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海外领土”,斯瓦尔巴群岛现状怎样?-


世界极北的地方,有一块净土。

它是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之一,有着洁白动人的极地景色、多样的极地生物,也是全球的“农业诺亚方舟”,保存着全世界所有的农作种子。

而这里,允许所有中国公民自由进出,不需要签证就能在上面从事任何非军事活动,堪称“中国海外领土”。

这个地方,就是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冰洋上,主权上属于挪威的极地自然群岛。最早发现这一极北可居住地,也是挪威人。大约过了三百年,这个地方有了“斯瓦尔巴”的名字,意思是“寒冷的海岸”。

一个极北的居住地,倒也称得上“寒冷的海岸”。而北极作为人类最后 探索 的地方之一,对于“斯瓦尔巴群岛”也有过一段争抢。

大航海时期,各国的冒险家相继出现在世界各地。远洋冒险,就是一场“豪赌”。没有人清楚这趟旅行的最终目的地,航海条件也十分差,在经济、政治利益的驱使下,航海家踏上了征途。

1596年6月17日,一支荷兰的航海探险队在一望无际的海面看到了一座几乎被冰雪覆盖的岛屿。

陡峭的山峰,耸立在白雪之上。

那一刻,整个航海队几近疯狂。这绝对是一块新大陆,从未被人发现过的新大陆。而这,是“斯瓦尔巴群岛”第一次面向世界。

从那之后,越来越多冒险家抵达这里。尤其随着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发现后,这里吸引了更多狂热的冒险家。

航海,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发现新大陆,“掠夺”才是本质。面对这样一块近乎尚未开发的天然矿场,各国的冒险家争得面红耳赤。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这里渐渐有了城镇,划分了“领土”。

当欧美各国,以及俄国相继加入进来后,原有的“领土”划分,维持好的利益关系,变得异常脆弱。

不同于近现代的侵略,彼时为了瓜分利益,各国无非就是展开外交。己方说地盘少了,得重新划分;对方说地盘固定,没办法重新划分。政治上扯皮,你来我往,最终拿出了一个各方都满意的条件。

1920年,美国、英国等第一批登上斯瓦尔巴群岛的国家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五年后,中国、苏联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

也只是这一条约,使得中国居民能够自由进出,不需要签证就能在上面从事任何非军事活动。其实开篇将其称为“中国的海外领土”,是不准确的说法。应该说,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属于挪威,中国、美国等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国家,具有出入权。

有了这一条约,对中国乃至其他缔约国有什么影响?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人类很早就开始在做的事情—— 探索 地球的奥秘。

宇宙浩瀚无比,人类始终没停下过 探索 的脚步。而北极、南极、青藏高原三个地方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有人想要踏入那片特殊的土地。而作为最接近北极的可居住地区,斯瓦尔纳群岛无疑为 探索 北极提供了生存条件。

除了资源开采之外,这里无疑也成了各国科学家的“中转站”。那这个群岛,究竟是什么样的?如今现状又怎么样?

早在17世纪,斯瓦尔巴群岛就迎来了不少人。

那时候到这里的人,只有一个目的——猎杀当地的动物,其中以鲸鱼、北极熊等为主。随着现代工业发展,这里的丰富资源又吸引了大批冒险家。

这也就有了前面所说的《斯瓦尔巴条约》,这一条约规定缔约国在该地可以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为此欧洲各国争相在该地采矿。有了工业发展,当地渐渐有了人居住,零零散散分布在群岛周围。

虽说这里是可居住地,但全年的低气温、乃至于一望无际的雪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随着矿产资源枯竭,原有的零零散散人群聚集点也没了。唯独剩下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

而这里,常年大体有两千多人常住。这两千多人中,以挪威人、俄罗斯人为主,其余就是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

当然,也有些人分散在斯瓦尔巴群岛四周居住。

有人居住,就会有各种基础设施。酒店、教堂、邮局,甚至还有步行街,这里与一般的城市没有两样。

唯一的不同,大体是 娱乐 、交通、金融、教育设施很少。但这也是斯瓦尔巴群岛不可避免出现的窘况。作为地球最北端的城市,这里距离北极点仅仅只有1300千米,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零下七摄氏度左右。

从气候上来看,人类可以居住。

可对于多数人来说,又怎么愿意生活在一个低气温、与现代没多大关联的北极城市?正是如此,朗伊尔城几十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子。

虽说这里少了些许人世间的繁华,却多了些银装素裹的绝美。从上空俯瞰,除了那一望无际的白,还能见到一抹绿。与想象中不同,斯瓦尔巴群岛并非完全被冰雪覆盖,也有难得的“植被”。

在低洼湿润的地方,总能看到各种颜色的植物。有花、有草,甚至有一种特殊的植物——雪绒花。

形状像极了棉花,白白的一朵,开在漫山遍野。这里没有参天树木,没有茂密丛林,这一抹绿也成了斯瓦尔巴群岛夏日的“绝唱”。可即便这样,年复一年终能在夏日看到那些顽强生长的植被。

冬日,冰雪覆盖大地;夏日,初绿冒出了头。植被与自然的对抗、动物与自然的相处,都让人们清楚意识到,必须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旦破坏,将会给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由此,落地朗伊尔城会看到这样一块标牌。上面写满了各种禁令,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捕杀和惊动鸟兽、不准采花等。这一切要求,都在提醒来这里的人们,他们仅仅只是参观者,这些植被、动物才是真正的主人。

不可否认,这是近乎于苛刻的“环境保护条例”。

可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却仿佛习以为常,以完全服从的姿态守护这块土地。就连斯瓦尔巴群岛本地人,也在以各种方式尽力守护着这一切。

而这,也是朗伊尔城始终没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发展,意味着要扩建、修建房屋。若是寻常的城市,发展倒也无关紧要。可这里是斯瓦尔巴群岛,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多修一座房、多建一条路,都有可能对当地带来极大影响。

前面提过,冒险家发现斯瓦尔巴群岛之后,之后欧美等国家相继登上这块陆地。那时这可是块无主之地,也没有发达的工业,人们就将目标投向了当地的生物。北极熊、鲸鱼、海豹,这片土地的主人遭到了外来者的疯狂猎杀。

狩猎,致使当地的生态系统一再受到破坏。

大自然的馈赠,在人们的贪欲下,显得极度脆弱。被猎杀的动物,成了人类餐桌上的食物、身上的衣物。

这一切,让当地不少生物大量减少、甚至有的生物濒临灭绝。直到《斯瓦尔巴条约》签订后,确认了这里的主权属于挪威,当地才逐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保护法,环境逐步得到了保护。

破坏容易,恢复却异常困难。

而这也并非一己之力就能让斯瓦尔巴群岛恢复如初,需要依靠每一位来这里的人共同努力。这近乎严苛的“环境保护条例”就是努力之一,而游客、居民、科研人员的自觉,则是促成环境改变的一大推力。

随着近百年的努力,当地的生态环境总算恢复了几许。此时的斯瓦尔巴群岛上,越来越多冰天雪地的精灵在自由成长。幸运者,或能看见北极熊、北极狐、驯鹿。

随着该地 旅游 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对游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当地给每一位游客所说:“我们不是在消费北极,而是在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在开篇提到,斯瓦尔巴群岛是一块净土。在这块净土上,每个驻足的人类仅仅只是过客,真正的主人永远是这些白雪地里的精灵。

正是对自然的敬畏,当地还有一条特殊的法令——死亡违法。

没错,在这里死亡被禁止。死亡又如何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正是处于北极圈内,这里逝去的动物尸体、人类遗体都不会腐烂。尸体上附带有各种病毒,一旦冰川融化,病毒或许就会复活、传播。

随着海水,这些病毒的最终归宿会在哪里?没人清楚。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当地才有了这个特殊的法令。

以至于有重大病情的患者、年老体衰的老者都会被带离朗伊尔城,被安排到挪威本地医治、养老。从这些条例、法令不难看出,当地的确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因此才能看到各类北极精灵。

斯瓦尔巴群岛除了近乎原始的生态系统之外,也添加了不少现代化元素——逐渐增多的北极站点。

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斯瓦尔巴群岛就是一本 历史 书,记载了从古至今地壳的演变过程。这就是一个天然资料库,承载了太多过去的故事,等待人们发掘。

而对于气候专家来说,这更是一个天然的气候库。为此世界不少国家都在这里建立了科考站,其中中国后来居上。正是因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存在,中国有了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可能性。

而这仅仅只是可能性,依旧需要不断地 探索 、完善,最终在2004年总算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尔松建立了科考站。

有了这个科考站,中国在北极地区就算有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能进行各种科学研究,而不少国家同样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科考站,这也成了当地的一大看点。除了这些,斯瓦尔巴群岛还是全球的“农业诺亚方舟”。

诺亚方舟,末日的逃生工具。

随着时代发展、 科技 进步,人类有了 探索 宇宙的能力。与此同时,也有了忧患意识。尤其当农作物物种逐渐消失,全球相继建立了“种子银行”。

而“种子银行”,正是农作物的“诺亚方舟”。这是农作物的最后希望,“种子银行”的存在就是在农作物真正灭绝的那天,能确保还有种子可种。而斯瓦尔巴群岛,作为最靠近北极可居住地区之一,温度低成了储存种子的最大优势之一。

为了修建这一“农业诺亚方舟”,挪威官方也下了重本,除了近乎完美的安保措施之外,整个建筑也异常牢固。

修成之后,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种子被运输过来。

事实证明,这也不是“多此一举”。2015年,叙利亚就曾从这里带出了不少种子,以恢复该国的农业生产。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不用签证就能抵达的地方,如有机会,真可以去看一看北地的精灵,领略一下极地风光。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小的提示。

如若要去这块净土,还得准备好申根的签证。斯瓦尔巴群岛不属于申根区域,为此从奥斯陆飞往这块净土后,就相当于离开了申根区域,往返就相当于进入申根境内,所以得准备好签证。

除了这点,去 旅游 的时间大体可以定在6月到8月,这个时间段动物十分活跃,能看到更多的北极精灵。

飞地,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这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的是隶属于某个行政区管辖,却不和本区毗连的土地。简单点说,就是自己家有块地盘在人家地盘上,没办法从自己家的主要地盘上直接取道过去,只能“飞”过人家的地盘,才能到。

世界上的飞地现象有很多,比如,美国最大的州阿拉斯加州;著名的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周边都是欧洲国家;还有世界上最乱的边界地带,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这三个邻国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仅乌兹别克斯坦就有4块飞地在吉尔吉斯斯坦。

虽然,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我国在海外并没有土地,但是,在距离本土4300公里外,中国也有一块“准飞地”。而且,中国公民不用签证就能自由出入并停留在这里。

这块“准飞地”就是北极附近的斯瓦尔巴群岛。它位于挪威大陆和北极点之间,是挪威唯一的非建制地区,总面积约6.2万平方公里。这里天寒地冻、常年积雪,以前根本没人住,也没人管。如今大概住有3000人,还没北极熊的数量多。

这么一块不适宜居住的“飞地”,中国是怎么获得的呢?这就要提到《斯瓦尔巴条约》了。

1991年秋天,挪威、苏联、冰岛和中国四个国家联合组织了一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中国探险家高登义也应邀参加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在这次探险中获知一个爆炸性消息——中国也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之一。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斯瓦尔巴群岛才引起大家的关注。

原来,20世纪初,有人在斯瓦尔巴群岛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一下把美国、丹麦、法国、瑞典、日本、挪威、意大利等18个国家都招来了,各国纷纷宣布自己对这个岛屿的主权。这么多“列强”聚到一起,也是谁也不让谁啊!而且,这里离很多列强的本土都很远,打仗也不好打。于是,在一番商讨后,大家终于决定瓜分这里,人人有份。

1920年2月,列强们签订了《斯瓦尔巴条约》,规定缔约国不得在群岛上从事军事活动,可以在挪威的法律规定下,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缔约国公民还可以在挪威的法律范围内,自由出入该岛,不用签证。

最后,大家还约定条约在5年后生效。当时,中国正处于各个军阀混战抢地盘的阶段,谁料,5年后,法国的代表主动找到了段祺瑞,让他签订这个条约。段祺瑞又不想得罪法国代表,就随便派了个人去签字了。

北洋政府签完字,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毕竟,对于当时混战中的他们,这个条约确实没什么用,此后,也没有国人记得这件事了。直到高登义在《北极指南》里看到《斯瓦尔巴条约》英文版。从此,除了南极,中国公民又多了一个不用签证,就能自由出入并停留的地方。

随着中国的崛起,这块被遗忘了近百年的“准飞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宝地。2004年,中国还在这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这为我国的北极科学调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科考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斯瓦尔巴群岛是我国的海外“飞地”,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群岛还是挪威的领土,只是我国有权在岛上从事非军事性活动。

我想你说的应该是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吧,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极点之间,首府是朗伊尔城,2004年中国再次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开展北极科考,斯瓦尔巴群岛条约规定,中国公民有权自由出入该群岛并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在哪里进行正常科学和生产等活动,去斯瓦尔巴群岛需先到挪威然后再去挪威北地乘坐飞机或者船只上岛,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846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