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

《历山》,第1张

        脚伤刚愈,就迫不及待的和几个朋友相约去游历山。

        历山在山西垣曲,即传说中舜帝耕读的地方。舜帝这个人,起初只是个极其普通的农民,后来因为德行著世,尧帝就把帝王禅让给了他。禅让之前,并且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尚未为帝的舜。

        中华文明的一个传统,是以孝治天下,这个源头,来源于舜。舜即是《二十四孝》的首孝,据说他的父母兄弟,在其前半世中一直在想方设法谋害舜。舜所以来到历山耕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避绝伤害。

      传说舜所生活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意为一年就能够聚成村落,两年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成为一个大都市。可见舜是一个天然的首领。大抵舜这个人,做人诚实,做事踏实,公平正直,给人以笃定可靠之感,于是人们才会愿意追随他。

      注重孝行的人,往往给人一种感受,不会伤害人。尤其是舜这种屡遭迫害而孝顺依然的人,使人信赖,让人安全。人无论在哪里生活,所追求的一个核心意识,无外乎物质和精神上的“安全感”而已。

        舜勤奋努力,能够带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解决了生活的安全感;舜孝顺有情,能够使人们和谐有爱,解决了精神上的安全感。这样的人,假以时日,即便尧不禅位,恐怕也是要自己成王的。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把帝王禅让给舜,一方面是因为舜自身德行的修为。另外一方面,也是老头子老有所依,希望一家长聚的原因。

      《竹书》有个记载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放四凶,所谓四凶,实际上就是四个危害民众的官二代。据说是帝鸿,帝喾,颛顼,缙云四人的后代。丹朱是尧的儿子,恐怕也是一个不安分的官二代。丹朱也称帝,但是在南方,叫做帝丹朱。我寻思舜囚尧的理由很牵强,一是舜已经称帝,且是尧所禅让,没有囚尧的理由。二是是尧本身是个德行很高的人,不大可能囚禁一个老人。三是老百姓自愿服从跟随于舜,舜大不了可以带领人民另辟一处领土生活,没必要做得那么难看。也许尧与儿子丹朱之间有不解之怨,又也许丹朱愤怒于尧把两个姐妹嫁给舜,且还禅让帝位,于是心有忿恨,舜不得不领着尧避让于他处。所谓之“囚”,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独居一房,由人照看。一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囚之何益,何况舜若囚禁岳父,又如何面对娥皇女英两姐妹,如何面对信任追随的人民。

        据说舜曾作琴操:“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观其语气,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当是接受帝位以后所做。舜的都城在蒲坂,近于今天的山西永济。永济和历山所在的垣曲都属于今天的山西运城市,即古河东地区。在今天的运城,还有一个南风广场,其中有舜帝奏琴操的雕塑,上刻《南风操》词。

      舜其实有一个姓名,姓姚名重华。所谓“重华”,即“重瞳”之意有,华者“瞳华”也。传说舜双目各有两个瞳仁,天生异禀之相,这是舜在民间广受追随的原因之一。

      据说“华夏”之称的其中一个“华”字,即来源于舜帝姚重华。或许是有可能的。上古部落交杂,所谓三皇五帝们治下的国家,其所统领的区域无非今日的一个地县级区域。华夏之称,很有可能是两个比较大的部落,“华部落”和“夏部落”的相加。“夏”者为谁,夏禹部落也。此为“华夏”名称的地理来源。《书经》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这是“华夏”名称的文化来源。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中庸”理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诀,即产生自上古尧舜禹三大帝王的禅让过程。这十六个字,一大半出自舜帝,又被称之为中华文化心法。盖这个心诀,涵盖了儒道名法诸家的思想精义。

      舜帝的故事,舜帝的精神,构成了历山的文化背景。而历山的自然景观,同样出类拔萃。从垣曲历山脚下算起,我们开车进到历山景区大门,就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历山属于中条山脉,位于东端,是山西,陕西,河南的交界地。巍峨连绵的群山波澜起伏,雄伟壮观,使人不免心潮澎湃,激情勃发。中国画中独有的水墨深远意境,于此乃见。正是在这种大山之中,往往也就是古人隐居避世的绝佳去处。景色既美,又复土地肥沃,山中物产丰富,给养多样。

        我最感兴趣的,当然还是舜曾经耕读的地方。这里被称为舜王坪,是一片从山腰直至山顶之上的肥美草原。我们一行骑马而上,历时约半小时。沿路牛羊此群,所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塞外草原风光,略可仿佛。怪不得许多本地人说要见草原不一定要赴内蒙古,只须历山一游,自有体会。

        此外,历山上还有一处景观格外奇特:巨大的石头山体碎裂成无数大小接近的石块,面积大约数百平米。远远看去,一个山头仿佛一个艺术家创制自然艺术作品。既大气磅礴,又别致精美,融自然与人文精神而为一。起先我们还以为是人工爆破,技术碎裂,直至身临其境,才知道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形成。据说,这里也是舜帝故事中“拙坡洒汤”发生的地方。景观处有一块介绍,说科学家认为有两种成因,一是“地震说”,二是“冰川说”。至今未有定论,为一个不可知的大自然之谜。

        一天的旅游,到下山时,我方愈不久的右脚微微疼痛。于是在松树林中拾取了一根松木聊以拐,哆哆而行。至此,始知古人往往扶病而游,且还乐在其中的因由所在;盖人生岁月,倏忽而逝,在大自然中,才能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此于开阔人的胸襟,于疾病的缓解和治愈,实在是他物所不能替代的。

2017-9-19

很多种说法,比如其中一个就是:

济南南郊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又称舜山、舜耕山,传说大舜曾在山下耕种。

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bin),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据此可知,这个传说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了,其起源是很早的。至于历山在何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东汉经学家郑玄以为是山西永济县的雷首山。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称历山。此外,河北怀来县、山东菏泽县、浙江余姚县等地皆有历山。不过,比较而言,把济南的历山,写为舜耕之地似乎更合适一些。 首先,东夷人的商族奉舜为天神。商族活动的地域大体在今山东南部、河南西部一带,其北境达于济水(即今日的黄河,见《史记·殷本纪》),舜的传说发源地应在这一带。其次,济南古称历下,因历山而得名,见于《春秋》,来源最早。另外,舜耕于济南的历山,历代盛传,多见于记载。北魏史学家魏收曾任齐州太守,赋《登齐州舜山》诗一首,今存。北魏郦(li)道元《水经注·济水》则记载说:"(历城)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quot北宋著名学者曾巩,熙宁五年(1072年)任齐州知州,作《齐州二堂记》一文,文中驳斥了郑玄的历山在山西的说法,指出历代地理图纪都说齐州的南山为历山,是舜耕作的地方。曾巩以为这是可信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历山虽在济南,但并非城南的千佛山。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云: "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原在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1976年济南市冶金局建宿舍,?quot历山"埋掉,现已经看不到了。这也可聊备一说吧。

传说毕竟不是历史,不必过于拘泥,是不妨"姑妄言之姑听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2385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4
下一篇 2023-03-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