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桥,又名龙江公基桥、彩虹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平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它建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是中国现存最长的廊桥。[1-2] [7]
万桥是一座五墩六孔的木制拱廊房屋桥。该桥长98.2米,宽4.7米,船墩式,不等跨,最短拱跨10.6米,最长拱跨15.2米,38跨,156柱,斗式木架,双坡,两侧木凳。作为中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在中国古代桥梁建设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5]
2006年5月25日,包括万安桥在内的闽东北廊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拱廊桥在各类廊桥中,木拱廊桥的结构最为特殊。木拱廊桥,也称叠梁式风雨桥,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梁式木构廊屋桥。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最长的木拱廊桥吧。
福建屏南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现称“万安桥”。
万安桥类型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俗称“厝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 的典型代表。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惟中国有之”。闽东的木拱廊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
特征
万安桥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桥。桥长98.2米、宽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为10.6米,最长拱跨为15.2米。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设木凳。正中桥墩上有一嵌入桥墩的石碑,碑文云:弟子江积舍钱一拾三贯谷三十二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谨题。桥东端有10级石阶,桥西端有36级石阶,桥屋内檐下有13幅楹联。桥西北建有重檐桥亭。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双披青瓦,工艺堪称巧夺天工,气势雄伟,古朴端庄,不愧为中国古木拱廊桥之最,对研究古桥梁建筑具有重大价值。
历史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现称“万安桥”。据《玉田至略》记载该桥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917历史。清康熙47年遭火焚,乾隆7年(1742年)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1990年10月9日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屏南县现存木拱廊桥13座,石拱廊桥18座,平梁式木构廊桥22座,是全国现存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长桥镇镇长黄乐淅介绍,该镇目前正依托万安桥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构建“宜居宜业生态旅游镇”,主动融入屏南旅游规划,努力打造“北有白水洋·鸳鸯溪,南有万安桥·仙山草场”的屏南大旅游格局。
下面我再为大家介绍几座木拱廊桥吧。
古廊桥
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桥梁专家矛以升先生,组织科学家对浙南叠梁木拱桥进行实地考察与比较研究,确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区的叠梁木拱桥就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结构,在由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记载泰顺木拱桥4座。泰顺廊桥闻名于世,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故名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泉州万安桥、潮洲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其中三座桥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桥却只留在画中,如今在泰顺发现以虹桥类似结构的廊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016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导致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河水暴涨,泰顺县境内6座古廊桥受损,其中被评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等3座古廊桥被完全冲毁同日,福建永春县871年历史的廊桥——东关桥被大水冲毁。
寿宁县木拱廊
寿宁县木拱廊桥:木拱廊桥,俗称厝桥、木拱廊屋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对福建的廊屋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寿宁廊桥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县、全国单拱跨最长的下党鸾峰桥、全国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桥、全国最年轻的杨溪头桥、全国最后一个廊桥主墨师傅郑多金。
世界上第一座桥是在哪里的
世界上第一座桥是在哪里的,在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桥梁,桥上还刻着许多花纹是和当地的文化传统有关的,大家都会非常的好奇世界上第一座桥是在哪里的呢,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资料。
世界上第一座桥是在哪里的1首先,我们还是从赵州桥开始说起,赵州桥始建于隋文帝时期,到如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虽然历经无数岁月的风雨侵蚀,整个桥身仍然不改其初建的风采,雄伟挺拔一如往昔。当然除却本身的观赏价值,赵州桥的设计之所以能够享受如此高的赞誉,更多的来自于它的实用性。
这座桥全长50.82米,桥身横跨洨河,优美大气的单拱设计,平缓有度,利于车马行走;大拱两肩各设两个小拱,既达到了节约材料的目的,同时又减轻的桥身的重量。当河水泛滥时,几个小拱相互分担,还能减少对桥身的冲击,28个拱圈的设计也是来自于此原理;赵州桥的设计巧夺天工,可谓是科学原理与美学艺术兼备,唐朝宰相张嘉贞曾以“赵郡皎河石桥,匠李春工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评价这座石拱桥,这就是对于赵州桥最公允的肯定。
比赵州桥拥有更久历史的,是来自古罗马的一座桥,叫做阿尔坎塔拉桥,它建造于公元98年,已经存世2000多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座石拱桥,为了纪念当时的统治者图拉真皇帝而建造。阿尔坎塔拉桥之名来自中世纪的统治时期,其中“阿尔坎塔拉”上本身就是“桥”的意思,因此来说阿尔坎塔拉桥是一座叫“桥”的桥。阿尔坎塔拉桥长约180多米,宽8m,高72m,是古罗马最高的桥,分别穿过塔霍河和阿尔坎塔拉镇,与另外一座同名的托莱多阿尔坎塔拉桥同时位于塔霍河之上,只不过相比于后者阿尔坎塔拉桥显然更具备罗马石拱桥的完整性。
阿尔坎塔拉桥的桥墩是大约九米的花岗石拱块砌筑而成,虽然简约,但却恢弘,6个拱门组成的桥身,而位于桥梁中部的是一座高10米,用于纪念图拉真的凯旋门,被称做图拉真拱门。后来到了1543年,拱门上方的雉堞又分别加上卡洛斯一世,以及帝国的纹章和一段铭文。由于阿尔坎塔拉桥所建之处正处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交界处,属于战略险要之所,常年受到两国交战带来的侵袭,时有损毁,但好在修复及时,未曾伤到根本,到如今仍然保持着最初的面貌,屹立完好,正如桥上复刻铭文说的那样:PONTEM PERPETVI MANSVRVM IN SECVLA MVNDI(此桥永存直至世界尽头)。
桥梁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它能够贯穿东西,连接南北,使天堑变成通途。不论是作为中国第一石拱桥赵州桥,还是世界第一石拱桥的阿尔坎塔拉桥,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后辈,我们应该更好的去保护和爱护它们。
世界上第一座桥是在哪里的2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
这世界第一座跨海大桥,也是我国的四大名桥之一的洛阳桥。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反应,相信很多人会以为这应该是一座在河南洛阳的桥吧。但打脸的是这座桥不但没在洛阳,也不在河南,而是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
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因为该桥建在洛阳江江口,故也称之为“洛阳桥”。
北宋时期,洛阳江以“水阔五里,波涛滚滚”著称,当时江口两岸的百姓只能通过江口的“万安渡”渡船来往于两岸。因为江口时常遭遇大风海潮,所以来往船只经常被潮水打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渴望可以有一座桥梁来沟通两岸。据《泉州府志》记载,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但是浮桥因为其不稳定也没有真正做到安全渡江的目的。
后来蔡襄回到了泉州当郡守,便开始组织人员修建过江石桥。当蔡襄修建洛阳桥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的'狂潮急水,传统的修建桥基的方式根本无法适用于这一江海交汇处的复杂水文条件。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减少海水、江水对桥基的冲击。这一种“筏形基础法”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桥梁设计师所认识,可以说我们一千多年前掌握的桥梁技术,直到一两百年前西方国家才学会、掌握。
桥梁修建好之后,蔡襄还发现了即便是这种“筏形基础”的桥基,经历长时间海水的冲击也会被腐蚀、冲垮。于是蔡襄又发明了“种砺固基法”来加固桥基。所谓的“种砺固基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在桥基上养殖牡蛎,让牡蛎壳来加固保护桥基。因为牡蛎有两个壳,一个附在岩礁上或与其它牡蛎互相胶结,另一个保护自己,且这种生物在吸附到桥基上后还会分泌出一种胶汁渗透到石缝当中。蔡襄利用牡蛎的这种特性,给洛阳桥的桥基“穿上”了一件脱不掉的“保护衣”。可以说这种牡蛎固基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在蔡襄修建好洛阳桥之后,虽后世也有一定的修缮工程,但是大桥的主体依旧保留着,并仍然可以使用。直到上世纪末,在洛阳桥上游修建了一座新的公路桥之后,洛阳桥才完成了它的通车使命,成为了一座步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