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宣称将来亚洲第一大铁路站
虹桥宣称目前国内最大的铁路站
合肥是华东第二,而且是高铁站,南京南将来是亚洲第一,而且是铁路站,铁路站肯定比高铁范围广。从这个来看,南京南比较大。
从客流量来说南京南是全国能排到3、4名的样子。第一是虹桥。合肥南站排不上全国前十。
所以他们说的可能是综合比较吧。
中国有很多地方都在争所谓的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从各种角度,有的从客流量,有的从建筑面积,有的从站台数量,有的从线路数量,有的从始发车辆数,有的从中转车辆数,有的从客货综合。。。。这个没个定论。所以没必要较真。
将来不知道有没有权威部门来评定这个事,应该是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郑州等这些大城市、大的枢纽站中间产生,合肥估计评不上,因为这是地理位置和发展规模决定的。
高铁争不过安徽的原因如下:
一是安徽非常有进取心
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在于地方自己的努力,安徽对高铁建设一直很重视,比如争取到京九高铁经过合肥,争取到合新高铁,争取到商合杭高铁,争取到合肥的12个方向的时钟形高铁枢纽。
二是安徽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的优点
安徽过去铁路在全国并不领先,到了高铁时代在逐渐领先,还在于安徽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提前规划合肥到各大城市的高铁,规划后积极申请获批,快速的建设,才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目前安徽省不但高铁里程长三角领先,在建高铁和规划待建高铁里程也领先,未来的高铁里程将长期在长三角乃至全国领先
三是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给安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省充分把握了这个机遇,交通方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总结
就在2022年12月22日,合安高铁正式投入到运营阶段,此时也就意味着安徽省的铁路运营里程已经成功达到5302公里,其中高铁里程是2329公里,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高铁有28个县通了高铁,16个省辖市已经达到了市市通高铁的效果。
对于安徽来说,当高铁顺利修建完成开通之后,此时就可以更好跟苏浙沪三者之间有效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有效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如果从合肥出发,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快速抵达南京,大概2个小时就能抵达浙江杭州和上海,即便前往宁波也就只要3个小时。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延伸之后,把合肥作为中心,高铁网络米字型基本上覆盖了长三角区域内的大部分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民经略提供的数据显示,合肥是全国过去十年GDP增速第二高的城市。在2010年至2020年中,合肥的GDP总量从2701.61亿元人民币猛增至10045.72亿元人民币,共增长了271.8%,仅次于贵州的284.3%。反观合肥隔壁的南京,过去十年的GDP增速仅位列全国第12名,GDP的增幅为188.8%,落后合肥接近100个百分点。那么在下一个十年中势头正盛的合肥真的可以追上临省的南京吗?我们今天就从城市定位、经济规模、产业分布、交通规划和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一下综合实力的分析。
1.城市定位——南京政治级别更高,合肥明显处于下风
首先,我们可以从国家对这两个城市的定位进行比较。
由上图可以看出,从城市的行政级别上看,合肥仅为普通的地级市,而南京却为副省级城市,直接比合肥高出半级。众所周知,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方行政级别影响的不仅仅是该地区的行政影响力,而是代表资源投入的倾斜程度。因此,除非国家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重大调整,否则合肥不论是行政自主权还是在享受国家的政策红利方面都将永久落后于南京。
此外,从城市人口规模上来看,南京的定位为长三角特大城市,而合肥仅为I型大城市。因为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往往代表着该地区的存量劳动力和存量市场规模,所以人口规模的大小决定了该城市是否能在经济内循环中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生产能力,以及当产品生产出来后,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进行销售。
不过,合肥也不是全面在城市定位中落后于南京。其中,“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基地”这个头衔是南京所不具备的。近些年,随着合肥持续引进外资和扩大投资,尤其是新能源 汽车 制造、半导体、高精电子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在新能源 汽车 行业除了引入蔚来 汽车 中国总部以外,还成功将大众的电动车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另外,像京东方、长鑫这类企业又成功帮助合肥在高精电子行业形成了为新能源 汽车 所服务的配套产业链。此外,合肥又依托中科大的强大科研实力做到了产研结合,孵化出了科大讯飞这一类公司。因此,可以说合肥确实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确实是走在和南京的前面。
2.经济规模——南京持续领先,合肥差距逐年缩小
从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来看,南京GDP为14817.95 亿元,位 列全国第10位 ,而合肥为10045.72亿元,位列全国第20位,合肥的GDP体量约为南京的67.79%。数据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合肥与南京的差距依然很大。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当我们将时间退回至2010年,当时南京GDP为5130.65亿元,而合肥仅为2701.61亿元,合肥的GDP体量仅约占南京的52.66%。因此,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合肥经过过去10年的努力,成功将与南京的经济差距缩小了约15.13%。虽然目前合肥依然无法与南京的经济体量相提并论,但是在未来的10年,这项差距可能依然会逐年缩小。
3.产业分布——南京注重三产,合肥工业立市
从产业分布来看,2020年南京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99.47亿元。第三产业占整体GDP的比重为62%。由此可见,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此外,南京还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全国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中是仅次于上海的商贸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中心。2020年,南京证券交易额30.26万亿元,列中国内地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会展业也是南京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显示,南京在中国所有城市办展数量排名第3,中国所有城市展览面积排名第5。
反观合肥,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2.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579.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33.89亿元。三大产业的结构占比分别为3.3:35.6:61.1。从数据上看,合肥目前还处在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阶段,并逐步向第三产业进行升级的阶段。但是,合肥的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分别比上年增长68.6%和6.4%,太阳能电池增长17.9%,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28.4%,液晶显示屏增长2.4%,挖掘机增长15.1%,新能源 汽车 增长107.3%。这些行业的均为推高合肥近些年持续推高合肥GDP增长的关键。
4.交通规划——南京地位稳固,合肥高铁时代腾飞
在交通便捷度上,南京可以说是全面碾压合肥。合肥无论是从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上,还是铁路节点和交汇的定位上,亦或是航空航线还是航空客运和货运流量方面,均落后于南京。
不过,自合肥从2008年开展大建设和进入高铁时代以来,已经将曾经普铁列车时代的盲肠节点升级为了“米”字形的总体布局。合肥高铁南站也成了多条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汇集的交通枢纽站。其中, 境内有沪汉蓉高铁、 合福高铁 、 京九高铁 、合杭高铁、合郑高铁、 合蚌连高铁 等多条高速铁路线穿越。机场也在2013年从曾经的老破小骆岗机场搬迁至了全新的新桥国际机场。总体来说,发展势头还是很迅猛的。
5. 人文教育——南京多点开花,合肥中科大一家独大
南京有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稳居中国第3。其中包括大家最为熟悉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截至2020年,南京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75.71万人,研究生16.10万人;两院院士84人、国家重点学科107个、111计划高校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2所、双一流建设学科38个,均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国第3。
合肥有985高校1所、211高校2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外还包括了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 2018年,合肥市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49.89万人;成人高校4所,在校学生8.98万人。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合肥不像南京那样多点开花,整体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比南京少了近26万人。人才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帮助城市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也是未来全行业中可以去培养和利用的管理人才。因此,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如何利用好本地人才,并留住人才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长久一段时间以来,合肥仅仅依靠中科大的影响力才能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四大科教城市。但是,又有多少中科大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留在合肥工作呢?
综上所述,尽管合肥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在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基础雄厚的南京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也许,在下个10年中,合肥与南京的差距会逐步缩小,但是如果说想要超越,那恐怕没有人会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