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营:相传唐代,七里营因距小冀、八柳渡各七里而得名。五代时期(公元950年)有名为七里店,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3年),辽将肖银宗部曾在此扎营。到南宋时,绍兴十年(1141年)岳飞部渡河后,留王贵守八柳渡(《宋史》),在七里营也扎过营。关于姓氏族谱记载,宋朝有吕姓在此居住,因有两棵大杨树,附近有集市,亦称双杨集,夏、宋、包、董姓于明洪武末永乐初先后奉旨到此屯田,原七里店改名为七里营,沿用至今。
八里营:相传后汉时期,新乡市郊一带(含八里营村)属获嘉县,获嘉县县侯冯石在此设卡,以保护其附近的府邸“冯石城”。因八里营村村址位于“冯石城”北约2里地,故定村名为北固村,也就是八里营村的前身。后来冯石的府邸被官兵所抄,变成了一个大土岭。据村志介绍,自南宋以来,中原地区战事不断,营盘星罗棋布,新乡有“十八营”之说。因八里营村村址处曾扎过营盘,又距新乡县县衙8华里,为此明朝万历年间,村名改为八里营。
据说几百年前的一天,新乡县县令召唤两个衙役,分别去七里营和八里营办差。县令委派一个二十多岁身强力壮的年轻衙役去七里营,委派一个五十多岁老年衙役去八里营。俩人分别接过县令签发的公文,出得县衙,并肩向城西门走去。年轻的衙役心想,我年纪轻轻去七里营,而让老人去八里营,来回多走两里路,这有点不太合情理。不论谁去哪里,只要把公文送到地方就行。于是就向老年衙役建议两人换换送公文的地方。老年衙役一听,觉得年轻衙役说的在理,就答应下来。俩人很快交换过手中的公文。出得西门(当时的县衙在现在新乡市),分别向西南的七里营和向西面的八里营方向走去。对于年轻的衙役来说,八里地只是小菜一碟。很快就到了八里营,办完了公文交接手续。来回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古时计时方法,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到县衙,向县令交差。县令感到很纳闷,就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年轻衙役高傲地说,七八里地算个啥,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县令说,我不是派你去七里营吗?年轻的衙役答道,比七里还多走了一里,我是去八里营送公文回来了。随后就将和老衙役交换公文一事如实的讲了。县令听后,大呼,差也!差也!年老的衙役向七里营方向,走了一个时辰,仍不见七里营的影子。向附近老乡打听,说七里营还在前面。老衙役心里直犯嘀咕,这七里营咋恁远?又走了一个多时辰,才隐约看到七里营村庄的轮廓。赶到七里营村,把公文交给里正,办完交接手续,已到了下午未时时分。只草草吃了点东西,就赶紧往回走。紧走慢走,直到晚上戌时才回到县衙。累得腿疼胳膊酸。县衙早已关门,公干人员都早已下班回家。县令老爷已进入梦乡。第二天上午,老衙役赶忙到县衙向县令交差。县令说,你贪图少走两里路,这下子可好,多走了八九十里。八里营到县城是八里,一点不错。而七里营,是距新乡县南最大集镇小冀七里地。而小冀镇距县城有四五十里。老衙役大呼,上当!上当!年轻衙役也大喊冤枉!真是好心变成驴肝肺。
从此,七里营和八里营,两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在新乡被传得沸沸扬扬,路人皆知。
新乡市八里营有文昌庙。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新乡市,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紧邻省会郑州,新乡是豫北地区首批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京深高铁、京广、新月、新菏等铁路,京港澳、大广、菏宝、原焦等高速和107国道贯穿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