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这座古镇因为一首诗出名,咋回事?

江苏的这座古镇因为一首诗出名,咋回事?,第1张

江苏有一座古镇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出名,这个古镇的名字叫做枫桥古镇,而让这个古镇闻名中外的诗篇便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我想上过学的我们对于这首诗应该不陌生吧!那时候可是必考古诗词之一。枫桥古镇之所以会因为这首诗而出名,主要是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非常美好,而且诗也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枫桥古镇出名的地方都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除了有一座古老的枫桥以外,还有一个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张继的笔下只通过寥寥数语,便将枫桥古镇的情形刻画的入木三分。要知道在明清时候枫桥镇可是非常的繁华,可能今天的我们来到这里并不能够看到它昔日的盛况,但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来体会当年这里的热闹场景。正是张继的这首诗让世人了解了这里,并对这里产生了向往之情,我想很多人都是因为这首诗知道的这里,也是因为他在是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让人们对这里的枫桥和寒山寺产生了好奇的心理。

枫桥古镇隶属于苏州虎丘区管辖,位于京杭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三者交汇的地方。先不说枫桥自身的重要地理位置,就凭借它位于苏州这一点,便可以想象这里必然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古便有人传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到枫桥我们首先便是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其次枫桥位于三条河流交汇的地方,必然是物阜民丰,这里也一定会成为一个繁华的城市。

如果单单有这首诗,我想还不至于让枫桥古镇的名气有这么大。还因为这里的枫桥和寒山寺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破坏掉,因此很多喜欢这首诗的人,都想到这里来看看,体会下张继当时的所见所闻。

人们常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而我想说,因为一首诗,带火了一座城。

这首诗,它让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了中外游人的向往的胜地。

这座城市,名叫苏州。一座让人念念不忘、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座能让人一下子就爱上的城市。

在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叫枫桥,在离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就叫寒山寺。

枫桥,苏州城外大运河上的一座石桥,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

因漕运夜间封闭此桥,禁止船只通行,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枫桥古镇位于大运河、古驿道和枫江的交汇处,沿河形成两条市街——枫桥大街和寒山寺弄,随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独特的水乡风韵。

枫桥古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舟楫往来,商旅云集。

宋元之际,枫桥市肆已闻名遐迩,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唐伯虎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灯火迷烟雾。”

清代,枫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集散地,有“枫桥塘上听米价”之说。

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进军苏州城,清军放火烧城,只可惜十里枫桥塘化为废墟。

千百年来,凡是来苏州的游客,都要来枫桥领略一下枫桥的诗情画意。看一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

这是为何呢?只因一位叫张继的唐朝诗人写了一首《枫桥夜泊》。

这首诗,也成为流传千年的著名诗篇, 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传诵。而诗中所写的枫桥也成为了苏州著名的旅游景区,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因为一首诗,让张继火了几千年,也让我们认识了这位大唐诗人。

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盛极一时的大唐江山风雨飘摇。

在此期间,江南政局相对比较稳定,许多文人士子纷纷逃往江苏、浙江一带避乱。

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

要说张继也是比较倒霉,753年他中进士,还没来得及获封,大唐的天下就乱了套。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才济济的盛唐,张继算不得一个大家,流传下来的诗不到50首。最著名的就属《枫桥夜泊》了。

而《唐诗三百首》中,也仅仅收录了他这一首诗。

但是,张继有这一首诗就足够了。苏州城有这一首诗,也足够了。

提起苏州,提起寒山寺,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这首《枫桥夜泊》。

这首诗流传千年,历史上众多的文人墨客及社会名流,不但因诗到此一游,还留下了众多的墨宝,岳飞 、唐伯虎 、董其昌等人的《枫桥夜泊》诗石刻碑完好留存于寒山寺内。

其中最被人推崇的要数清代书法家俞樾所写的诗碑,所以在枫桥景区内你能看到一块巨大的石碑,已成为景区内的一绝,与现代高楼相得益彰。

赏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开头两句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后两句意思是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

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

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

外出旅游者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

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听到乌鸦啼叫,人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

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

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

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

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

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

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

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861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 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