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发生在哪个省

地道战发生在哪个省,第1张

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武器装备差、生活条件艰苦、斗争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采取以游击战术为主的灵活主动战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因地制宜发明了“地道战”等多种斗争方式。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1941年冬初,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后来在战斗中,冀中平原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地道内设有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西南约10公里的山底村,保存着我国目前最完整、最长的抗日战争时期地道遗址——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

20世纪50年代拍摄电影《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取材于此。

抗日战争时期,山底村人民依托地道,自制了杀伤敌人的各种石雷和作战武器,并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防工事、碉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成功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涌现出了抗战时期的杀敌英雄刘玉珍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1938年到1945年间,该村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从1941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山底村等广大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利用地道等斗争方式进行全民抗战,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打击了敌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一大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作战形式。

岁月如梭,走进位于山底村抗战时期地道战遗址,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地道主巷分上下两层,里面设有开关盖、开关门,转角处留有陷阱、暗洞等,各家各户都是相通的。据地道讲解员介绍,如今各家的地道口装上了抽风机,以便地道里空气流通。

如今这里已不见战争硝烟,而成为重要的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受制于资源依赖发展路径的老工矿区,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道路中再立潮头、焕发新生,53万峰峰人民用“矿区”变“景区”的成果,致敬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抗日斗争。

扩展资料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段。地道战曾在北京也有发现,说明这个战术,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地道产生: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30多名日伪军出动“五一大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

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

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刘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道战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境内,是抗日战争期间军民共建。户户相通、房房相连,是退则能守、进则能攻的地下堡垒,是河北省风景名胜景区,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旅游者的浏览胜地。

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现存地道主巷长达1626米(包括9条主巷道),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还有辐射至附近王看、宿风等村的地道多条,地道中最高约1.8米,最低1.4米左右。此外,村里地面上保留有部分高房工事和地堡,在一些村民家中还有比较完整的锅灶、水井地道口。

曲折、复杂的地道,几乎覆盖了整个村庄的地下区域,灶底、树洞、水井等等都有伪装的洞口,让人既摸不着头脑,又对村民的聪明才智赞不绝口。上世纪五十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道战》时,采编组和摄制组曾多次在山底村实地考察、采访,许多故事情节就取材于这里的真人真事和真实战斗事迹。

山底抗战地道,历经数次修缮,不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这个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万米地下长城,如今,又焕发青春,造福于民。今天,当人们进入地道,犹如走进一座地下迷宫,深不可测,奥妙无穷。

地面上的高层防御工事建筑,炮楼、大宅门巍巍壮观,地上地下抗战时期的遗址,沥沥在目,无不彰显了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力量。修建一新的现代化大型展厅,集声、光、影于一体,再现抗战风云,使游人身临其境。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使游客留恋忘返。农家饭庄的风味小吃,山乡野菜,让游客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无论是作为游览景点,还是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对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村庄被红色文化所包围,为众多历史爱好者所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877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0
下一篇 2023-03-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