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槎乡的天湖山和西阳山两山相距多远

二氧化氢2023-03-13  23

驾车路线:全程约527.6公里

起点:天湖山

1.江西省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行驶490米,左转

2) 行驶5.7公里,右后方转弯

3) 行驶3.3公里,过左侧的王坑,右前方转弯

4) 行驶2.7公里,左转

5) 行驶14.8公里,稍向左转

6) 行驶11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19

7) 沿G319行驶2.0公里,右转进入X464

8) 沿X464行驶9.8公里,过左侧的阳丘村约190米后,稍向左转进入X746

9) 沿X746行驶2.4公里,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泉南高速公路

3.沿泉南高速公路行驶31.3公里,直行进入石山隧道

4.沿石山隧道行驶240米,直行进入泉南高速公路

5.沿泉南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朝新余/南昌/吉安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泰和枢纽

6.沿泰和枢纽行驶380米,过泰和枢纽约290米后,直行进入大广高速公路

7.沿大广高速公路行驶21.7公里,朝吉安/南昌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樟吉高速公路

8.沿樟吉高速公路行驶750米,直行进入樟吉高速公路

9.沿樟吉高速公路行驶106.5公里,朝南昌/九江/上海/G60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樟树枢纽

10.沿樟树枢纽行驶560米,过樟树枢纽约750米后,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11.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72.5公里,朝南昌/九江/武汉/S59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生厚高速公路

12.沿生厚高速公路行驶740米,过厚田枢纽,直行进入生厚高速公路

13.沿生厚高速公路行驶11.9公里,朝九江/武汉/长沙/奉新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南昌绕城高速公路

14.沿南昌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0.0公里,朝九江/武汉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15.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720米,过南昌北枢纽,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16.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82.6公里,直行进入G70

17.沿G70行驶3.5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18.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5.4公里,朝婺源/景德镇/黄山/G56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9.沿匝道行驶40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0.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17.9公里,过鄱阳湖大桥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雁列山隧道一隧南

21.沿雁列山隧道一隧南行驶80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2.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370米,直行进入雁列山隧道二隧南

23.沿雁列山隧道二隧南行驶89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4.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32.1公里,在都昌/蔡岭出口,稍向右转进入都昌互通

25.沿都昌互通行驶890米,过都昌互通,右前方转弯进入S210

26.沿S210行驶22.0公里,右转进入向阳路

27.九江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向阳路行驶360米,右转

2) 行驶490米,左前方转弯

3) 行驶2.8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西阳山

泰和自古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明礼仪之乡,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绿色”方面,自然景区达2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白鹭湖山青水秀、风光绮丽;万亩高山草甸天湖山形若锦屏,高紫山、紫瑶山是佛教胜地。“古色”方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有古文化遗址10余处、古墓7处。白口城遗址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为庐陵县治;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录入《中国名胜词典》,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杨万里等文人骚客都曾亲临游览题咏;建于后唐的槎滩陂,为当时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红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区之一,革命胜迹遍布全县各地,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让人心驰神往。

快阁:座落在县城东隅泰和中学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历经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阁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约1225平方米(比原扩大2倍),通高约24米(比原加高4米)。为我县西昌八景之一。它为研究古建艺术及泰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又名迎仙桥,座落在县城东门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万安、遂川)的必经桥。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本县萧平野重建,清康熙、乾隆间修。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3米,桥面铺青条石。它的保存有助于古建技艺和桥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山塔:俗名苟子脑塔。座落在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东靠京九铁路,北连丘陵。始建于明代万历25年(公元1597年),明万历45年知县王元瑞修,清同治8年塔顶坠。九级八面,塔基周长24米,高约34.5米,呈锥形,塔中空,墙厚2.87米,内径4.26米。第一层朝南偏东开有券门,二至九层各面开有数量不等的券门、神龛和菱形窗,墙心有夹道,循级盘旋可登塔顶,现楼板已毁。明代列为西昌八景之一,今塔已逾400余年乃耸立山巅。它为研讨古建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无桥:座落在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西南侧。为江畔村公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桥三孔单拱,拱与拱之间建有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面铺石,两边立有青石栏杆,栏杆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长38米,宽3.35米,高3.5米。它的保存有助于考察清代石拱桥的建筑技艺。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931年7月,蒋介石拼凑3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敌蒋鼎文师败退后企图经老营盘逃往吉安。8月26日,当蒋鼎文师进入老营盘附近的王朝山和石灰山时,早已埋伏在山头的红军和游击队立即围歼,40分钟结束战斗,歼敌一个旅,缴枪炮3千余,获全胜。为表彰烈士和纪念此次战斗,1964年泰和县人民政府在老营盘镇敬老院南侧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碑基方形,二层平台,边长23.15米,碑身方塔式,高12.5米,该碑为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建筑。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旧址:座落在我县冠朝镇下坑村委新西坑村。1927年9月底,康纯等赴广州与党中央领导成员张太雷取得联系。10月初回文塘小学(区委机关)后,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晚打了刘训年的土豪,第二天在新西坑(属三十都)“善庆堂”召开了一千多人的暴动动员大会,成立了农民自卫队,掀起了暴动高潮,开展了“三杀”、“五抗”斗争。与万安农民军组成赣西农民军,11月26日至27日攻下泰和县城。旧址为撰写泰和革命斗争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座落在小龙镇白云山村。1931年3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当时我军仅3万人,毛泽东同志力排“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主张“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与朱德、朱云卿、黄公略等领导同志,在白云山下桥头岗布下“口袋”阵,围歼敌军。5月14日,毛泽东同志以白云山顶西崖下的古庙为战斗指挥所。16日拂晓,敌28师师长公秉藩率军进入伯佐坑,钻进“口袋”。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飞将军自重霄入”,五个小时结束战斗,毙敌2千余,伤2千余,俘4千余,缴枪炮3千余,敌全师覆灭,公秉藩被浮后潜逃,首战告捷。毛泽东同志为白云山战斗写下了千秋传颂的壮丽诗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指挥所(古庙)残存,1977年,县人民政府在庙侧建白云山战斗指挥所陈列室。旧址为第二次反“围剿”的重要史迹。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该祠堂座北向南,虽经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对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2000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委县苏旧址:为座落在县城北门的天主堂。1930年7月24日,红军和游击队攻下泰和县城。25日,县委、县苏机关由农村迁入北门天主堂办公。在此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当时,全县除三峰、桥头外,都建立革命政权,有6个区,102个乡。旧址教堂形式,面积约1500平方米。它为考证我县革命斗争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节坊:座落在桥头镇龙洲村。此石牌坊为严略三之妻温氏守节而立。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红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撑而成。全坊四柱三间三檐,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宽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龙凤、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稳重壮观之感。其制作工艺和装璜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筑技艺和雕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洲集中营:因抗日形势所迫,1939年,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南迁泰和,为反共溶共,于1940年6月在马家洲松山村设秘密监狱,叫马家洲集中营,又称江西青年留训所。先后关押我革命党人、群众近500人。南方工委领导人张文彬、廖承志等领导人也被关在内。在狱中,革命先烈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集中营由一栋祠堂和三栋民房组成。祠堂内关一般政治犯,第一栋民房关重要犯,第二栋民房关女犯,第三栋民房为办公室和宿舍。它的保存对研究中共党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岭遗址:座落在螺溪镇黄洲村委槎源村南约200米的丘陵中,南临禾水河。因烧窑取土,地下的古代遗物都暴露在地面上,采集有残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纹、米字纹陶片。经考古鉴定,属战国遗址。它为证史、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调禅师墓塔:座落在水槎乡西阳山黄龙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馒头形堆,封土高约10米,直径20米。在唐后期调公自桐城(安徽)来水槎西阳山,三年后募捐建“宝藏寺”,辖脚庵108座。甲申调公殁,戊子兵乱,寺尽焚,“黄龙坪”调公墓塔仍在,后人为纪念他,山下二村取名为黄龙村和宝藏寺。其墓于1982年被挖开三层,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几层不祥。它为考证我县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证。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锡桥:座落在碧溪镇江边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泰井公路旁。因桥西北建有飞锡阁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江边村李氏建,历代重修。桥跨六七河,三孔单拱,用岩石并列砌置,互相扣锁而成。桥面铺条石,桥拱之间附砌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长28米,宽3.4米,高5米。它的存在有助于古建艺术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尹直墓:座落在沙村镇尹家村北面约200米处,北邻319国道。尹直(1431-1511),字正言,沙村镇尹家人。明景泰五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初,任经筵讲官,升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改礼部左侍郎。弘治间入内阁(副宰相),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尹直殁于正德六年,归葬乡里,谥文和。墓座北朝南,全墓约200平方米。尹直墓的存在为研究我县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座落在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东靠赣江大桥引桥和319国道,北临赣江,城址分内城和外城,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堆积最厚的一座汉~晋时期的城址,说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已成为江南的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槎滩陂:座落在禾市镇桥丰村委张家村西50米。后唐天成二年进士、西台监察御史周矩(螺溪镇爵誉村委周家村人)在南唐时创筑。北宋皇佑四年、元代至正间、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清代乾隆间。民国4年和27年、解放后1952年和1983年,都有较大的整修。宋、明、清修陂的碑铭尚存。今陂坝长407米(含沙洲105米)坝顶宽7米,平均坝高9米。槎滩陂为主体建筑,其附属建筑有碉石减水小陂、南干渠、北干渠和石山干渠及螺溪镇南罔倒虹管,另还有渡槽249座,分水闸17座,隧洞一个,总长约35公里。灌溉范围达二县(泰和、吉安),三镇(禾市、螺溪、永阳),一乡(石山),另还有水电站二座,全年供电量为70多万度。槎滩陂是江西省创筑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水利工程。它为考察历代水陂建筑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矩墓:座落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委周家村北约500米的坡地上,座东北朝西南,高2米,宽8.7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官至金陵监察御史。为避唐末之乱,于天成末年(930)随子婿吉州刺史杨大中徙居螺溪爵誉。约在公元937年经过实地考察,自筹资金创筑我县最早最大也是我省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槎滩陂。该墓于2006年11月与槎滩陂一起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山城遗址:座落在沙村镇学士里山上。东连319国道和丘陵,西、南临云亭河,土城,为南朝(陈)筑,“陈置隋废”(县志载)。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有石铲(残)和回字纹、云雷纹等陶片。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址,其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它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1984年公布为到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座落在澄江镇桔园村委杏岭村北山上。墓座西向东,面积约7亩,省政府先后二次拨专款维修。杨士奇(1365~1444)名寓,号东里,清溪(城东)人,一岁而孤,四岁时随母改嫁东门罗性(字子理),七岁回杨家,“十五岁为童子师”,“贫甚力学,授徒自给”。明建文初修《太祖实录》时,被荐入翰林院任编篡官。永乐四年入内阁。洪熙元年任少保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德间任职如故,并赐“杨贞一银印”,下圣旨褒功,颂其“与国咸休”。正统间,又升为少师。他为官45年来,为四朝元老,明代名臣,廉吏清官,“三杨辅政”之一。他白身拜相,又成为泰和“三奇”之一。享年80,归丧营葬,,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英宗先后七次遣官谕祭。其墓和其生前著作与手迹的存在,为充实明史,考察明朝名人墓都具有较高价值。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彦祥墓:座落在冠朝镇文塘村委耙塘村东300米的山坡上。肖彦祥(1431~1501),名桢,号寅庵,冠朝龙陂村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湖广青史司署员外郎,湖广按察司佥事、副史、按察史,河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陕西巡抚,南京工部右侍郎,刑部和工部尚书。为官40年,以廉干著称。肖彦祥殁于宏治十四年三月十六日,谕祭治葬。墓呈长方形,面积约100平方米,坟高2.5米,龙陂村东立有神道碑。其墓和神道碑铭,为考察其高风亮节及佐证、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钦顺墓:座落在上模乡油居村委桃岗村南150米的山上。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上模乡西岗村人,明宏治六年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哲学之中的气学。著《困知记》四卷和存、续二稿,《中国哲学史》对其唯物思想作了论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钦顺殁于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83岁。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葬桃岗,墓朝东北,面积约3400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乡讴里村委林川村后井坑山上。郭子章(1542~1618)名相奎,号青螺,冠朝镇冠朝村人,明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善理学,尤精易学,同时工文学、史学,足迹所至,必有著述,著书百余种,是闻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今《白下记》、《郭子章遗书》(目录)尚存。郭子章殁于万历四十六年,享年76岁,谕祭,赠太子少保,谥文定。墓朝西南,占地约3400平方米。其墓和其著作的存在,是研究地方史和明人文学的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循墓:位于澄江镇龙门村委康家组陈家??山上。墓高2米,为合葬墓,墓整排一字型,横面11米,坟后立有望碑,墓前有御祭文碑。陈循(1385~1462),字德遵,号芳洲,泰和县城东人,他5岁丧母,10岁丧父,生活艰苦,但少年即以聪慧闻名。永乐甲午年(1414年)乡试第一(解元),乙未(1415)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应第一名,因主考官梁潜是泰和人,同乡避嫌,改以洪英第一),廷试时终以实力获得一甲第一名(状元)。他是我县第一位状元,深受成祖器重,是重要侍臣之一。遗著有《芳洲集》、《东行百咏集句》。官至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他是明代文学家,富有才学的台阁重臣,在朝廷恭事43年,辅弼五代皇帝,后因土木难兴蒙冤受屈,削职为民。成化六年(1470)宪宗赐祭复官。该墓于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彦墓:位于泰和县沙村镇新华村委三山里村山垇里。该墓座北向南,高3米,宽12.3米。曾彦(1425~1501年),名雅彦,字士美,号南洲,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曾彦早年即入县学,亦发奋苦读,才思敏捷,答辨应对,随口而出,然而屡试不第,直到明成化三年(1467)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我县三状元之一,时年五十四岁。初授翰林院修撰,九年任满,本当升迁,被人谮毁,出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弘治初(1488年),修《成化实录》,弘治四年八月,进为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弘治十年(1497年)十月讫归致仕,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十四日殁,享年七十七岁。该墓于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阴山阳山位于凤山县城南部江洲村。阳山在东,阴山在西。水为阴,山为阳;西为阴,东为阳;女为阴,男为阳;茶为阴,酒为阳。世间万事万物,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阴阳山,是永恒的瞬间,是瞬间的永恒。

南宁、河池至凤山公路均可通达。阴阳山景区属岩溶象形山石,亦称鸳鸯山,由阳山和阴洞及其下的东泥大洼地组成。阴阳山位于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城南部江洲村。从物质存在来说,山是大石头,石头是小山。这阴阳山,是物质的意识,是意识的物质。

形成原因

景点发育于石炭系黄龙组与马平组浅灰色中—厚层状含生物碎屑灰岩中,属岩溶象形山石,亦称鸳鸯山,由阳山和阴洞及其下的东泥大洼地组成,海拔约为540米。阳山位于东泥洼地东南角凤山—江洲公路边山坡上,山形棒状,似阳根挺立,基座直径100米×150米,座底海拔625米,往高处直径渐小,相对高度为171.9米。

阴洞位于东泥大洼地西侧高150米的小山峰绝壁上,形似女穴,洞口高度约为山峰高度一半,呈裂隙状,与阳山隔着东泥大洼地相望。是由可溶性岩石—碳酸岩长期受雨水溶浊、侵蚀,加上生物作用形成的象形山石。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0904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