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真迹在哪儿?

《兰亭集序》真迹在哪儿?,第1张

真迹埋在乾陵

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被合上的那一天,《兰亭序》就作别人间,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过千年长夜。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这是目前真迹去向最主流的说法。

但历史的一个插曲又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搅局者名叫温韬,是五代时期的一个“盗墓狂人”。

据《旧五代史》卷七三《温韬传》记载,温韬为耀州节度使时,把境内的唐陵盗了个遍,昭陵也不能幸免,几乎被他偷了个干净,“昭陵所出金器,十万人三十日犹运不绝”。

不过在温韬的盗墓品目录里,并没有《兰亭序》的记载。

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真迹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这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极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令人无法不惋惜。

现存的兰亭八柱里,未署名的八柱之三一度被怀疑是王羲之的真迹,但经过大量的考证,此作仍为后代书法大家冯承素双钩填墨而成,并非王羲之真迹。

作品内容: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

《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兰亭序》真迹还存在。

据中国新闻网,近日,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称,经过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检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被发现了。

在一场“古书画量子检测研讨会”上,一幅来自某藏家祖传书法《兰亭序》通过了量子科技的年代检测。众所周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真迹早已流失,目前展示的多是名家临摹本,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

历史传承

《兰亭序》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擅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而萧翼因此有机会得见辩才的《兰亭》,并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952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