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景点六尺巷在哪里?

苏菲的异界2023-03-21  40

在安徽省桐城市(隶属于安庆市代管的县级市)文城西路68号,2007年4月成为国家级3A旅游风景区。六尺巷南原为张英宰相府,巷北原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六尺巷内的主要景点有懿德流芳牌坊、太湖石照壁、礼让牌坊等景点。巷内多种元素提现的均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的美德。

扩展资料:

一、六尺巷的传说故事:

清朝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得知后立即批诗寄回,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千里写一封信回家只是为了墙的事情,就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吴家人得知后身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二、六尺巷的社会评价:

1、1956年毛泽东主席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过一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这首诗的来源,就和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有关。

2、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3、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市的西南一隅。

六尺巷位于“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1999年,桐城市政府拨款在“六尺巷”遗址上复原了一条象征性巷子,属于现代化的产物,现为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而来。

当地特色:

丰糕是安徽桐城的土特产,是一种节令糕点。每年腊月,那些丰糕作坊便忙碌起来。他们将籼米洗净后用水浸泡一天以上,待米骨浸软后用小钢磨磨成米浆,再按一定比例加入老面、酵母或浑酒做粬,搅拌均匀后发酵。

待发酵起泡时加入白糖,再揉搓成面团,放在模具里做成糕坯,并在其表面撒些青红甜丝,再放入蒸屉,大火猛蒸四五十分钟,待空气中弥漫着透人的甜香时就可以出笼。

出笼后的丰糕雪白如玉,状如圆盘,松泡绵软,中间点缀着红丝,犹如雪中红梅,象征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格外喜庆。圆形丰糕的“丰”与“糕(高)”寄寓“丰收,丰满,高贵,高寿,高兴,圆满”等愿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六尺巷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角,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六尺巷,建成于康熙年间,“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918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