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皇后,皇子都各住在皇宫的什么地方

清代皇帝,皇后,皇子都各住在皇宫的什么地方,第1张

清代皇帝,后宫自皇后为首的诸妃嫔及未成年皇子都住在紫禁城。清入关后,接受明代北京皇宫,清初皇帝即住在乾清宫,这是按照明朝的旧例,明代有十四个皇帝均住在乾清宫。乾清宫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首殿,在乾清门内,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顺治帝、康熙帝均在此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日下旧闻考》有“乾清门之内为乾清宫,皇帝召对臣工,引见庶寮皆御焉。宫广九楹,深五楹,正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璇衡彝器。”

乾清宫外景

值得一提的是乾清宫也是清代大行皇帝停灵之处,另外雍正朝后开始秘密建储,密旨也是藏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下。雍正初亦居于此宫,后移居养心殿,此后清代列为皇帝均在养心殿起居,该殿西暖阁“三希堂”则为处理庶务之所,一直到清亡。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在此殿。

明代皇后多居于坤宁宫,此宫也是后三宫之一,同建于永乐十八年,后多经大火,顺治时重建,明清两代均有皇后居于此(清代皇后多居东六宫,后详)。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的坤宁宫按满洲旧俗正门开在偏东位置(或与游牧族东向拜日信仰有关),并将该殿扩大。其西暖阁被改为祭神场所,冬暖阁即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均在此大婚。

养心殿

清代妃嫔则按等级分别居住在其他的宫殿中。比如西六宫,即故宫后三宫西侧的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太极殿、长春宫、咸福宫,著名的慈禧太后在为兰贵人时即在此生下同治帝。另外西六宫中咸福宫一般是品位较高的皇贵妃的寝宫,乾隆帝晚年也曾居于此处。与此相对,后三宫东侧为东六宫,即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康熙皇帝就生于景仁宫。承乾宫原来是东宫贵妃的寝宫,但清代很多皇后不住在坤宁宫,而居于承乾宫。钟粹宫也曾住过皇后。另外康熙出生的景阳宫后来在顺治朝被改为藏书之地,后殿被辟为“御书房”。

东六宫示意

至于皇子们的居所,皇子出生后多随生母居于东、西六宫,直到五、六岁时,离开生母寝宫,居于乾清宫东西侧的东、西五所。成年受封后,再由内务府在宫外分配居所。

元大都遗址

作者:佚名转贴自:东方旅游

在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 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至元十一年建成宫城, 至元十三年建成大城。至元二十二年颁布从金中都旧城 迁居大都新城的占地办法,开始全面营建大都。在元世 祖忽必烈时期,大都城的规模已基本定型,成为当时世 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规划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 都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 承。

城垣、街道和水系 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经勘探 南城垣在今东西长安街稍南,东、西城垣即明清北京内 城的东、西垣,北城垣在今安定门小关和德胜门小关一 线,夯土城垣仍残存于地面上。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 部宽达24米。全城南北长约7600米,东西宽约6700米,面 积约50余平方公里。皇城和宫城的范围也已探明。皇城 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区,俗称“阑马墙”,墙基宽约3米 左右,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 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宫城 偏在皇城东部。宫城的南门(崇天门)约在今故宫太和 殿的位置上,北门(厚载门)在今景山北部,它的夯土 基础已被发现。宫城的东、西两垣约在今故宫东、西两 垣附近,但墙基在明代已被拆除改建,残存处最宽约16米。

纵贯宫城中央的南北大路,即是元大都的中轴大路, 已被发现,在景山北墙外发现的南北大路遗迹,宽达28 米。这一发现,纠正了元大都中轴线偏西的说法,证实 了元大都的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相沿未变。

在元大都的东北部分发现街道遗迹,在南北向主干 大街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排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 大街宽25米左右,胡同宽约6~7米。从光熙门大街至北 顺城街之间,排列东西向胡同22条。这与今北京内城中 从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至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之间 排列22条东西向的胡同是相同的。由此可证,今天北京 内城的许多街道和胡同,基本上仍保存着元大都街道布 局的旧迹,为复原元大都的街道提供了科学依据。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 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水系统;一是由金水 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对这两条水系都作了 全面的勘探。高梁河引白浮诸泉及瓮山泊水,从和义门 (今西直门)北入城,汇为积水潭,横贯大都西城中部, 稍大于今太平湖(已被填平)和什刹前、后海的范围。通 惠河从今地安门桥下东南流出大都南城垣,东至今通县, 称为通惠河。通惠河在皇城东北角的宽度约27.5米左右。 金水河在大都城内的流向,文献记载不清,通过考古钻 探,才第一次把它揭示出来。金水河引玉泉山水从和义 门南120余米处入城,然后沿今北沟沿(即赵登禹路)南 行再转东,至今灵境胡同西口内分为南北2支,南支入太 液池(今中海),再从崇天门南面的周桥下东流入通惠 河;北支沿皇城西墙外北流,再折而向东,入太液池(今 北海)北岸。

城门、水涵洞和下水道 1969年拆除西直门箭楼时 发现了压在明代箭楼之内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门 洞内有至正十八年(1358)题记。城楼建筑已被拆去,只 余城门墩台和门洞。城门残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 4.62米,内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楼上尚存有向 城门上灌水的石□子等灭火设备。木门已被拆去,仅余 承门轴的半球形铁“鹅台”和门砧石。

在元大都的东、 西垣北段和北垣西段发掘出3处水 涵洞遗址,系向城外泄水的设施,以北垣的一处保存最好。 涵洞的底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顶部用砖起券,中部装置 着一排断面呈菱形的铁栅棍。涵洞的地基满打“地钉” (木桩),其上再横铺“衬枋石”,这是宋元时代闸坝 地基的通行作法。城内大街两旁的排水渠在今西四地下 发现,系用石条砌筑的明渠,宽1米,深1.65米,在通过平 则门内大街(即今阜内大街)时,顶部加盖了石条。渠内 石壁上还留有当时工匠所凿刻的“致和元年五月日,石 匠刘三”等字迹。

居住遗址 在发掘的十余处元大都居住遗址中,以 后英房胡同的为最重要。这是一所大型住宅,主院的正 房建于台基之上,前出轩廊,后有抱厦,正房前有东西 厢房,东院的正房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筑,即 南北房之间以柱廊相联,这种建筑是宋元时代最流行的 建筑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397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4
下一篇 2023-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