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大禹是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名鲧(滚音),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那么,你知道夏朝皇帝禹葬在哪里吗?其陵墓为什么称之为大禹陵?揭夏朝皇帝大禹陵墓在哪里?
关于禹的陵墓为什么称之为大禹陵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所以禹的陵墓也被称之为大禹陵。
关于大禹陵的位置大禹死后其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大禹是中国神话时代的最后一人,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人,他所创立的家天下制度,可被视为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水岭。 禹死后,被葬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也就是说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 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大禹陵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相传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 大禹陵坐东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庙三大建筑群组成。
禹陵的入口处为一青石碑坊,其后是一条长100余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石刻神兽5对。神道尽头为大禹陵碑亭,亭内立有由明代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的大禹陵石碑。陵前还遍植有槐树、松柏、绿竹等植物。禹祠位于禹陵的左侧,相传始建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少康之时,以后曾多次毁废又多次兴建。现存的禹祠是近年来重建的,共两进院落,中间以天井相隔,极富江南民间建筑特色。禹祠匾由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前进的左右两侧有大禹治水、计功封赏砖雕,后进内立有大禹塑像。 禹王庙位于禹陵的右侧,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后历代均有所修建。庙内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辕门、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等建筑。其中明代翻刻的岣嵝碑,文字奇古,记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功绩,又名禹王碑。禹王庙的午门宽11.6米,进深约7米,其后为祭厅。 祭厅是历代祭禹的场所,建筑结构与午门相似。祭厅东、西两侧为配殿,其中东配殿内放置有明、清时祭禹的碑刻30余通。大禹陵是重要的历史遗迹,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艺术和旅游价值。
这是因为大禹死于东巡期间,在东巡至浙江会稽时去世,于是随行人员就将将他就地埋葬。禹是黄帝的后人,舜在位期间受命治理黄河水患。在接受了这个命令之后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治水之中,为此还诞生了非常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经过长达十三年的治理,黄河水患终于被消除,黄河两岸的百姓也因此过上富足的生活。对禹心怀感激的百姓从此以后便尊称他为“大禹”。
治水有功的大禹不仅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同样也得到了帝舜的器重,帝舜甚至在自己退位之后将大禹选为继任者。于是就这样,大禹摇身成为帝禹。待舜去世之后,大禹曾将天子之位的还给舜的儿子。不曾想一众诸侯在大禹禅位之后纷纷前往他避居之处,请求他继续担任帝王。于是在众诸侯的拥护下,大禹在避居地即位,建立国号为“夏”的政权。
夏王朝的建立意味着人类的社会形态开始由“部落”转变为“国家”,称得上是一个跨时代的变化。夏王朝建立之后,大禹凭借早年治水时四处奔走所积累的地形知识将天下一分为九,然后他又根据这九个州所有的物产分别制定贡物品种。相传大禹在建立下夏朝之后还在涂山召开了一场诸侯大会。该大会结束之后,各地诸侯为表敬意纷纷进贡青铜至夏朝都城。
随着诸侯进贡的青铜数量越来越多,大禹便决定拿这些青铜来制作大鼎。最后这些青铜共制作出九个大鼎,每个大鼎代表一个州。九鼎齐聚于都城便是象征着天下一统,九鼎也因此成为王权的象征。而大禹在位期间为了了解民情经常外出巡视,就在第十次东巡途中他与世长辞。因为当时正好东巡至浙江会稽,所以他的陵墓便建在了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