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在一个有限的地域内保存着数量如此之多的客家围屋,在我国是绝无仅有的。2007年10月,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龙南“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称号。
龙南县保存着年代最早, 历史 最悠久的客家围屋,始建于明代中后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 历史 ,龙南县杨村镇乌石围、武当镇田心围、关西镇西昌围都是围屋发展初期的典型代表。
关西围景区位于龙南县关西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景区包含关西新围、西昌围、鹏皋围、田心围、圳下围、大书房等围屋。
景区的核心景点——关西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 历史 。该围屋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围屋。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 历史 文化名村,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AAAA 旅游 景区。
关西新围,是龙南县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426平方米,呈正方形,四角建有炮楼。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是祠堂,围内建筑对称布局,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围内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其采光、通风、排污考虑周到。关西围绘画、装饰之美也令人赞叹,正厅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厅堂厢房都镶嵌有龙、虎、麒麟等。
南客家围屋
龙南客家围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特点
龙南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 历史 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砌成,易守难攻,非常坚固。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一般有三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目前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 历史 ,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该县目前 历史 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围主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寄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愿望。燕翼围高大坚固、形式优美,共四层14.3 米,高度为赣南围屋之冠,出众的防御功能也是燕翼围的最鲜明特点。燕翼围坐西南朝东北,面阔41.5 米,进深31.8 米,占地面积1367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屋。燕翼围可谓杨村的“村堡”。它立于杨村西北方向的高岗之上,俯瞰全村,监视桥头,尽得当地险要。燕翼围三面环河,大门正对案山,左右砂山屏立,东南方还有一口15 亩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举行的划龙舟活动远近闻名。 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 历史 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 历史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 历史 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村乌石围 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客家人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 历史 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 历史 ,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 历史 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 旅游 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 旅游 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 旅游 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是龙南县里仁镇境内的一座小围屋,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由于围屋四周无村舍屋场,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今,已有14代。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此围正方形建筑结构。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沙坝围的老人、小孩、妇女,可在围屋大门前的坪子里坐着聊天看大水。而男人们守在河岸看濂江河里是否有柴、竹、木淌下来。据老人介绍:先前,他们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捡大水柴就足够烧一年。同时,还可以捡到许多的木材,从中增添经济收入。围大门的左侧地势低洼,建围时因地制宜将左侧一栋一层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侧的地下室和防御地道高约一层楼,正好与围屋内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墙上,布满枪眼,既做防卫用,又可做通风口,地下室也作为围屋人的猪、牛栏,有利于围屋的环境卫生。 建于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称这座围屋为石围。其实,早在建造围屋时,先祖已在大门的门楣上镶嵌了一块“龙光围”正楷的围名石牌。龙光围全围均为谭姓,由本地老屋子迁此,曾居19户,124人,历经9代。古时建造围屋,一般采用青砖或卵石,或泥砖或用“三合土”夯墙。采用条石建造围屋的,在赣南也属为数不多的一座。此围位于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境内的下左坑口,距县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岭的小路(现在县城至清源均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围采用青砖,靠人挑,投资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质优等的石山。谭德兴就地取材,围屋坚固而又投资较少,一举两得。这一举措,也是围屋始祖高明的一着。龙光围坐西朝东,宽52.6米,深47.7米,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楼高的炮楼,显得特别的雄伟。四周外墙,也即围墙高10米,均用长1.6米,宽和高0.3米的长方形麻条石筑成。靠外墙房屋为三层,围屋内,走马廊与炮楼层层通。房屋倚外墙而建,共64间。围屋开有一大门、一小门。大门直对厅厦的中央。大门宽2米,高3米,门顶为半月形。大门为三重门。外层门页厚10公分并钉铁皮。内两层为木门页,还加有横木杠,有扣环、杠槽,层层把关、极为牢靠。门楣上设有注水孔。围屋右侧,有一小门,门宽1.2米,门高2.5米,门页外包铁皮。围内建有一门二进大厅厦一幢,分上厅和下厅,雕梁画栋,建造工艺精湛。围屋旁,有两条宽8米的碧溪,溪水从左坑分支流出,环绕围屋左侧的围墙脚下和围屋的正门前。像是护围河。围背是层叠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脚。青山层叠、碧水多姿、梯田层层,龙光围如若“世外桃源”。 位于杨村乌石村,又称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390多年 历史 。围屋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分2—3层楼。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围屋共有3道门。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这是围内客家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厅两侧是由6间两层房屋组成的6个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间偏房和3个宽敞的大厅组成的蔚为壮观的方形建筑体,这是乌石围的核心建筑。环抱着方形大厅群体建筑的是62间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围屋,朝大厅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应,而朝外的墙上则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两边的炮楼一起,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在乌石围后半圆左侧设置有一口水井,供围内生活之用。三百多年来,清澈凉爽的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围屋里的客家子孙,人们至今仍然是饮用这口古井里的水。乌石围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
关西新围,是赣南目前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
栗园围,曾经的老大,占地68亩,因外围已不清晰,现难称第一。
乌石围,具有典型“三进三开”的民居特征。
渔子潭围,因主人从事客家酿酒,故又称为客家酒堡。据说此处风水甚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一探究竟。
燕翼围,高大坚固,当年日军飞机轰炸亦未能摧毁。
龙光围
展开全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目前正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 历史 ,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该县目前 历史 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围主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寄深谋远虑、荣昌子孙的愿望。燕翼围高大坚固、形式优美,共四层14.3 米,高度为赣南围屋之冠,出众的防御功能也是燕翼围的最鲜明特点。燕翼围坐西南朝东北,面阔41.5 米,进深31.8 米,1367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方形围屋。
燕翼围可谓杨村的“村堡”。它立于杨村西北方向的高岗之上,俯瞰全村,监视桥头,尽得当地险要。燕翼围三面环河,大门正对案山,左右砂山屏立,东南方还有一口15 亩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举行的划龙舟活动远近闻名。 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 历史 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 历史 。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 历史 使其成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杨村乌石围 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 历史 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 历史 ,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 历史 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 旅游 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 旅游 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 旅游 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沙坝围坐落在龙关公路旁,距龙南县城12.5公里。是龙南县里仁镇境内的一座小围屋,结构严谨,造型美观。由于围屋四周无村舍屋场,更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此围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均为李姓,围屋始祖从里仁粟园迁入。至今,已有14代。围屋的规模较小,只能住十几户,100多人。
此围正方形。围屋四角有4座三层炮楼,居屋均为二层。纵横约30米。大门左侧,用一间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楼。右侧居屋3间,炮楼1间。左栋、右栋6间居屋,后栋5间。屋中心,只有一间小厅厦。其余皆为院落。
围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门前濂江河。正是这样,每年春水、洪水猛涨时,沙坝围的老人、小孩、妇女,可在围屋大门前的坪子里坐着聊天看大水。而男人们守在河岸看濂江河里是否有柴、竹、木淌下来。据老人介绍:先前,他们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捡大水柴就足够烧一年。同时,还可以捡到许多的木材,从中增添经济收入。
围大门的左侧地势低洼,建围时因地制宜将左侧一栋一层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侧的地下室和防御地道高约一层楼,正好与围屋内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墙上,布满枪眼,既做防卫用,又可做通风口,地下室也作为围屋人的猪、牛栏,有利于围屋的环境卫生。 建于清道光年间,当地百姓称这座围屋为石围。其实,早在建造围屋时,先祖已在大门的门楣上镶嵌了一块“龙光围”正楷的围名石牌。龙光围全围均为谭姓,由本地老屋子迁此,曾居19户,124人,历经9代。
古时建造围屋,一般采用青砖或卵石,或泥砖或用“三合土”夯墙。采用条石建造围屋的,在赣南也属为数不多的一座。此围位于龙南县桃江乡清源村境内的下左坑口,距县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岭的小路(现在县城至清源均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围采用青砖,靠人挑,投资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质优等的石山。谭德兴就地取材,围屋坚固而又投资较少,一举两得。这一举措,也是围屋始祖高明的一着。
龙光围坐西朝东,宽52.6米,深47.7米,围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层楼高的炮楼,显得特别的雄伟。
四周外墙,也即围墙高10米,均用长1.6米,宽和高0.3米的长方形麻条石筑成。靠外墙房屋为三层,围屋内,走马廊与炮楼层层通。房屋倚外墙而建,共64间。围屋开有一大门、一小门。大门直对厅厦的中央。大门宽2米,高3米,门顶为半月形。大门为三重门。外层门页厚10公分并钉铁皮。内两层为木门页,还加有横木杠,有扣环、杠槽,层层把关、极为牢靠。门楣上设有注水孔。围屋右侧,有一小门,门宽1.2米,门高2.5米,门页外包铁皮。
围内建有一门二进大厅厦一幢,分上厅和下厅,雕梁画栋,建造工艺精湛。
围屋旁,有两条宽8米的碧溪,溪水从左坑分支流出,环绕围屋左侧的围墙脚下和围屋的正门前。像是护围河。围背是层叠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脚。青山层叠、碧水多姿、梯田层层,龙光围如若“世外桃源”。 位于杨村乌石村,又称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390多年 历史 。围屋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长约60米,至后围圆形底部约70米,围墙高约8米,分2—3层楼。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围屋共有3道门。大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大门两边分别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边各刻有一只石狮,表示围屋内曾是官宦之家。走进大门是三进三厅的大厅堂,这是围内客家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大厅两侧是由6间两层房屋组成的6个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间偏房和3个宽敞的大厅组成的蔚为壮观的方形建筑体,这是乌石围的核心建筑。环抱着方形大厅群体建筑的是62间房屋构成的半圆形外围屋,朝大厅内的二楼用木板做成走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应,而朝外的墙上则从上至下分布着许多深邃幽暗的枪眼和炮洞,与围屋前面两边的炮楼一起,形成抵御外敌入侵的火力网。
在乌石围后半圆左侧设置有一口水井,供围内生活之用。三百多年来,清澈凉爽的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围屋里的客家子孙,人们至今仍然是饮用这口古井里的水。
乌石围建筑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
龙南是赣州下的一个小县城, 旅游 业似乎还处于温火的开发阶段,网上基本搜不到攻略。没有前人的指点,只能靠自己去摸索路线。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著名之一:乌石围
乌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390多年,前方后半圆形,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2001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 中国 现场直播了乌石围全貌和详细情况。
著名之二:燕翼围
著名之三:关西新围
龙南客家围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 历史 。新围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龙全是客家聚地,处处可见客各围。
围屋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赣南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特别是赣南的龙南县,因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为赣南“围都”。赣南客家围屋大至上万平方米,内可居数百人,如龙南武当镇的田心围,最多时曾住过900多人,然而小的围屋如龙南县里仁乡的猫柜围,围内仅住一户人家。
乌石村盘石围:
赣南客家围屋主要建于明清时期,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乌石村的盘石围(约建于明万历年间)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主任、著名学者片山和俊教授考察赣南客家围屋后说:“赣南客家围屋的构造并不复杂,但它的大尺度、大空间、大容量,将居住、城堡、宗教信仰、议事厅和中心广场功能集于一体,如此宏伟多功能的民居为世之罕见,令人震撼!”是的,看了围屋就像读了一本建筑教科书,人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得到许多启发,这种感觉犹如日本人初看古罗马建筑一样,许多日本学者认为“赣南客家围屋是东方的罗马”。
关西新围:
龙南境内最富传奇色彩的围屋,是关西镇新围村的关西新围。在这座硕大的围屋里,大院风水壁照上花团锦簇的画已经剥落殆尽,但大院前的两对石狮,气势十分了得:那雄狮英姿勃发,一副气吞河山的气势雌狮则闭合着嘴,一派温柔祥和神态,特别是雌狮身上附着的两只小狮子,更是寄寓意着主人敬重的两位小夫人的一片情意。关西新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个建筑五组并列,前后三进,十四个天井,正中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在这里生动地得到了验证。
杨村镇燕翼围:
杨村镇的燕翼围,也是座不同凡响的围屋。燕翼围自公元1650年始建以来,以其高大、坚固、防御功能强之特点名闻天下,如今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和专家学者必到之地。燕翼围呈方形,高15米,长12米,宽32米,面积1368米,房间136间,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处,四层为战楼,有58个射击口。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二口暗井,一为水井,一为粮库井,平时以土埋之。此围屋因高大易守,因而有“高守围”别称。上世纪40年代,时任江西第四行政公署专员的蒋经国曾在此围住过三日。
赣州客家围屋在龙南,赣州火车站坐公交到汽车站,从火车站出发的车基本都经过汽车站的,坐汽车其龙南了:或者就在火车站坐火车到龙南。另外赣县有个赣县客家文化城,那里也有围屋看。火车站坐129路就可以到赣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