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个特别的地方内有陕南陕北那么陕东在哪里呢?

陕西是个特别的地方内有陕南陕北那么陕东在哪里呢?,第1张

“陕”因周人而得名,本意应是黄土塬“陜”,而并非陕县。“陕县”为秦人所置,是秦人东出荣光的历史见证。

陕在哪里?这还用问嘛,其中心是关中,陕北、陕南都称陕嘛。历史地理中并无陕东之称,应相当于“山东”、“关东”,是崤山、函谷关外六国的统称。

“陕”是周人的地名移植,本义就是黄土塬“陜”,也可以说是“陕”在今河南黄土塬的特指。今此二字都作“陕”

“陕”名最早见诸先秦文献,当推《春秋公羊传》:“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记•燕世家》也有此言。今好事者多夸大周、召二公分工为分治诸侯之界,实则大谬不然。界在哪里呢?文献无任何记载。更有好事者,伪造出分界碑,或以陕县西南之张沫塬为陕,纯属轰动全国的把戏河南地方造,与“夏都博物馆”仅有巫大、巫小之别。

个人认为,崤函间有黄土塬地貌,异于周边而同于黄土高原,故周王室视其为几内而已。东汉许慎的《说文》,陕(shan)训“弘农陕也,古虢国”,声部训为“盗窃裹物也”;“陜”(xia)训隘也,声部训为“持也”,字极近且意同,亦可见陕本就是对地貌的描述。的确如此,见如下陕县地坑院图,真以为是陕北:

西周初年,虢国并未东迁,陕县并未筑城,正如唐《括地志》所言:“陕原在陕州陕县西南二十二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此原即今“塬”字。《后汉书•郡国志》谓之“陕陌”:“博物记二伯所分。”

“陕”因秦人东出华阴,逾桃林险道夺取崤函地利而兴。秦惠公“县陕”实则是筑函谷关,陕县的设立则是秦惠文王在位之事

《左传》文公三年(前624年):“(秦穆公)遂自茅津济,封郩尸而还。”杜注“茅津在河东大阳县西”,即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太阳渡村附近。此津渡河三里即焦,西南行至今陕州甘山与灵宝寺河乡交界之处,即郩之战故战场,秦师埋骨处。郩之战,使秦人东进梦碎,称霸西戎实无奈之举。

此后二百余年,晋楚争霸,秦外合于楚而战晋于河西,势若拉锯;进入战国,魏国先强,秦自“郑、洛以北”尽为魏有。当然,秦国也有不多的几次亮点:秦景公十五年(前562)“我使庶长鲍伐晋救郑,败之栎”(见《十二诸侯年表》,栎邑依《括地志》为阳翟);秦惠公九年(前391)“伐韩宜阳,取六邑”(见《六国表》)。都是破晋困阻,东出桃林险道和崤山,取得的重大军事胜利。尤其秦惠公十年(前390)“与晋战武城,县陕”。

秦孝公即位,以献公“欲复穆公之故地”为既定国策,元年(前361)即“出兵东围陕城”(见《秦本纪》);十九年(前343)“城武城”(见《六国表》),强化与魏对华阴的争夺;且于二十三年“与晋战岸门,虏其将魏错”(见纪、表,《括地志》云“许州长社西北”,如《志疑》所考,纪作“鴈门”显误,“二十三”也误作“二十四”)。

至秦惠文君立,终将秦境东扩至“陕”:三年(前335)“拔韩宜阳”(见秦、韩表);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见纪、表);八年围魏焦、曲沃(见魏世家及其表),九年“围焦,降之”(见纪、表及魏世家);十一年“归魏焦、曲沃”(见纪、表及魏世家);十四年(后元元年,前324)“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纪与表、张仪传不位,误入十三年,《志疑》已辩之)。但此时之“陕”,只能是函谷关,疑秦惠公十年“县陕”即城函谷关。

至于何时设置陕县,史籍缺载,至少应是秦惠文后元十一年(前314)拔取曲沃、焦之后,不迟于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纪》云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东至大梁,初置三川郡(《集解》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骃案:地理志汉高祖更名河南郡)”。函谷关以西属内史桃林县,以东属三川郡陕县。

《汉书•地理志》云,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因杨仆移关,以故秦函谷关为弘农县,置弘农郡,属司隶部,辖弘农、陕、新安等十一县。

函谷关和崤塞为秦所踞,秦国已深入韩魏腹地,自是函谷关与关东、山东屡见文献,其知名度远高于刚由笼统地名过渡到县区划的“陕”。东汉末年,黄河北去,河岸可通,曹操另置潼关屏蔽关中,其东故函谷关与洛阳诸关此后皆废,陕县至此鲜闻于史

题主问了三个问题。我对陕西比较了解,来回答一下。

“陕”字有多个含义,陕县不在陕西省而属于河南省管辖。

其实,这种地名“错位”的现象在我国不少见。例如贵县不在贵州而在广西,晋州(之前叫晋县)不在山西省而在河北省,徽县不在安徽省而在相距遥远的甘肃省。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平时对“陕”字用得少。现在一说“陕”字,很多人会想到陕西省。确实,这是陕西省的简称。

其实它还有另外几个含义。

其一,“狭窄”的意思

在古代,“陕”字曾经与“陿”、“狭”、“峡”字通用,是“狭窄”的意思。

例如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墨子》中,有“ 是故溪陕者速涸”一句,意思是说“因而狭窄的溪流容易很快干涸”。

其二,指险要之处

“陕”字有“狭窄”的意思,进而引申为险要之处,类似于关隘。

例如东汉时期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中,对“陕”字的解释为“隘也”。

其三,地名

周朝时,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张汴塬一带称为“陕塬”。

北魏孝文帝时设置陕州。之后历代一直称为陕州。

其四,姓氏

关于“陕”姓的来源,有几个说法。

西周初期,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姬旦)和上卿召公奭(姬奭)辅政。

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于是周公旦和召公奭为免精力过于分散,就“分陕而治”。

于是,以“陕塬”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两人分别治理。

他们的后裔子孙就以封邑名称“陕”为姓氏,称陕氏,世代相传。

还有一说,“陕”姓出自阿拉伯人苫思丁之后裔,取先祖名字“Shams al-Din”(阿拉伯语)首音的谐音,以汉字为姓氏,称为陕氏、闪氏、詹氏、鄯氏。这是回族中的一支。

还有一说,明朝时期的回族凵氏,被帝王赐姓改为“陕”姓。其中还说朱元璋建立明朝、称帝后,分赐麾下立下战功的回族将领为十个姓氏,其中有闪氏,后来改为陕氏。

还有一说,明末清初,陕西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被朝廷镇压,起义失败。一部分起义军将士辗转流落到今贵州湄潭西河乡一带避难,以原籍地“陕”为姓氏,建立了聚居村落。

可见,陕氏是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天分布在全国多地,人口总量极少,以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山西省太原为郡望。

很多人顾名思义地以为陕县必然在陕西省,其实不然。

其实前文已点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再说一下陕县的 历史 沿革。

周朝初年,周公旦和召公奭以这一带的“陕塬”为分界线,“分陕而治”:

也即,“陕塬”以东区域由周公旦治理,以西区域由召公奭治理。

由此也就有了陕东、陕西的地理概念。

此后,陕塬一带先后归属虢国、晋国、魏国管辖。

秦惠公十年(公元前390年),设置陕县。

北魏孝文帝时设置陕州。之后历代一直称为陕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陕州,设置陕县,并且从此归属河南省管辖。

1949年5月,陕县解放,归属河南省陕州专员公署管辖,为陕州专署驻地。

此后,陕县先后划归洛阳专区、三门峡市管辖。

2016年1月,撤陕县、设置陕州区,仍归三门峡市管辖。

有意思地是,从现在的行政区域、地理分布来看,“陕塬”(陕县也即今天的陕州区)以西并未与陕西省直接接界。

陕州区和陕西省之间,还隔着河南省灵宝市、山西省运城市。

综上所述, 历史 上是以“陕塬”为分界线,才有了陕东、陕西的地理概念。

但是陕县也即今天的陕州区,归属河南省管辖。

河南省这个名称,是对应河北省而设立的。

“陕东”在 历史 上的概念,是指“陕塬”以东区域,这片区域的很大部分属于今天的河南省。

因而,也就没必要针对陕西省设立一个“陕东省”,把河南省改称“陕东省”也没必要。

由此,我国有山东和山西省、湖北和湖南省、广西和广东,而陕西省却是独特的一个。

同理,秦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秦州不在陕西?

这个就说明了他们的 历史 文化来源。那不属于自己土生土长的 历史 文化。这是一种根亲文化。

“陕”来自东边的河南陕州,于是有了陕西称呼之名。

“秦”来自西边的甘肃秦州,于是有了陕西文化的根。

周公,召公。划陕而治,有陕西也有陕东,而陕东不叫陕东,叫“周”。

姓名,是一种根亲文化的传承,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你可以说他来自甘肃或者河南。因为毕竟他们的人口成分里面有据可查的仅仅西安一市里面就有不下400万的河南人及后代。

陕原以西叫陕西,以东叫周,而不叫陕东!

陕是指的陕塬的意思,本身就是指的黄土高原。上古时候国人活动的范围很小,只是大致了解三门峡、洛阳和晋南的黄土高原,而对再往西的黄土高原不太清楚,于是把关中大平原称为陕西。

洛阳一带应该是标准的叫陕东才对,但周人建了洛阳城以后,洛阳人抢了一顶豫东、鲁西的中原的帽子戴上,乐不思蜀,于是就没有了陕东。

陕州在河南的三门峡,古时候属于洛阳管辖,隶属于三川郡。为什么只有陕西没有陕东?因为陕西以东就是中原,天下的中心,所有的座标中心就是这里。华北、华东、华南,河南就是分界线。

陕西在秦朝就是秦,八百里秦川乃其腹地。到了汉朝,东汉政治文化中心逐步移到了河南洛阳,宋朝更是定都开封,从政治文化中心看去,后世以陕县以西指代包括八百里秦川的广大区域,绥有“陕西”,而秦,指代的是一个朝代,而不是地域。

陕州在河南,为什么先有陕后有陕西,要从文明传播,人口流动说起,夏商时代陕西还是人烟稀少的生土区域,关中就是军事关口的中央地带。而后,祭祖仪式,国乐音律,儒释道,75%姓氏,中医,治国理念,易经兵占,酒,诗,棋,历法,古城布局,农耕技术,都是中原传过去的。连,周人秦人祖源地也在东边

陕西,看字面就该知道,陕之西也。

陕西,来源于北宋陕西路——陕西路的陕字,来源于陕塬——当前此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原陕县,今三门峡陕州区位置:

相传,陕塬是西周的周召分界处: 分陕以 塬 为界。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屯之。

据说,周召两公在塬上刻碑立分陕石。现存三门峡市博物馆有一文物,号为 分陕石柱,也叫 周召分界石。

当然最初有,就是指陕塬之东的黄河下游地区,后面就不叫陕东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陕是指陕州、陕塬,就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一带,陕西省就在三门峡以西,当然就叫陕西了。

陕以东包括陕都是周公摄政的王畿之地,陕地的函谷关就是洛阳的八关之一,是洛阳的西大门,当年老子出关化胡留下《道德经》的地方就是洛阳的函谷关。。

周召二公分陕而治,在陕县的陕原立了界石,以西就是周公的治理区块,以东是召公的治理区块。

陕,指的是陕原。

“陕”在哪里?查地图一看,陕是一个地名,它不是陕西省,而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叫陕县。今天的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在黄河上修建三门峡水库,地图上才出现了三门峡市。历史上,陕县称陕州,也叫过陕原,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陕州之西便称作了陕西!

陕西的简称秦也被很多人误读,秦,原来不是指陕县之西!真实的秦地不是陕西而是甘肃省的天水。准确讲,是甘肃省天水市的秦安县。如今秦安县所在的地方,古时又称作陇右或陇西。一个被称作“秦”的部落人群,从这里出发,向东迁徙,越过陇山,进入渭河中流地区,也就是今天陕西的宝鸡地区。秦人在这里繁衍,公元前的某一年,周天子遇难,秦人护驾有功,周天子嘉奖秦人,提高了秦人的爵位等级。从此,秦人和中原各国的国君有权利平起平坐了。秦人从野蛮部落变成了文明氏族。再后来,周天子势微,周朝的首都由陕西西安迁到了河南洛阳,秦人乘虚东进,反客为主,把自己的老窝由宝鸡迁到了咸阳。渭河两岸的八百里秦川便成了秦人的天下,周王朝虽然这时还没有亡,但周人的家乡已经被秦人全面占领了。从此,陕西就成了秦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713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