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被誉为淮东第一景观竹溪最佳处是因为其什么特色

扬州被誉为淮东第一景观竹溪最佳处是因为其什么特色,第1张

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淮东第一观”。而“淮东第一观”出于秦少游《次韵子由题平山堂》:“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因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诗人认为这里是淮东第

西侧则是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后面也有不少故事。它位于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康熙、乾隆御花园内。唐代状元张又新、唐代刑部侍郎刘公伯、茶圣陆羽皆为此泉作记。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内,茶兴助其诗兴:“有冽蜀岗上,春来玉乳香。”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由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进入寺庙,就可以看到威严的大雄宝殿,因为礼佛要敬佛,没有拍照。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而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上图的鉴真纪念堂,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

很多人不知道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1922年,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在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据说大明寺内有一个石灯笼,它与日本唐招提寺的石灯笼是一对,至今还在燃烧着,象征着中日友谊长明不灭。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还有一处十分有名,那就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的平山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那么平山堂是做什么用途的呢?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原来这里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

既然是文化交流场所,这里的匾额也是众多。其中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一匾,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是其书法流畅,注意观察会发现“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仿佛因风而流动所致,别寓情趣。

这里还有一副神奇的欧阳修石刻像,像中欧阳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之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阳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双足均向观者。如此传神之作,出自扬州著名石刻大师朱敬斋之手。

瘦西湖(国家“ AAAA ”级旅游区)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佳宾高朋。

个园(全国四大名园之一)

个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郊的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相传出于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石涛之手。前人谓“掇山由绘事而来”,是园掇山颇饶画理,在似与不似之间,引人无限遐想。园内山峰挺拔,气势磅礴,给人以假山真味之感。园中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透月轩等建筑,与假山水池交相辉映,配以古树名木,更显古朴典雅。

个园以“四季假山”闻名。春景在桂花厅南的近入口处,沿花墙布置石笋,似春竹出土,又竹林呼应,增加了春天的气息。夏景在园的西北,湖面假山临池,涧谷幽邃,秀木紫荫,水声潺潺,清幽无比。秋景是黄石假山,拔地数仞,悬崖峭壁,洞中设置登道,盘旋而上,步异景变,引人入胜。山顶置亭,形成全园的最高景点。冬季假山在东南小庭院中,倚墙叠置色洁白、体圆浑的宣石 ( 雪石 ) ,犹如白雪皑皑未消,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所产生的北风呼啸的效果,成为冬天大风雪的气氛。而就在小庭院的西墙上又开一圆洞空窗,可以看到春山景处的翠竹、茶花,又如严冬已过,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这种构思设想,使园林空间的变化极具新意。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何园(晚清第一园)

原名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是晚清扬州最有特色的一座名园。园主人何姓,故名何家花园,简称“何园”。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的何芷舸所造,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清同治年间,在双槐园的旧址上改建成寄啸山庄,占地 14000 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园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光绪九年(公元 1883 年),园主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园主将西方建筑特色带回了文明古国,并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又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吸取众家园林之经验而有所出新。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 。

何园里蕴藏着四个“天下第一”,三处位于西园。“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或直或曲,贯穿全园,全长 1500 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雏形。而复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称为“天下第一窗”。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是园林花窗中罕见的极品。“天下第一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园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在上面轻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称为“天下第一山”,在石涛大师叠石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这里便成了养心消暑的绝佳之处。

大明寺(淮东第一观)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及其附属建筑,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 457 — 464 )而得名。 1500 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 1980 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大明寺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历朝历代不乏丽辞华章。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嵌着一方石刻,上有擘窠书“淮东第一观”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秦少游诗末句为:“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自此,大明寺景区为“淮东第一观”而名闻天下。

清代,雍正帝曾为大明寺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篆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碑刻,乃国内罕见的篆书之宝。书写这部心经时,61岁的邓石如住在山寺月余,每日薰沐素食,躬亲监刻,以示脱俗。此碑书刻精湛,章法雄浑,是邓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宝殿的东廊南壁上,还嵌有邓石如的篆书石刻一方:“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携书剑客天涯。”亦为邓氏石刻珍品。

观音山

观音山是隋代迷楼故址,据《迷楼记》载,迷楼是隋炀帝行宫,浙江匠人项升设计,“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隋炀帝曾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隋亡楼毁,明代雇桐曾题匾“鉴楼”,分明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以隋炀帝的教训鉴戒后人。

从元代至元年间开始,历经明、清两代,屡废屡修,现在寺的建筑多为光绪年间所建,佛像均为 1984 年以后重塑。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它处蜀岗东峰,因其地势在扬州最高,所以构寺才大胆使用山寺的构造方式:不强调对称,而是在山体顶峰,随山势筑殿。山上古树蔽日,红墙高耸,楼殿参差,山与庙俨然一体。其特点一是曲折幽深,从山前道路上山,曲折逶迤,攀登到顶,砖铺山道,蜿蜒而陡峭,两旁如城墙上的女墙,因而有“小长城”之誉。山上有圆通宝殿、迷楼、紫竹林、上苑等建筑。

这些建筑都不在同一中轴线上,比如山门殿,坐西面东而建,而天王殿和圆通宝殿则坐北朝南,你正以为无路可走时,绕过偏殿 ,则入紫竹林,登几级台阶,又见迷楼出现在你面前。古代墨客勾勒过这里的景致:“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木盾,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其特点之二是险,寺处山巅,以块石垒基,建筑皆气宇轩昂,崇楼杰阁。山下仰视,悬崖上危楼对峙。这里的树林叫“云林”,此处的池塘为“天池”,此处的楼为“摘星楼”。高宗南巡时,曾赐一联“渌水入澄照,青山犹古姿”,横批“峻拔为主”将其险峻之态恰当地概括出来。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坐落在东圈门历史街区地官第 14 号,是扬州保存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盐商住宅之一。占地 3000 余平米,遗存老屋近百间,建筑面积 1600 余平米。

小苑组群布局规整: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

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庭园玲珑精巧:厅前屋后辟“可栖”、“小苑春深”、“迎曦”小苑,使住宅小苑揉为一体,曲折多变。装修雕琢精湛:木雕、砖雕、石雕与装修、墙面、地面巧妙结合,交相辉映。取材珍贵,有汉白玉、金丝楠木、红木、柏木等;技法多样,有阴刻、平、浅、深浮雕、单面、双面透雕;题材丰富,有几何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寓意深刻,吉祥如意。

文史蕴含深厚:门楣、石额、匾额、楹联包含书法“楷、隶、行、草、篆”,出自名家佳作,用典精巧,耐人寻味,且与小苑内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鲜为人知秘闻:苑内有暗门、暗室、暗壁、暗阁、暗藏宝洞、地下室等。

史可法纪念馆

清顺治二年 (1645) 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 (1870) 重建。 1935 年和 1948 年两度维修。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 1949 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

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内建史可法衣冠墓。墓前为“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 2 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

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堂正中供奉 1985 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 340 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 ? 像。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 3 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

江泽民向国内外友人曾多次提及此联,他说:“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幅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就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1991 年他陪同朝鲜金日成主席参观这里时,亲自为其介绍此联,并说:“我们要历史地看待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对待过去的事情,现在我们的口号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

扬州八怪纪念馆

" 扬州八怪 " 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纪念馆占地 4452 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展示十八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 " 八怪 " 因此孕育而生。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 " 八怪 " 书画及扬州书 画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赏。还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展现 " 八怪 " 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馆内保存有千年古树,增设了假山水池,绿草如茵,洁净清幽,是扬州独具特色的参观游览景点。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 " 乾隆御览之宝 " 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 " 书画史 " 。罗聘尝三游都下, " 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 " 扬州八怪 " 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 " 扬州八怪 " 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 "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

东关街

在古老的扬州城有一条横穿东西交通要道的一条大街那就是东关街。

东关街位于扬州城东北角它曾经是扬州盐商聚居地。也是文化的中心更是扬州园林集中地这里是饮食文化、沐浴文化的中心。

在东关街上有着书香、花香、园林秀美。如马曰馆、马曰璐兄弟的街南书屋和小玲珑山馆、著名的梅花书院、仪董学堂、两淮中学堂、富春花园、谢馥春、个园、逸圃、李长乐故居在东关街巷道内有安岐故居、包世臣故居、方尔谦故居、张玉良故居还有扬州最早共产党党员曹起缙故居。如现代扬州画派的顾伯逵、王板哉、、吴砚耕、江轸光、李圣和都曾居住在这里。

扬州就像一部史书,其街巷就是这书中的章节;扬州又像一座博物馆,其街巷就是这馆中陈列的实物。无论走进哪条街、哪条巷,都能感受到扬州悠久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氛围。扬州有 500 多条纵横交错的街巷,东关街就是其中的一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曾是东关街的居民,并且三迁住址,后来又无数次地走过,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街长约千米,宽约 5 米,位于古城扬州东北角,因为街道由西向东直抵东关城门,或者说直抵东关古渡,故名东关街。东关城门,原名利津门,为古利津渡所在,后来利津门改称东关门,利津渡改称东关古渡。街的南北两旁,有许多通向全城的小巷,每条小巷都有它的来历,或有一段饱含历史文化的故事。如观巷、问亭巷,都与琼花有关。时任扬州太守的大文豪欧阳修于琼花观建无双亭。由此可知,观巷者,通琼花观之巷也;问亭者,问无双亭之谓也。然而,东关街最值得介绍的是三大儒商的三大名园,即百尺梧桐阁、小玲珑山馆和个园。个园人人皆知,百尺梧桐阁、小玲珑山馆知名度略逊一筹。百尺梧桐阁阁主汪懋麟( 1640-1688 ),号蛟门,出身盐商,博览好学,诗文俱佳。曾入史馆纂修《明史》,著有《百尺梧桐阁集》行世。百尺梧桐阁位于东关街路北雅官人巷东侧,乃汪懋麟读书处,因有百尺梧桐而得名。园内有假山、墨池、朱砂井、十二砚斋,还有千年枸杞。乾隆皇帝南巡,驻跸扬州时,曾幸此园,并书一联“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赐赠。再说小玲珑山馆。小玲珑山馆原为街南书屋十二景之一,因主人多在此举行诗文酒会,故街南书屋为其所掩,以至有人只知小玲珑山馆,而不知街南书屋。街南书屋为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的别墅。马氏兄弟虽为盐商,富敌扬城,但不以生活奢侈,一掷千金为荣,而以“古书、朋友、山水”为好。他们酷爱书籍,遇有秘本、善本好书,不惜重金而购之,是江浙有名的藏书家。其丛书楼藏有百橱十万余册书,有“藏书甲东南”之誉。还刻有《玉篇》、《广韵》、《字鉴》、《说文》等书,校勘精细,装帧精美,人称“马版”。如今小玲珑山馆虽不存,但玲珑石还在,当年张庚所绘《小玲珑山馆图》以及马曰璐所撰《图记》还在,倘能恢复旧貌,无疑为扬州增添一道饱含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除盐商园林外,东关街尚有名园“逸圃”。逸圃为民国初年经营钱业的李鹤生所建,位于东关街西端,坐北朝南,进门后为八角形大门,门额上嵌“逸圃”二字刻石,内有假山、半亭、花厅、竹林,以“绝处逢生”手法布局而成,可与苏州曲园相媲美。一代画家王板哉、吴砚耕曾寓此园泼墨绘画。东关街不仅有儒商名园,还有名闻大江南北的四美酱园和谢馥春香粉厂。四美酱园所制酱菜以鲜、嫩、脆、甜而驰名。康熙南巡时,为王公大臣所赏识,每次都要罗致携带回京,以赠亲友。谢馥春香粉,深受平民百姓、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之喜爱,不仅闻名海内,而且率先走出国门。东关街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这里设有安定书院和广陵书院,一在路北,一在路南,望衡对宇。此外,还有多家学塾。千百年来,不知从东关街走出多少秀才、举人、进士以及诗人、学者和书画家。

凤凰岛生态旅游区

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 3A 级旅游区、江苏省级森林公园。该旅游区位于扬州市邗江区东北郊的泰安镇,距市区约 12 公里。旅游区共有“七河八岛”组成,水域面积 138 平方公里,陆地面积 35 平方公里。凤凰岛东接京沪高速,南连 328 国道和宁通高速。

凤凰岛生态旅游区南连长江,北接邵伯湖,境内江河湖相连,水道纵横。这里岛屿、森林、芦荡、湿地等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白鹭、野鸭等候鸟和数十种小动物在这里栖息和繁衍;旅游区内桑果和茶园种植广泛;旅游区围内养鱼,湖区捕捞,水产兴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又养殖了野鸭、山鸡、天鹅、波瓦羊、梅花鹿和孔雀等项目。 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内的休闲性项目有凤凰阁、凤凰台 ( 喝花坊 ) 、瓷韵山庄、水岸咖啡吧、乡村烧烤、露营地等;参与性项目有:越野车、跑马场、丛林飞鼠、激光战船、动力伞和有游轮、画舫、快艇、摩托艇等组成的水上俱乐部。 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内的休闲性项目有凤凰阁、凤凰台 ( 喝花坊 ) 、瓷韵山庄、水岸咖啡吧、乡村烧烤、露营地等;参与性项目有:越野车、跑马场、丛林飞鼠、激光战船、动力伞和有游轮、画舫、快艇、摩托艇等组成的水上俱乐部。

高旻寺(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之一)

高旻寺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国家重点保护寺院。是驰名中外的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全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 1983 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正式将高旻寺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传高旻寺创建于隋代,屡兴屡废,且数易其名,清初重建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 1730 ),康熙第四次南巡扬州时,曾登临寺内天中塔,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康熙第五、六次南巡,乾隆的六次南巡,均曾驻跸于高旻寺行宫。

现存建筑有老禅堂、念佛堂、藏经楼、玉佛堂、西楼、水架凉亭和寮房等。 1990 年新建禅堂一座,高 18 米,呈不等边八面体近圆结构,建筑面积 365 平方米,外观雄伟,内室宽敞,集古今建筑特色于一炉,系香港陈鸿琛居士投资 50 万元兴建。缅甸洞缪观音寺住持惟静法师赠送坐式、卧式玉佛各一尊,为古刹生辉。于 96 年 6 月全部完工的大雄宝殿,长 40 米,宽 33 米,高 30 米,面积 1320 平方米,气势不凡。规划待建的还有天王殿、方丈室、法堂、如意寮、延寿堂及西花园等,昔日名刹景观将不断恢复,高旻寺将成为扬州市的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

吴道台宅第

吴道台名引孙,字福茨,先世系安徽歙县人,自高祖迁居扬州。吴引孙于光绪五年( 1879 年)中举,光绪十四年,在浙江宁绍道台任上,聘请浙江上匠来扬营建私宅,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 80 米,南北宽 70 米,建筑面积 2950 平方米,原有房 99.5 间,今剩 86 间。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揉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

吴道台宅第是扬州市仅有的浙派建筑群,这次修复以宁波式建筑风格为主,局部采用扬州传统建筑手法,原汁原味地再现吴道台宅第的本来面目。修复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主要是整修洋楼、测海楼,恢复照壁,补建花园内的两个亭子等;第二阶段整修西轴线的房屋;第三阶段是补建西轴线。 青瓦飞檐 , 雕梁高栏,是 吴道台宅第给人们的强烈印象。 它又为扬州唯一的浙派建筑!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瘦西湖蜀冈风景名胜区内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更是名胜区内的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苑内地形起伏,建筑古朴雄浑,林木葱郁、绿草成荫,是一座融文物与园林为一体,反映扬州汉文化的展示中心。为国家 AAA 级景区。

汉陵苑的仿古建筑气势恢宏,素有“小中山陵”之称,拾阶而上,高大的中央展厅,给人以博大精深之感。苑内现有面积 3.3 万平方米,规划面积 10 万平方米,建成后的汉陵苑将是“十景同晖”,分而成章,合而为史,景景相连,景景生辉,各领风骚。

“畅游千年地宫汉陵苑,不枉此生扬州行”。来扬州旅游,有看不够的美景,吃不厌的美食,洗不完的沐浴,享不尽的文化,更有独树一帜的汉陵苑向你叙述着扬州二千年前的辉煌。可以说汉陵苑是扬州历史名城的见证,是扬州展示汉文化的中心。通过观赏和参与,让您领略扬州的悠久历史和汉代风貌。

普哈丁墓园

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 (1265 - 1274 年 ) 来扬州传教,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建立的 " 先贤历史记略碑 " ,碑文用汉字刻定,简要记叙了普哈丁在我国传教的情况。

琼花观

位于江苏扬州城东琼花观街,旧称“蕃厘观”。后称“琼花观”,观名之由来是宋时观内有一株天下无双的琼花。明代曾屡次修缮,今殿宇已圮,仅存琼花台和“蕃厘观”石匾。

建于西汉成帝元延二年,宋代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于观内筑“无双亭”,以供养花。每当暮春三月,琼花观内琼花盛开时节,朵之奇葩,若蝴蝶戏珠,似八仙起舞,以其绰约的芳姿和那美丽动人的传说,迎接中外游人。

始建于公元前十一年即西汉元延二年,原为供奉主管万物生长的后土女神的后土祠。宋徽宗取多福大福之意,赐名“蕃厘( x ī ) 观”。琼花观和琼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汉代扬州城东曾有一株琼花,当时有人特为之建“琼花观”。相传隋炀帝也曾专程下扬州观琼。宋朝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花旁建“无双亭”,以示天下无双。宋仁宗、宋孝宗都曾将它移植都城皇庭内,均不得活,只能重迁回扬州。整宋一代,古琼花都于扬州历经劫难,长生不死。直至宋亡元兴,这株“举世无双”的琼花神秘凋零而死。

现观内的古建筑还有有由淮南节度使高骈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 882 年)建三清殿、欧阳修所建“无双亭”和一座玉钩古井。

朱自清故居

位于扬州市安乐巷 27 号的朱自清故居,再现了当年家庭生活的场景;同时举办的朱自清生平事迹展,较全面地介绍了他光辉的一生。

茱萸湾风景区

茱萸湾风景区是市级风景名胜、国家 AAA 级旅游区,位于广陵区湾头镇北首,距市中心 5 公里,面积 680 亩。

茱萸湾风景区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植物、动物和现代游乐于一体,以纯朴的古运河风光、丰厚的历史遗存、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和惊险刺激的游乐设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是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著名旅游胜地。

公园建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动物观赏区,分别有猛兽散养区、食草动物区、水禽湖。狮、虎、熊、豹、狼、梅花鹿、黄 鹿、糜鹿、斑马、骆驼等开放式散养,位居华东前列,其园做山造势,小桥流水,植物点缀,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自然朴实,山林野味。和游客零距离接触,给游人回归自然之感。

中部建有猴鸟、日本锦鲤观赏区和大型水禽观赏区:大雁、鸳鸯、墨天鹅、白天鹅等。海狮表演馆正在建设中, 4 月份将对外开放。

环岛建有 8 千米的滨河风光带,中国最古老的运河风光尽收眼底,有季节特征明显的植物林带、环岛建有各类花卉观赏区。春有茱萸、春梅、桃花、樱花、牡丹、芍药、琼花;夏有荷花、紫薇、茉莉、月季;秋有桂花、红枫;冬有腊梅傲雪。是市区东部的天然氧吧。

“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最后推荐晚上去古运河边走走,那有着“扬州外滩”的美称,不去别后悔噢!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 西 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自隋唐以来随着城址的变迁,由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河面逶迤曲折,时展时收,秀丽多姿,保障河改称瘦西湖,是在乾隆年间。当时有位叫汪沆的诗人,写了一首咏扬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这个名字就驰名于世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惟扬州有之。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城遗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悠久的历史,那唐朝时期建造的城垣就是见证,也仿佛在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给人们讲诉关于扬州的过去......

扬州有城,始于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城垣虽有兴废,但城址未变。《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时,在牙城东南隅筑小城;宋时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墙全部拆除。今在蜀冈之上,南北观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狭长高地上有断续的古城版筑城垣的旧迹。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对唐牙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城门遗迹,初步查清了唐城遗址规模,这对研究唐代扬州是一大贡献,引起了中外考古学者的极大兴趣。

扬州隋一宋城遗址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游览景点。

门票:10元

地址: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蜀冈东峰1号

邮编:225000

电话:0514-7340843

交通:1、22路 路公交车

大明寺

位于扬州市区西北2公里蜀冈中峰之上。始建于刘宋大明(457—464)年间,故称大明寺。

隋时,因寺在城西,又名西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栖灵塔,塔高9层,故此寺又称栖灵寺。天宝元年(742),高僧鉴真于寺中讲律,十余年后,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北宋庆历(1041—l048)中,欧阳修为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来末历元迄明,几经变乱,大明寺夷为荒丘。明天顺(1457—1464)年间,僧福智、沧溟重建,复称大明寺;万历(157—1620)间,郡守吴秀再次建寺;崇祯(1628—1644)间,巡漕御使杨仁愿重建大明寺。清康熙时,因讳“大明”二字,正式改名为“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幸扬州,御笔改题为“法净寺”,俗呼“平山堂”,为扬州当时的八大名刹之一。咸丰间因兵火寺圯。同治十二年(1872),盐运使方波颐、僧悟堂重建。光绪后,殿宇失修,僧皎然募修,并建天王殿。民国11年(1921),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扬州立两淮稽核所,考证出法净寺即古大明寺,唐时鉴真曾在此受邀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因嘱日本文学博士常盘大定为撰碑记,高洲勒石寺内。1934年,邑人汪茂如重修寺宇。1967年8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大明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0月;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寺内始建鉴真纪念堂,文化大革命前,寺为保留寺。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受到冲击,僧众被赶离寺,但寺内佛像、文物由于受到国家明令保护,幸免被毁,后移交园林管理所管理。1973年11月,鉴真纪念堂落成,寺庙改作“平山公园”。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寺庙修缮一新,并改“法净寺”额为旧名“大明寺”。1980年4月14日,由鉴真弟子在鉴真生前塑成的鉴真和尚夹纻干漆像,在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下抵大明寺,受到扬州市民的隆重欢迎,此次展出计7天,百名僧人举行了盛大的法会,前来参观、瞻仰的外宾和全国各地的群众多达17万人次。1980年,大明寺交给宗教部门管理,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寺为省级文物保单位。同年,国务院将大明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该寺及所在的蜀冈与瘦西湖等名胜被列为国家级“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在今古寺门之前,有一古朴典雅的牌楼,四柱三楹,顶为华盖,中门之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篆字,背面书“丰乐名区”匾额。寺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为元代扬州宫遗物。寺门东墙上,有石刻“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蒋衡根据秦少游来此游览所作“渗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所书。进人山门为天王殿,弥勒佛笑脸相迎,背面为护法韦陀,四大金刚分列两旁。出殿为甬道,两侧古木参天,浓荫敝空。甬道中央置两尊宝鼎,在南道两旁为东西两院,东院门额为“文章奥匠”,大门即平远楼,为大明寺接待宾客处,再外为僧人生活区。西院门额为“仙人旧馆”,人门即为平山堂。甬道直通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三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造,前后附加硬山披廊,庄严雄伟,正中三尊大佛,正中坐在莲花高台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两边拱卫着十八罗汉,佛坛后是“海岛观音”浮雕群像,观音脚踏鳌,整个画面中有106尊大小塑像,栩栩如生。

大殿中经幢肃穆、香烟缭绕,穿廊东行为鉴真事迹陈列室,对面为鉴真纪念堂,两行为欧阳祠、谷林堂及西园,均为扬州名胜古迹,殿右的东园内,为1986年复建的“藏经楼”,面阔五间;单檐硬山,此楼系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缘寺的七楹大楼拆迁而来,改建为五楹,前三月台,轩敞疏朗,并以围墙包纳一区,清雅幽静,僧人生活区亦在其中。整个寺庙融园林于一体,为中国典型的寺庙园林之一。

大虹桥

出扬州新北门西行数百步,就看见一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石桥,横跨在通向瘦西湖公园的湖面上,这就是著名的“虹桥”,亦称“大虹桥”。

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是木板桥,因其围以红栏,故称“红桥”。红桥的旖旎景色,吸引着众多的诗人文士来这里吟诗结社。顺治年间来扬州作推官的王土祯,曾与扬州诸名士修楔于红桥,唱和很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有一首为:“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土祯之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两任扬川盐运使的卢雅雨,也曾在红桥修禊。卢雅雨曾作七言律诗四首,依韵和诗的达六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可谓洋洋大观,由于文人雅士的鼓吹,红桥随之名扬四海,成为人们向往之地。

乾隆元年(1736),将木板桥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又在桥上建亭,改“红桥”为“虹桥”,乾隆皇帝幸游扬州,对虹桥的景色曾作诗赞赏:“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当时的《梦香词》也说;“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除了许许多多的诗文,还有不少画坛高手,作有《虹桥揽胜图》、虹桥春泛图》、《虹桥待月图》等。

今日虹桥改建于1973年,桥由一孔改为三孔、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花岗岩街道条石凿铺而成,其形古朴,比旧桥更为壮观。其做工考究,线条鬓括,为进人瘦西湖各景点的主要通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734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 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