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学的地方.杏坛在宋初以前只是偶有其名而无其实。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时任大理寺丞、宰曲阜、主祠事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上书,以孔庙卑陋不堪,不足以称“衍圣公”之威仪,请加修崇。朝廷即“命道辅监督工役”,“诏转运使以官钱葺之”,并准其所请,用当时建造泰山封禅行宫的剩余木材,“皆橡樟梗梓之属”,对孔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建庙门三重,次书楼,次唐宋碑亭各一,次仪门,次御赞殿,次杏坛,坛后正殿,”直到天禧二年完工,“自是殿宇益加洪丽”。孔道辅因“增广殿庭”的需要,将大殿北移,作为正殿,即大成殿。因《庄子·渔父》篇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一语,将原讲堂旧基重新改造,“瓴甓为坛,”并在四周种上杏树,名曰“杏坛”。至于此,杏坛始有实物,而孔子杏坛设教之说,当肇于此
杏坛
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
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介绍
杏坛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