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许昌市。
襄城县,隶属于许昌市,位于中原腹地,西倚伏牛山脉之首,东接黄淮平原东缘。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万亩。截至2019年6月,全县辖10镇6乡,448个行政村(社区)。
襄城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被民政部门命名为“千年古县”。
襄城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点100余处;其中襄城文庙、古城墙、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区位优势突出。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扩展资料
襄城历史
襄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襄城春秋时名“氾”,郑地。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居于氾,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楚灵王在氾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迨秦统一,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三国时属魏。西仍置襄城郡。东晋咸康二年(336年)废襄城郡,还并颍川。
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487年),析襄城之首山,高阳山以南至滍水设高阳县,隶属汉广郡。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广州治所迁襄城。北周改襄城郡为汝州。大业三年(607年)废汝州,襄城仍属颍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开元十六年(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属许州。天宝七年(748年)属临汝郡。乾元初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仍隶汝州。五代时,后梁属许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汝州。北宋仍属汝州,隶河南道。
至道三年(997年)属京西路。元丰六年(1083年)属京西北路。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太和七年(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属许州,隶汴梁路。明属许州,隶开封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复许州为直隶州,县均属之。民国3年(1914年),襄城县属河南开封道。
民国14年(1925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治许昌)。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
1949年7月,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1986年2月,划为平顶山市辖县。1997年8月,划归许昌市管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襄城县
参考资料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襄城县基本县情简介
参考资料来源:襄城县人民政府-襄城历史
湖北省。襄阳,原称襄樊,湖北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湖北省新型工业基地和鄂西北中心城市。襄阳共辖3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千米。截止2021年底,襄阳市常住人口527.1万。襄阳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西北部,汉江中游,是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2021年,襄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9.43亿元。
襄阳市辖襄城、樊城、襄州3区,南漳、保康、谷城3县,枣阳、宜城、老河口3市,设有国家级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东津新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全市辖区面积19774.41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45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6千公顷。201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50969人,其中市区人口1364545人(不含襄州区,含东津新区),占全市总人口的22.93%。全市非农业人口3118780人,全市男性3054500人。全市常住人口559.1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82%。人口出生率为11.75‰;死亡率为3.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