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有哪些特色老街

澳门有哪些特色老街,第1张

澳门特色老街有:辨街牌、板樟堂街、天神巷、水坑尾街、新马路等。

1、辨街牌

早年在葡萄牙管治时期,街道名牌的葡文名称一般占据名牌四分之三的面积,中文只占四分之一,左为葡文,右为中文,且中文为直书。典型的如:议事亭前地。但澳门特区成立后,中葡文街名各占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街道的中文名称也由原来的直书改为横书。

2、板樟堂街

所谓路由其名,在蜿蜒的石子路背后,蕴藏这一段段曲折的历史心酸故事。与议事亭前地相连接的板樟堂街是澳门中部的一条大动脉。其得名于该地的一间名为圣道名圣母玫瑰堂(又名板樟堂或多明我会教堂)的天主教堂。

四百多年前,修建这座教堂时,由于经费不足,多明我会的教士只能简单的用木架起板樟作为教堂,这也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教堂有着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板樟堂街一直以来也是澳门重要的葡人社区之一,又与华人社区相连,可以说是中西融合的一个典范。“无多莲花地,错杂汉蛮居”形容的恰恰是板樟堂的这种历史背景。在五六十年代,新马路与内港的经济发展,板樟街兴旺一时,可谓是黄金地段。

3、天神巷

连接白马行与水坑尾的天神巷,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店铺林立,成为今天澳门年轻人通常聚集的地方,小巷中在嘻哈朋克风格的涂鸦面前,留下那两层楼高的青转旧屋也难掩其昔日的风光岁月。

百年前,外国人与本澳华人分区而住,洋行和洋宅多位于水坑尾、嘉思栏、南湾一带;而市集、商铺多集中在营地街、关前街、白马行、下环街、北湾一带。因此,每当外国人要去市集、商铺等商业区购物的时候,都必须经过天神巷(新马路等重要街道在那时尚未开辟)。

天神巷便成为了贯穿洋人与华人生活去的街道,摩肩接踵,极为热闹。大宅林立的天神巷,更是聚集了澳门多家的殷商巨贾、名门望族聚居于此,不少中式与西式大宅,其中以曹家、宋家、王家大屋等最具有规模。

如清平直街上的清平戏院创办东家,富绅王禄;曹有、宋绅等都在此安居,名人汇聚,一派高第繁盛之景象。每当有巡游出会、军队操演、婚丧仪仗、重大庆典等都必经于此,更有天主教的主教座驾,停驻在此,热闹非凡。

4、水坑尾街

南起南湾大马路,北至东望洋街与荷兰园大马路的交界处,位于澳门半岛中部的水坑尾街,全长380米。

由于昔日该处位于柿山(炮台山)与松山(东望洋山)之间的谷地,每逢雨水季节,雨水聚积在谷地,成为一道坑水,坑水经今天的水坑尾流出南湾,正因为在坑水的尽头,所以被成为水坑尾街。每一条繁华的街道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水坑尾街也不例外。

5、新马路

东起南湾大马路与殷皇子大马路之间,西于火船头街与巴素打尔古街之间,全长620米,贯穿澳门半岛东西两岸,也是作为今天本澳最重要的东西要道之一。开辟于1918年的新马路,在开辟之初,尚未取名时,人们就称其为“新马路”。

最具有特色的当属保存较好的二三十年代时期的“骑楼”式建筑。所谓的“骑楼”,最大的特点便是商住两用,上层作为住房、仓库和写字楼等,下层则可以做铺面生意。在此最著名的当铺要属高可宁绅士的物业,今天的文化会馆德成按。

澳门地方不大,吃饭的地方比较集中,能成为澳门小吃一条街的,只有清平直街及福隆新街、大三巴街、氹仔官也街。

澳门福隆新街与清平直街,距离澳门主要干道新马路约7分钟路程,清平直街及福隆新街这两条垂直交叉的街道,是澳门昔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自1980年代起多为饮食、饼店、手信等店铺,是澳门半岛最有名的美食手信街之一。

官也街(RuadaCunha)在氹仔南部市区中心,由施督宪正街与告利雅施利华街之间起,至消防局前地。其实官也街只有约115米长,5米来宽,却汇聚了全澳门美食的精华,尤其是各种小吃和糕点,在这里你无需考虑自己的良好形象,吃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一边逛清静的小街小巷,饿了就找间喜欢的小店铺坐下休息,实在是最惬意的享受。

到澳门,有个不可不去的地方——大三巴牌坊,那可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而对着大三巴牌坊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大三巴街,如果不去一饱口福,那是非常遗憾的!在大三巴街上,密密麻麻地开着数十家“手信”商店,澳门人将这些既是零食也是礼物的东西,统称为“手信”。或大或小的铺面上,摆满了特色食品,花生饼、杏仁饼、牛肉干、猪肉干、话梅等应有尽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797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