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作为城市名,是长沙(当时的府治)的古称。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隋炀帝时废除潭州,另立一级行政单位长沙郡,但辖区缩小。元朝至元十四年(1274年)立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又称潭州行省。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不再称潭州行省。唐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长沙郡为潭州。五代梁天成二年(927年),马殷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作国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复置潭州。元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为潭州路,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文宗天历二年,以潜邸所幸,改天临路。元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临路为潭州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为长沙府。西晋置衡州:西晋置衡州,治所于广州,辖今广州、韶关、连州、郴州地区。后,分为东西衡州。唐天宝年间又将衡州改称衡阳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才复用衡州。肃宗至德二年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治衡州。764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湖南地区的控制,设置湖南观察使。湖南观察使驻衡州。元朝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衡州升置衡州路,在衡州设湖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明改衡州路为衡州府,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行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置衡永郴道。衡州府属湖南省衡永郴道,并为道治。1676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衡阳曾为“国都”称应天府。民国三年(1914年),废衡州府入为衡阳道。治衡阳县(今衡阳市蒸湘区)。1927年废衡阳道。北齐置衡州:北齐天保十年(559)置,治南安县(在今武汉市新洲区)领齐安一郡。隋开皇三年(583)废。耒阳: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耒县,因耒水而命名。《嘉庆一统志》载:“耒阳故城,在今县东北四十五里。”具体地点失考。耒阳为中国四大发明之首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地耒水而得名。 据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耒阳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代属楚。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桂阳郡,改耒县为耒阳县,隶桂阳郡。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改耒阳县为南平亭,隶南平郡(桂阳郡改,为南平郡治)。东汉建武年间(25-36),废南平亭,复耒阳县,隶桂阳郡,属荆州。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南征武陵、零陵、桂阳、长沙4郡,次年领荆州牧。建安十六年,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驻衡阳石鼓书院,督衡阳郡、零陵郡、桂阳郡等,耒阳隶属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孙权争荆州,后和解,以湘水为界,东部的江夏、衡阳、长沙、桂阳4郡归孙权,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3郡归刘备,耒阳改属东吴桂阳郡。吴孙亮太平二年(257),析耒阳县为4县:舂陵水以西之地置新平、新宁二县(今常宁县),耒水以西、舂陵水以东之地置梨阳县(不久改名利阳县),耒水以东仍为耒阳县。新平、新宁、犁阳三县隶湘东郡(郡治衡阳),耒阳隶桂阳郡。西晋,今耒阳境内有耒阳、利阳二县,前者隶桂阳郡,后者隶湘东郡(郡治衡阳)。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撤利阳并入耒阳,为桂阳郡治,属江州。南北朝时,南朝宋,齐至梁天正元年(420-551),耒阳县隶桂阳郡。梁元帝时(552-554),迁耒阳县治于山口(一作鳌山口,今大陂市),改隶湘东郡(郡治衡阳)。陈朝未变。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耒阳县更名为耒阴县,县治仍在山口,隶衡山郡(湘东郡、衡阳郡合并,郡治衡阳),属衡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复名耒阳县,治所迁回汉晋故治,即今耒阳城,隶衡州(州治衡阳)。 五代十国时,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封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为楚王,史称南楚,辖地囊括今湖南及广西东北部。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共45年(907-951),耒阳为马氏楚国属地,直隶衡州(州治衡阳)。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次年,马氏旧部赶走南唐军,占有南楚部分土地,臣服后周,耒阳仍隶衡州(州治衡阳)。宋朝,改名为来阳县,隶衡州衡阳郡(州、郡治衡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因耒阳民众繁富,升为州,直隶湖广行省湖南道宣尉司(道治衡阳)。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耒阳因遭兵灾,人口骤减,复降为县,隶衡州府(府治衡阳),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仍为耒阳县,隶衡州府(府治衡阳),属衡永郴桂道(初为衡永郴道,道治衡阳)。民国3年(1914),改衡永郴桂道为衡阳道(道治衡阳),耒阳隶衡阳道。民国26年(1937)12月,湖南省分置9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行政中心为衡阳)。抗战爆发后,湖南省政府南迁耒阳县水东江。民国29年4月,湖南改划为十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隶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行政中心为衡阳)。民国33年7月3日,日军侵占耒阳,县政府迁往上堡街(今黄市镇),后迁严塘镇(今长冲乡)。次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境内日军缴械,耒阳光复,县政府迁回县城。1949年10月7日耒阳解放,12日成立县人民政府,隶衡阳专区。1952年11月,衡阳、郴县、零陵三专署合并成立湘南行署(行署驻衡阳),耒阳隶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撤销湘南行署,改设衡阳、郴县两个专署,耒阳改隶郴县专区。1983年7月1日,回归衡阳市。198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耒阳县升格为县级耒阳市,隶属衡阳市。以原城关镇为市区。1989年3月,撤销城关、灶市2镇,设置蔡子池、水东江、灶市3个街道事处,将三架乡的五里牌村、梅桥村划归蔡子池街道事处管辖,三架乡的锡里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余庆乡的联平村民委员会11个村民小组划归灶市街道事处管辖。2006年3月经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置五里牌街道事处,4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事处总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2010年8月12日成立三顺街道事处,辖1个居委会、6个建制村,总面积26.56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人,事处机关驻三顺村。
皋读音:gāo háo
部首白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10画。
五笔RDFJ,仓颉HAKJ,郑码NKGE,四角26408。
结构上中下,电码4108,区位2462,统一码768B。
基本字义:
1、水边的高地,岸:江皋。汉皋。
2、沼泽,湖泊:“鹤鸣于九皋”。
其他字义:
皋háo
号呼;呼告:“来瞽令皋舞”。
相关组词:
江皋[jiāng gāo]
江岸,江边地。
皋山[gāo shān]
皋山在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境内西北部。
亭皋[tíng gāo]
水边的平地。
支诺皋[zhī nuò gāo]
意思是呼召鬼神。
皋舟[gāo zhōu]
古地名。春秋时吴地。
东皋子[dōng gāo zǐ]
唐诗人王绩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