所有热爱高尔基和他的文学的人们追思缅怀一代文学巨匠之于世界的不朽遗存。无论你是俄国人还是外国人,到高尔基故居博物馆来参观都是免费的,只需要做简单的登记即可。如果你愿意,可以往一个小小的募捐箱里投上一些卢布,用于博物馆的修缮。工作人员与参观者说话时声音无比轻柔,目光也是软软的,包含着对参观者的一种欢迎和接纳,同时,也是对与高尔基有关的文学情感的悉心呵护。在登记处,一位女作家正在签名售书,这是一本关于高尔基故居建筑的书,里面有极其精美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