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辖区有三所寺庙,燃灯寺、金龙寺和石经寺,没有道观。
一、燃灯寺
燃灯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脉中段三峨山下洛带古镇,西距成都仅18公里。
距今已1400多年,影响遍及川北。
隋代以来,建有山门(含东楼)、川主殿、钟鼓楼、娘娘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燃灯古佛殿等,规模宏大、庄严巍峨。
现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镌古迹旧志碑》,内容包括《圣山母祈雨诗并序》、《灵泉县瑞应禅院祈雨记》、《重镌圣母山瑞应禅院古迹记》和《信相圣母碑记》等。
这些碑记,主要记载褚信相应化事迹及燃灯寺的历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内,陈列有本寺所铸明宣德钟一口,造型古朴、音质洪亮。
燃灯寺内还有不少历代留下的楹联,有的已为《全蜀艺文志》及《蜀中名胜记》等收录。
著名诗人流沙河曾撰联云:“玉带落井流到东海,铁钟在亭叩响西川”。
二、金龙寺
金龙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金龙村柏茂山顶,海拔836米。
始建在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占地面积120余亩,现存建筑面积734.4平米,天井面积294平方米。
据《四川通志》和《简州志》所载:金龙寺是柏茂山顶历史久远的一大佛寺,是四川盆地东缘的一大名胜。
自建寺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在畅游金龙寺时,留下了不少题刻和诗句。
如清朝简州州牧徐琰就有《宿金龙寺》:“匹马关河几十年,竭来绝顶一周旋。
绕地世路都是梦,到此官心一似禅。
万树清飚空上界,五更皓月满中天。
山人省识生公意,漫拟飘萍是寄缘”。
三、石经寺
石经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泉中段东麓之天成山,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茶店镇石经村境内。
向西翻越龙泉山脊,至龙泉街道十八公里,至成都市中心城区三十七公里;东距旅游胜地龙泉湖四公里,南至三岔湖二十一公 里。
石经寺始建于东汉末年(220年)前后。
蜀汉时期(221―263),蜀将赵子龙承此产,以“灵音”之名存世。
唐朝时建大殿。
石经寺经历代变迁,现占地200余亩。
朝宇建筑坐西向东,顺应山势由东向西逐层上升。
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天王殿、驮殿、塔林、大雄宝殿、三圣殿、昆灵殿、祖师殿、方丈院、大师殿藏经楼及五观堂等建筑。
扩展资料:
坛庙建筑是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文庙(如孔庙)、武庙(如关帝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嵩岳庙、太庙(皇帝祖庙),各地还有祭社(土地)稷(农神)的庙,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佛寺、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
寺、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音译称为 “浮屠”。
中国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中国的寺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的第一座寺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燃灯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龙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经寺
天师洞道观平时道长多吗?不多,现在主要开发成旅游景点。天师洞,亦称常道观,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路168号青城山景区内,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是青城山较为较为主要的道观之一。天师洞海拔高度1000米,整个建筑群占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天师洞的山门、三清殿和黄帝殿布置在中轴线上,作为道观群落空间布置的中心。常道观主要景点有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其中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较早的殿宇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青城山是天师道发祥地之一,称为“神仙都会”,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宗教活动、历史传说、饮食习俗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被誉为活的“道教博物馆”。
青城山以幽静闻名天下。传说张天师曾于此山降魔,现有天师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及天师池等遗迹。山上另有唐玄宗手诏碑、唐铸飞龙铁鼎、唐雕三皇石像、五代天师像等文物。
文化古迹
在青城山悠久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道教派别,主要有天师道一派、上青派、清微派、全真道龙门派等。
青城山尚存的道教宫观主要有:建福宫(古名丈人祠)、天师洞(古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玉清宫等,其中天师洞和祖师殿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明代,青城山道教属正一道,明末趋于衰微。清康熙时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传道,从此全真龙门派在此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