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坡港的航线状况


锚地:内锚地:位于北纬06°56分-06°57分,东经79°46分-79°48分围城的区域内。船只最多允许在锚地停留6小时,但是,在获得港务局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有所延长。

帕那度拉锚地:科伦坡灯塔南8.0海里-10.0海里,可抛锚指示由科伦坡港口控制中心通过高频电话16和10频道发出。

导航:强制引水。驶近港口需引水时应悬挂“G”旗,晚间应点亮2盏红灯,此外,也可通过高频电话16或者10频道联系引水站。饮水站电报地点是:斯里兰卡港务部饮水站。

船只在预计到港时间前24小时联系引水站,之后若有变动由代理商报告。

引水船为白色摩托艇,船侧写标有“引水”字样,日间悬挂“H”旗,夜间亮有2盏红灯,遵守国际信号准则。

引水登船地约在入港口绿灯处130度(T)*1.5海里处。

1927年1月15日至2月17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巴金都在一艘由德国兵船改装的法国邮船昂热(Angers)号上,这艘船从上海出发向南行驶,经香港去东南亚。从湄公河畔的西贡到新加坡,进到印度洋。又从锡兰岛上的科伦坡到非洲索马里的吉布提,经过红海,穿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最后到达法国的马赛港。这是当年众多抱着不同目的去法国的中国学生们所能选择的惟一一条道路。

《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一篇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文章展现雄伟壮丽而又十分奇妙的海上日出景象,给人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启迪,给人无限的生机。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全文如下:

海上日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斯里兰卡建筑大师——杰弗里·巴瓦(Geoffrey Bawa)何许人也?

大卫·罗布森(Davld Robson)是这样评价的:巴瓦成功地为自己的祖国斯里兰卡创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建筑原型。在一个被统治了四个世纪刚刚独立出来的国家背景下,他融合了复杂的民族构成中的不同分支,挖掘出丰富的历史遗产,铸造出一种新的建筑标志性。

想充分了解一个人,到他的家观看是个明智的选择。2017年5月存墨设计团队抵达科伦坡后,领队台湾钟Sir即带我们去参观科伦坡的巴瓦自宅,实地体验巴瓦热带自然主义的设计理念。午餐就选在了科伦坡巴瓦自己的工作室。两处旧宅都挤在密集的老民居之间,内部空间却自成一体。它们已成了设计师朝拜的场所。

巴瓦38岁才开始建筑师生涯,40岁住到科伦坡33街一间旧宅,旧宅位于老城近郊,巴加泰勒路尽头,夹在一片砖瓦房中。他用差不多十年时间,将小路尽端的四栋房子全部买下来。几十年间,陆陆续续不断改造,或增建,或拆除,逐步将四栋房子整合成一处空间复杂的内院式宅邸。

科伦坡33街很静,老房子大多两层,错落有致,外墙简洁雪白,在蓝天白云下尤显干净。小院里绿树成荫,枝丫树叶争相舒展,随风摇曳,好像在欢迎来自中国的存墨设计师。巴瓦自宅的大门自有特色,木制推拉大门做工精细,成45度的木条镶嵌整齐。大门推拉畅顺又结实,还兼顾了通风与透光。

进入33街巴瓦自宅,令人眼前一亮,宅内自成一体,空间布局大有乾坤。

为老房子增加通风、采光、内院景观等自然要素是首选。与邻居公用的众墙是老房的山墙,改造时,巴瓦在自宅一侧,拓空了多处小天井;拆除尽端部分房间,将其改造成后花园;增加一座塔楼。空间的增减、拓空,使得老宅空间灵动多变,高低错落有致,通风采光良好。

改造过程中,巴瓦保留了老房子之间的小巷,将其利用为自宅内的通道。这些迂回曲折的通道,连接各个不同功能的房间,大小不等的庭院、天井。

参观时,那深深的老宅忽明忽暗,自己被那灵动的自然光引导,沿着迷宫般的通道往老屋深处走去。一步一景,步移景至。老房子能借用的自然景观是那变幻无穷的天色,是那透过院墙伸来的树枝、花叶,是小天井中接受天雨的小水池,水池里的睡莲、金鱼。最后走到了后花院,素馨花老树婆娑,浓阴复窗。踏着巴瓦增加的楼梯上了塔楼,豁然开朗,仰望是蓝天白云,俯瞰是邻居一片连一片的花园,树木葱茏,繁花似锦。

巴瓦还保留了老房子的结构,房间的设置因功能而定,有的拆除屋顶,有的拆除外墙,室内外的界限被模糊,它们共同构筑了空间组成的无限可能。

巴瓦对艺术品的钟爱亦体现在这个家的陈设上,自宅处处是艺术品,它们与家居的空间、环境、家具相互融合,似乎生于此,长于此。

在这样一个有限条件下,巴瓦创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精神世界”的作品。

33街巴瓦自宅中的通道

老房改造,设置了大小天井,保证了居所所需要的通风、采光、自然景观。

设计巧妙,造型独特的建筑构件

艺术品与家居空间水乳交融

老房加建塔楼那纯白的楼梯

塔楼上的天台,仰望是蓝天白云,俯瞰是花园绿荫。

马路车水马龙,宅内安静优雅。为此,想起我家所在的佛山市,小时候在老城穿街过巷时窥探过的大宅深院,与这间科伦坡老宅有太多相似之处,都是热带、副热带地区,通风、采光、天井、水井、院墙,院中老树等等设施、设置便是自然的选择。可惜我的佛山,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镇的历史名城,已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它渐渐被高楼大厦代替了。

这座33街自宅是巴瓦的心血之作。他的设计才华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他的审美趣味,他对器物的喜爱一览无余。

午餐选择在巴瓦自己的工作室,它亦由一间旧宅改造而成,改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同33街自宅如出一撤,但艺术品更多,色彩更浓烈·。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在一处又窄又长的天井处放置了几个大陶缸,原来,巴瓦真的非常喜欢用这种中国大陶缸作环境装置,它们都是从中国运来的。这道天井也是开在与邻屋众墙巴瓦工作室一侧。

餐厅食客满盈。大小花园、天井将阳光,池水,绿树引入室内,舒适安静。用照片展示其室内空间的魅力。

巴瓦工作室(现餐厅)室内布置,浓烈的艺术气色扑面而来

斯里兰卡巴瓦建筑游第一天,令自己感悟多多。同行的曾老师感慨地说,能这样慢悠悠的参观巴瓦自己的居所,感悟他的设计理念,这次旅行已很完美,心满意足。

巴瓦的科伦坡33街自宅中,他自用的套间一般不对外开放。存墨设计有部分同仁在此间住过,贴上他们提供的照片,以期更完整地展示巴瓦的设计。

注:本篇所采用的照片部分为存墨公司设计师 Sasha 提供,特此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1413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