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接连几天,阴雨连绵,
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
即将迎来壬寅虎年春节,
值此之际,
岩前镇带你云上游传统古村落忠山十八寨。
如今前往忠山十八寨的路,是2020年新修的,宽阔平坦。沿途多了不少新建的洋房。
岩前自古“前有十八寨、后有十八坑”,忠山原名十八寨(中心寨),明洪武年间始更名。其开拓者最早为邓、罗、曹三姓人,据今约有一千多年。十八寨 历史 久远,唐朝会昌年间起就已十分繁荣,宋代集资兴建永兴庵,元代筑围墙建城门,明代修桥铺路兴水利,至清代顺治年间已有十姓十三公聚集而居,户列四百余烟。现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二十余座。
到达忠山十八寨的村口,就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大门旁有一块牌子上写着“忠山许氏祖屋”,属于“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点”。房屋为竹木结构,墙体则由竹篾和泥巴混合搭建而成,那种传统古建筑的气息扑面而来,走进大厅,抬头看屋顶,主房梁保存完好的雕花,可以看出祖屋当年的宏伟气派。
走出许氏祖屋左转进入一小巷不远,可见一门楼,门旁有块牌介绍,该处为“忠山红军战地医院旧址。”该建筑为清代民居,通面阔14米,通进深20米,面积近300平方米,由上厅、天井、下厅、院坪组成。
据史料记载:1934年4月,红7军团解放忠山,以忠山一带为红色根据地,攻打永安县城,到星桥消灭大刀会-组织,建立忠山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在此期间,红7军团和红军独立第9团战地医院设在忠山村北52号,收治数十名红军伤员和受伤赤卫队员,忠山村姜顺仪、卓月仔等到红军战地医院参加护理伤员,并在外面井边为伤员清洗绷带等医疗用品用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全国各地,祖祠,祖屋,寺庙等在革命战争年代都为革命队伍医疗,休息,休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 历史 文化建筑对于 历史 和 社会 的发展有见证意义。岩前镇重视 历史 文化建筑的保护,2016年立项,2017年2月起正式启动了对忠山古村落的一期修缮,2020年向上争取忠山三处文保单位专项资金503万元开展二期修缮,至2021年6月,完成修缮。
永兴庵日常大门紧闭,可咨询一下附近的村里人,从右侧一小门进入。庵内干净清幽,不时传来尼姑诵经声。大殿门口桌上有一些免费取阅的书,有《了凡四训精解编》,漫画版《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三世因果经解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常礼举要》等。
永兴庵
始建于宋咸淳年间,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重修,是忠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背倚大山,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二进制,前门楼为重檐悬山顶式。永兴庵由前大坪、门楼、前厅、回廊、天井、正堂几部分组成。
沿着小道一路穿行,街两侧的许多民宅门边院墙之上都砌有一个方型带眼石槽,乍一看很像农村喂养牲畜时的食槽,
大家来猜猜这是什么?
这是送水用的。
这种石槽在当地被称为“送水槽”,是十八寨人遵从儒家礼教风俗的体现。古时,村里男人多有外出,家中只留下女人,村中饮水,汲自于井,妇人多有不便,于是村中会安排男丁,按时为家中无男丁的女人送水,但男女受授不亲,男人更不能随意进出妇人家,聪明的先人便设立这“送水槽”,倒水入槽,流存于槽后缸中,男女隔墙闻其声而不谋面。
随处可见的古门楼
走在蜈蚣街上,接连看到两块石碑,一块上刻“石敢当”,另一块上刻“泰山石敢当”。小时候有看过“泰山石敢当”的有关传说,如今记忆已有些模糊了。问了度娘,才又捡拾回来: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中国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因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此风俗始盛于唐代。
石敢当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保平安,驱妖邪”,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
蜈蚣街
元至正年间,乡宦罗浩然所建,是忠山村的一条官道同时又是繁华的商业街道。蜈蚣街共分三段,全长600余米,后街由元帅亭至来紫阁长260米,中街从巷头至隆武桥桥头约150米,前街从文昌阁下至杨楚三公祠门口长约190米,街面中间用花岗岩条石竖向平铺,再由等长的石板条横向平铺,宽约1.2米—1.5米,中脊凸弧,当地人称之为“蜈蚣街”。由此而界定的忠山古街格局沿袭至今,数百年来没有改变。
沿着蜈蚣街,经过庄氏宗祠,其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庄姓在忠山村是一个大姓。宗祠整体保存良好,门梁雕花繁复,木质结构古朴大气。大门紧闭,两旁有一幅楹联:忠山绵世胄,天水振家风。
右边有一架保存完好的风谷机。
风谷机基本构造是: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大米的,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瘪粒的,尾部是出谷壳的;木制的圆形“大肚子”藏有一叶轮,有摇柄,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是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子实中杂质、瘪粒、秸杆屑等的木制传统农具。
一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制器具,石臼、石椅、石槽、石建筑,无一不展现着忠山这个传统古村落的 历史 感, 砖雕石刻、牌匾楹联,老态斑驳,却依然精美,每一块砖瓦,每一件雕刻都坚守着古村独有的记忆。
2014年蜈蚣街上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一片古屋,留下了这片废墟,每次经过,都不禁唏嘘。
被烧毁的废墟旁,一座大宅第很是醒目。特别是那仿古大门,很有特色。院内种有花花草草,还放有一些石刻制品,大厅门前上方有一牌匾,上书“耕读第”。仔细一看, 此匾落款为清顺治十二年,顾炎武。
大门两边有一楹联:人民康健,富贵由天。
大厅上方又有一匾,上书“清白堂”。整栋建筑延续了忠山传统建筑风格,非常值得参观。
据当地村民说,2014年的大火蔓延至这里,房屋有一定程度受损,近几年屋主着手修缮,如今我们看见的大屋,古色古香,是屋主斥巨资修缮的成果,建议到忠山去参观时,可提前约定前往一观。
路过忠山村党群服务中心,能听见喇叭里重复播放的防范新冠疫情的宣传。
楚三公祠
位于忠山村西南部,楚三公祠是忠山杨氏第十三世杨楚三所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两进制穿斗式硬山顶木构建筑。
许瑞芳旧居大厅里的两幅楹联:报国诗书礼,传家孝第慈。
沿街入目的石木结构场景,村民们闲坐休憩,好一副古村落生活图景。
走过了贯通老民居的石板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元代船型石桥,它建于村西的仁溪之上,桥长37米(其中桥梁24米、东端引桥7米、西端引桥6米),两墩三孔,船形桥墩,上游方向高高翘起的船头用整块巨石打造而成,桥墩、梁、桥面、栏杆等均用花岗岩条石或方形石筑成。
村外桥头边是新修缮的“无碍斋”。无碍斋门头斗拱高耸、飞檐展翅,是忠山村老木匠庄盛福的手笔。
“无碍斋”作为忠山村当地宗教信仰活动场所。
站在无碍斋前眺望,
历史 留下的脚印清晰可见,
科技 进步带来的改变,
与这里民俗民风融合出不一样的色彩,
忠山十八寨这个传统古村落,
正在不断的焕发出新的光芒,
无论您在哪里,
十八寨在这里,
期待与您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