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未来10的发展方向

南充未来10的发展方向,第1张

一、大势南充:南充有责任,有能力成为整合川东北、服务成渝、提升巴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枢纽城市,也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第三城。

纵观全国三大经济区,京津之间有廊坊作为中心节点城市,沪宁之间有苏锡常作为中心节点城市,广深之间有东莞作为中心节点城市。

西部大开发催生了成渝经济区的崛起。

目前的现状是,除了成都、重庆两个超大城市外,其余城市发展缓慢,呈典型的断层特征。

由两个增长极向经济增长轴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两大都市之间呼唤一个节点城市——“第三城”。

成渝北线城市群、川东北区域内的南充、遂宁、达州、广安等均虎视眈眈,当仁不让。

国家发改委对成渝经济区主要经济中心城市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南充定位为“特大城市。

经济区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节点,川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川东北城市核心内容是:以南充为核心城市,以达成、兰渝高速铁路为主轴线,依托南充至遂宁、达州、广元、广安、巴中的多条交通轴线,形成“一主两副两轴三通道”的单中心放射型城市群空间形态。

其中,“一主”是以南充中心城为核心,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城镇和潜在城镇发展地区。

“总规”专家组在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圈层内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区位、交通、产业后认为,南充处于北线城市群的几何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明显;城市竞争力排位处于第一位,在商贸文化、科技文卫、城市环境、休闲旅游等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南充“有责任,有能力成为整合川东北、服务成渝、提升巴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枢纽城市,也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成渝经济区的第三城”。

二、定位南充:南充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城市性质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中国西部新兴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山水、人文、生态并蓄的和谐宜居城市”。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专家组认为,把未来南充放在成渝经济圈或更大的范围重新考量,它的城市长远发展定位应该是打造成渝北部中心城市,应该在实现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既定目标之后,再跨越一步。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我市中心城区城市人口86万多,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

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充中心城区人口将增加到11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约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115平方公里。

到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150万,城市用地规模约150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充分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吸附力。

这种超强的吸附力,需要城市空间、交通、产业等来填补和支撑,并不断成长。

总规大纲提出建设“四中心两枢纽”: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等。

在新的历史时期,南充的城市性质为“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中国西部新兴能源、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山水、人文、生态并蓄的和谐宜居城市”。

三、战略南充:南充应做大中心城市,实施“强心战略”。

通过“南充之心”的聚焦、极化和扩散作用,整合各类要素,以一个强大的整体化优势,提升经济发展,增强南充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就目前来看,南充市中心城区的中心性不强,市域范围内的“诸侯经济”特征明显,经济发展自成体系,加之中心城区偏隅市域南部,对区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指出,南充应做大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并提出 “大南充”的发展战略。

“大南充”不是指单一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城市的兼并或融合。

专家认为,需要实施“强心战略”,通过“南充之心”的聚焦、极化和扩散作用,整合各类要素,市域统筹发展,形成城城、城乡统筹,以一个强大的整体化优势,提升经济发展,增强南充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使之成为拉动“大南充”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成为整合成渝经济区北部资源,创新经济区发展的成渝经济区第三城。

总纲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是:2020年前,深化“以江为轴、跨江东进、拥江发展”的战略思想,由顺庆主城区、高坪主城区、嘉陵主城区共同构建城市核心区——拥江主城区;2030年前南北拓展,构建产业新城和北部新城,与拥江主城共同形成“三城同构”的紧凑城市。

南充化学工业园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境内、南充城区下风下水,是南充市依托丰富的石化资源、天然气资源和盐卤资源开发建设的专业化产业园区,是南充市加快资源性产业开发的重要载体。园区规划建设面积40余平方公里,分为四个片区,其中沿嘉陵江由北向南依次为文峰片区(科研后勤基地)、曲水片区(拆迁安置区)、河西片区(化工项目区)、李渡片区(预留发展区)。

详见:http://www.nccip.com/ArticleView-d33d6b9fc796493e813a847969d68b54-6fc15f9aeb2f46c2a32c48e661775760.aspx

嘉陵是农业大区,农业以种养业为主,主产大米,小麦,玉米,红苕,花生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点柑橘生态基地和全国商品粮蚕商品基地之一。嘉陵区畜牧也较为发达,主产生猪,山羊,肉牛,鸡,鸭,兔,等,是国家肉型生猪基地,主要农副产品有蚕茧,冬菜,柑桔等。“三高”农业开发迅速,蚕丝、水果、草食牲畜、瘦肉型生猪和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等基地建设起步良好。

2008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6.35亿元、粮食总产量33.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53元,同比分别增长3.8%、1.4%、17.8%。 嘉陵区形成机械、化工、纺织、建筑建材、食品、轻工、丝绸等七大工业门类,大批部优、省优等名牌产品享誉中外。 建区以来,全区已发展民营企业160多户,个体工商户100000多户。

2008年,嘉陵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54户,实现销售收入123.86亿元、增加值35.01亿元、入库税金905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7%、42.3%、26.0%。全年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亿元,实施“三路、三桥、三化、三配套”等基础工程,新增工业用地2500亩。全年园区新入驻企业23户,其中建成投产7户,在建16户。全年投入技改资金5.1亿元,完成省重点技改项目6个,东风南充二期总装生产线、依格尔高端丝绸生产线建成投产;四川燕京啤酒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汽车汽配、丝纺服装、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嘉陵区积极培育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了以光彩大市场为核心的建材市场;以西部汽车城为龙头的汽车汽配交易市场;以科伦药业和烟草物流为带动的新兴物流配送业。

2008年,嘉陵区全年实现三产增加值13.16亿元、创税2亿元,同比增长12.3%、47.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753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