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瑷珲在今哪里?

中国鸟龙2023-03-25  20

瑷珲

中国清代黑龙江省军事重镇之一。在今爱辉(黑河市)南35公里。亦作艾浒、艾虎、艾呼、艾浑、爱珲,皆为一些少数民族语的不同汉语对音。汉语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1858年后始出现“瑷珲”字样。

瑷珲有新旧二城:

①江东旧瑷珲。城在黑龙江左岸,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东北,苏联境内维笑勒伊村(意译为快乐村)附近。明代曾在此筑忽里平寨,隶属奴尔干都司。此地清初已有“艾呼”之称。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将此寨焚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萨布素在瑷珲建城永戍,并在此置黑龙江将军。二十四年,清政府鉴于旧瑷珲僻处江东,联系不便,迁黑龙江将军驻地于下游右岸达斡尔族托尔加寨旧址。原处留副都统镇守,二十九年裁撤。咸丰八年(1858)《瑷珲条约》签订后,因该城位于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内,仍归清朝管辖。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武力侵占了该城。

②江西新瑷珲。在黑龙江右岸,今黑河市区南七十里的爱辉镇。黑龙江将军驻地迁此后,在托尔加寨的废墟上,重修新城,仍名瑷珲。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后,该城留副都统镇守。《瑷珲条约》即在此签订。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军攻克瑷珲,纵火焚城。1909年,清政府改瑷珲副都统为兵备道,设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为县。

即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胡焕庸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扩展资料

胡焕庸线的意义:

1、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

2、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可以说胡焕庸线也当于贫困县的划分。

3、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焕庸线

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指的是:黑河—腾冲线。

该线是由地理学家胡焕庸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故又称为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九,人口占全国的百分之九十四点四。

西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七点一,而人口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五点六。黑河腾冲线基本上与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该线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黑河腾冲线不仅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

名称的变更:

在1956年以前,这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以两端的城市“瑷珲-腾冲线”命名。1956年11月,瑷珲县改名为爱辉县,故分界线的名称也随之变更成“爱辉-腾冲线”。到了1983年4月,爱辉县被撤销及并入黑河市,此后名称则变为如今所用的“黑河-腾冲线”。

自我国东北的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定的一条虚拟地理分界线,此线以东地狭人多,以西地广人稀,形象地描述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它是由人口经济学家胡焕庸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指出从东北黑河往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直线两边的情况差距巨大。

线的东边,占祖国43%的面积,却拥有94%的人口,同时也集中了中国绝大部分财富;线的西边,占祖国57%的面积上只有全国6%的人口。这条线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它反映出东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在旧中国就已经存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2406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