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碛口古镇的具体地理位置,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
山西吕梁市临县的碛口古镇,现在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有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欣赏它那悠久的商贸 历史 、奇绝的黄河风情和黄土高原风貌。
但是,多数人来碛口游玩,只知道饱了眼福、口福,却忽略了耳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镇上从古至今有四种非凡的声音,令人听后激荡身心,久久难忘。
然而遗憾的是,即便你就是古镇人,或者是与古镇有缘的人,或者是专程来聆听,也最多只能听到其中的三种,还都打了折扣。
这是为什么呢?这四种非凡的声音又是什么呢?听胡哥慢慢道来。
我们先来看看多数游客来古镇是欣赏游玩什么吧?有的是来感受襟山带水的自然景观的,有的是来感受晋商兴衰气息的,有的是来看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的,也有的是来古镇品尝地方 美食 的……
的确,在这明清古韵遍布的古镇,有许多值得记取的画面。那壮阔的黄河风光、雄浑的黄土高原景色,那商贸气息浓郁的晋商文化、那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建,都是那么令人向往。
可是,古镇的声音却又往往被忽略。而这几种声音,其实是另一种能够代表古镇风韵的载体。每一种声音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也都能再现古镇之沧桑历程。
这几种声音涵盖了古镇的自然、人文、商业、艺术等几个方面,从一个听觉的角度,再现了“九曲黄河第一镇”的非凡地位和富庶繁华。
碛口古镇西靠卧虎山,东临黄河水,南临湫水河,呈刀把型,或者说是“V”字形。
“V”字形的尖端部位,就是卧虎山。半山腰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黑龙庙,庙内供奉黑龙王、风伯、河伯、关帝、华佗等神祇。
碛口古镇就位于黑龙庙下的黄河边上。古镇的后街,现在的沿黄大道,就是黄河岸。从岸边的台阶下去,几米的距离就能触摸到黄河水。
所以,古镇就是古渡口,是明清时期最繁华的漕运码头。这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一是碛口位于北端的包头和南端的潼关之间,黄河奔流到此,恰是中间位置。
二是,黄河船运到此必须停船转运货物。为啥呢?这里有天险,轻易不得过。这个天险就是位于河对岸陕西吴堡的大同碛,也称为黄河二碛。
碛,就是乱石浅滩,也是激流险滩!这是一段仅次于黄河壶口的激流险滩。
奔涌的黄河水从大峡谷奔流到此,河面一下子由500米紧缩至不足百米,上下落差达到10米。顿时,河水激荡犹如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声震两岸。
在陕西吴堡当地,流传着几句民谣:黄河大同碛,河槽滚激流,白昼声声雷,夜晚听“碛吼”。
这就是黄河之水在碛口发出的怒吼,上游下来的黄河水在此翻滚着滔天巨浪,再加上东南方向汇入的湫水河,河槽狭窄,水流湍急,惊涛裂岸,浊浪排空。
这样的激流险滩,是绝对不能行船的,所以,才成就了黄河右岸碛口古镇300年漕运码头的地位。
那波涛滚滚的“碛吼”不仅是仅次于壶口瀑布的奇观,更是晋商把握商机,拼搏商海的呐喊。
遗憾的是,前几年大同碛被炸平,昔日怒浪滔天的黄河“碛吼”已变成了黄河涛声,再也不复当年那种声震琼宇的震撼了。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国保文物单位。站在庙前,居高临下,视线极好,可以俯瞰全镇风光。
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庙相当于古代时候的灯塔,保佑着过往船只的安全。视线远可以眺望黄河奔涌,近可以赏湫水弯流。耳朵也能够聆听到雨季的黄河“碛吼”、平常季节的涛声。
当然,最值得聆听的还是酬神唱戏时的戏曲之音。它的美妙在于激起了黄河的共鸣,唤来了湫水河助唱。
这是怎么讲呢?因为在这里的戏台唱戏音响效果特别好,台上唱戏无需现代扩音设备,不仅仅是黑龙庙院内全场观众听得清楚,就是对岸的陕西丁家畔村、拐上村也能听得清楚。人称“山西唱戏陕西听”。神奇吧?
黑龙庙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庙。下为黑龙庙,上为关帝庙。黑龙庙内供奉的黑龙神主管两条河流的风调雨顺,四时平安。
因为大同碛这个险滩的存在,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富贵,也为了保佑碛口这个西接陕甘宁蒙、东连晋京冀的重要货物集散地的商业繁荣,四时八节地贡献牺牲、酬神唱戏是必须有的程序。
据资料记载,在鼎盛时期,从正月开始一直到十月初一,黑龙庙的戏台上,天天有戏。
酬神唱戏不稀奇,祖国大地上只要修建有戏台、乐楼的庙宇都会有酬神唱戏的行为。但是,为什么碛口黑龙庙的戏台唱戏就有如此神奇的音响效果呢?
目前最接近真相的分析是这样的:首先是戏台建筑结构原因。戏台下部是五孔窑洞,钟鼓楼及左右看台、配殿下同样是窑洞结构,具有增强声音和提高混响效果。使得戏台上唱戏很轻松,戏台下观众听戏很清晰。
二是山门券洞是个向上的坡形,使得山门形成三个喇叭口,有利于向外传播。而庙内各个窑洞对唱戏和乐器的中频声音形成共振,提高了响度和传播的方向性。在合适的风向助力下,使得黄河对面的山村也能听到唱戏声。
三是周边的黄河峡谷和湫水河峡谷环境以及水面的反射,使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都有可能出现“山西唱戏陕西听”的效果。
这样美妙的戏曲声,你听过吗?
碛口镇的商业雏形发端于金元时期,随着明初“开中制”的推行,把握商机的晋商在此将商贸事业推向极致。所以说,碛口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
碛口是一个“水旱码头小都会”,货物的中转是其主要功能,可以说,碛口掌控着西北与华北经济往来的命脉。
据资料记载,繁华时期, 每日停靠的船只有数百只,驼队马帮的骆驼、骡马更是数以千计。正所谓,黄河百转千回奔流去,马帮驼铃声响迤逦来。
产自西北的粮油顺河黄而下到达碛口转运晋京冀,而来自晋京冀的棉花、绸缎、茶叶等日用品,则经碛口转销至大西北和蒙古地区。担负货物转运重任的除了船帮,就是马帮驼队。
长长的驼队穿街过巷,骆驼脖颈下摇晃的铜铃一路发出丁零当啷的清脆声响,从晨曦微露到日薄西山,一直响个不停。
行走在并不宽敞的古镇街道上,想象着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穿街过巷的场景,捕捉着穿越 历史 的驼铃声,还是有无法想象的震撼感觉。
你想啊,从早到晚,上千峰的骆驼一刻不停地穿街过巷,驼铃摇曳声声清脆,仿佛是美妙的协奏曲。伴随着铃声的走远,是一位位晋商的打拼历程。
就在街边的摊位上,胡哥一行见到了久违的驼铃。老师傅一边在锻打铜制品,一边给我们介绍这些驼铃。
小一些的是驼铃,挂在骡马、骆驼的脖子下。大一些的则是寓意风调雨顺吉祥铃,用以挂在家家户户的家里,风过铃响,寓意风调雨顺的祥瑞之音。
除了驼铃之外,碛口古镇上驼队的痕迹还有后街与中街连接处的驴市巷和骡马店和骆驼店集中的地方前街。
驴市巷边有一家专门做骆驼骡马买卖的永裕店,外墙上有一长排20多个拴马鼻,在高大的石墙上煞是惹眼。
前街呢,有大大小小十七八个骆驼店,就为给一路驼铃响过来的驼队歇脚方便。至今这里还完整保存着一家规模最大的骆驼店福顺德。
明清时期的福顺德骆驼店,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有65间房屋,39孔窑洞。现如今是碛口供销社旧址,已被改造成了高档的窑洞住所。不过宽敞院内至今保留着一长排牲口石槽,蔚为壮观。
如今,驼帮远去再难觅。那悠扬而又连续不断的驼铃声,也只能在后街沿黄公路上断断续续听到。
因为有一个骑骆驼游古镇的 旅游 项目,三三两两的骆驼被游客骑着,被主人牵着,在石板路上走一圈。
那驼铃声听起来有一丝丝无奈,再也谈不上悠扬动听了,聊胜于无吧。
如果说前面三种声音,现在还能够或多或少的听到,那么这第四种声音是再也听不到了。为啥呢?因为那是古镇店铺夜晚的盘账声。
就好比现在各家店铺夜晚打烊关门后,老板总要拿着计算器或手机清点账目一样,古代的碛口镇,同样有类似的场景出现,只不过,盘账使用的工具却是算盘。
尤其是在最繁华的中街,别看这中街只有160米长短,却是店铺林立,排列紧密,而且以南方常见的排板门铺面为多。到了夜晚,排板门一上,就开始了一天的盘账工作。
每逢此刻,满街就会想起噼里啪啦的打算盘声。那清脆的声音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犹如珠落玉盘,声音里藏着一天的收获与欣喜。
古人有描写珠算的诗句:“身方气正骨铮铮,起落铿锵和璧声”“珠响铿锵账目清,收支两笔切合龙”。在一片噼里啪啦的声音中,各个商户一天的盈亏就此盘算出来。
这样的描述也许过于抽象。如果你看过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在第28集中就有这样的场面,当时是年终盘账,一群账房先生一起打算盘的壮观场面。算盘珠子上下拨动,噼里啪啦的声音轰响,汇成一曲宏大的乐章。
电视剧《乔家大院》演的是山西祁县乔家的兴衰史。这乔家的先祖于清朝时不仅在碛口开有两家规模较大的油店和一家皮毛店,还开有“大德通”票号碛口分号,做起了存贷款业务。
现在的中街基本保存了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原貌,能够基本再现当时的建筑风格和繁荣景象。许多货栈和店铺外墙上,都已经悬挂上了介绍牌,说明当时的店铺名称和经营项目。
比如说有孔祥熙的“义记美孚煤油分公司”和烟草公司、民国初期阎锡山政府管辖的“晋胜银行”碛口支行等,从这些牌子中可以看出,这里是高档商业区。
高档也罢,普通也罢,一切都俱往矣,四种非凡的声音在碛口 历史 的潮流中渐渐走远。
作为匆匆而来的游客,能够听到任何一种都是缘分。游古镇古村,不只是看到的沧桑古建、感受到的文化底蕴,还能听到带着地域特色的非凡声音,这才是真正“活着的古镇”。
(本账号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刘涛王凯扶贫的山西平顺石匣村,有一座气派而罕见的雕花门楼
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古镇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山西高平有座蟠龙寨,堪称缩小版的皇城相府
古建中没有“门当”和“户对”,各位导游不要再拆散门当户对了
太行山上的这尊天然卧佛是中国第一吗?
下列历史文化遗址位于我国最南边的是-搜狗问问
C.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市河姆渡镇,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四个地点中浙江余姚市位置最靠南。所以下列历史文化遗址位于我国最南边的是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根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距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周口店遗址是中国著名的出土古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古动物化石的史前遗址。这里曾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距今20万至10万年左右的早期智人“新洞人”、距今3.85万至4.2万年前的“田园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被统称为“周口店遗址”。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遗迹"十大"石窟分别是什么历史遗迹"十大"石窟: 1、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肃敦煌东南25公里鸣沙山。
现存492个石窟,壁面积4.5万平方米。 2、云岗石窟:位於山西大同市,建於西元460年。
石窟53个,雕像5.1万尊。 3、龙门石窟:位於河南洛阳南郊,建於北魏。
石窟1352个,佛像1万多尊。 4、麦积山石窟:位於甘肃天水东南45公里,洞窟194个。
以上是我国着名四大石窟。 5、克孜尔千佛洞:位於新疆,建於西元前三世纪。
有136个洞窟,壁面积1万平方米。 6、千佛岩石窟:位於四川。
佛像七千多尊。 7、帕孜克里石窟:位於新疆吐鲁番城东北20公里处。
近百个石窟,主要是壁画。 8、巩县石窟寺:位於河南巩县。
石窟500个。 9、炳灵寺石窟:位於甘肃永端县内。
石窟34个,雕像694尊。 10、栖霞山石窟:位於江苏南京东北20里。
佛像500尊。
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址最著名的 圆明园
圆明园是中华文明无比辉煌的历史纪念,是中华民族历史耻辱的纪念遗址,在人类文明史上,她是西方尖端文明毁灭东方文明的历史见证,是全人类检讨和反思的文化遗存。
圆明园寄托着人们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情怀,圆明园所教育的,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是一代又一代西方人,教育的对象是全人类。
中国濒危遗址有:
河北怀来鸡鸣驿、浙江省东阳卢宅 、山西省碛口镇村落、甘肃秦城天水的古楼群建筑、云南团山历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 *** 地区的石林。
鸡鸣驿:坐落在河北省境内,修建于1420年,是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最大的驿站。外层开始脱落,一些庙宇濒于消失。在2004年曾经被列为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 。
卢宅:被称为江南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有“中国民间故宫”的美誉。洪水和不得当的保护方法使得卢宅面临许多危险。排水、防火和防风化等都做得不到位。
碛口:位于山西临县境南,明清时期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上世纪30年代,碛口码头功能尽失,但留下了一座座相对完整的商业建筑群和周边村落的民宅深院。近年来一些扶贫项目的开展和高速公路开通已经破坏了古镇的文化韵味。
天水古楼群建筑:天水市秦城区古民居有2000余座,古巷不下数百条,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学士的故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秦城区的古建名人故居屡遭拆除,至90年代呈愈演愈烈之势。
云南团山历史村(音译):完整地保持了19世纪的历史的风貌。但近年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却破坏了历史原貌,一些地区对历史文物的开发利用和改建项目已经破坏了历史村落的完整性。
石林:约有250座千姿百态的石林镶嵌在四川和 *** 五大景区里,这些石林随季节的不同和阳光的照射,不断地变化着璀璨绚丽的色彩。然而有些石林甚至被砍断作为休憩之所,微小的地震活动对其有巨大的危害。
五十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过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单独进行或与其他单位共同进行的一系列重点发掘项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史前时期的小南海洞穴遗址、下川遗址、裴李岗遗址、北首岭遗址、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柳湾遗址、屈家岭遗址、青龙泉遗址、兴隆洼遗址、王因遗址、西朱封遗址、三里河遗址、北阳平遗址、顶狮山遗址等;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夏文化问题有重要意义的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东下冯遗址等;商周时期的偃师商城、安阳殷墟、丰镐遗址、周原遗址、琉璃河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和铜绿山遗址、大甸子遗址、前掌大墓地等;汉唐及其以后时期的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曹魏北朝邺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扬州城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中京遗址、金中都遗址、元大都遗址,以及汉杜陵陵园遗址、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大葆台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城遗址、磁县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龙泉窑遗址、南宋官窑遗址、灵武窑遗址、福建建窑遗址等。历年来田野工作取得的丰硕收获,为繁荣中国考古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7日在北京揭晓。上榜名单中,最“古老”的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和最“年轻”的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之间,相隔近
8000年。
,“抢救性发掘”保存下来的遗址有5个: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辽宁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
世界上文明遗址最多的国家排名截止2009年6月,西班牙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共43处历史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次是意大利,共有41处历史古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5处,世界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毕竟这些评选机构都是欧洲人干的,所以像四大文明古国,希腊这些个古老国家,数量排名不是很靠前。
中国的申遗项目还有很多,潜力很大,像欧洲这些发达国家,还能入选遗产项目的都不多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列表: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 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 文化遗产 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 文化遗产 14、布达拉宫 1994.12 文化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 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19、云南丽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 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 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遗产 24、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 文化遗产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辽宁)2004.7明显陵: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圆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
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
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
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
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 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 2005 文化遗产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12 自然遗产33、中国安阳殷墟 2006.7.13 文化遗产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遗产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遗产36.福建土楼 2008.7.7 文化遗产37.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遗产38.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观。
求中国古代文化遗址总录及详细介绍说一个我家附近的文化遗址。松泽文化。
崧泽文化距今约 5800-4900 年,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 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 7000 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 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 1961 年和 1974 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 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 6000 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 1962 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2 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族文化和以余姚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于 6000 年前,人们谋生已由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转为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了。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锄耕进入犁耕,已由使用原始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转为以使用比较精制的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从发现的出土稻谷和稻叶看来,崧泽 6000 多年前就能人工培植粳稻、籼稻,这时可以制造多种形状、多种用途的陶制鼎。
在崧泽发现的两口 6000 多年前的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遗有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质精量大,丰富多彩,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泽人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
中国最大的古代遗址在哪里西北大学考古学系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进行了组合式发掘,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的墓葬、岩画和高台住所,而发掘的重点集中在中部高台及其周边区域。据了解,中部高台为土夹小块卵石覆盖,四周用较大的卵石块垒砌而成。高台发现了烧土、灰烬和木炭,还有用长方形石块修砌的保存完整的灶坑,灶坑东西两侧整齐的排列有15块大型"石磨盘"。在灶坑内和周围活动面上还发现有数量较多的陶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同时,在高台遗址西北方还分布有4座较为完整的石围居住基址,在其中的一个石围居住基址内,发现有若干处烧灶遗迹和大量的陶器残片、动物骨骼。以中国北方民族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魏坚教授为首的考古专家认为,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游牧民族聚居部落的生活状态,此前,我国还没有发掘出如此大的聚落遗址,因此,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被确定为目前中国之最。
西安市未央区是历史文化大区,境内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三大“国家级”遗址区
,百余个单体遗址保护总面积为82.5平方公里,占西安2944个遗址保护总面积的49%,占未央区面积262平方公里的31%,其中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面积65平方公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如此大的面积,距离城市中心如此近,至今未有一座高楼,未有一家大企业,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寿光双王城水库,位于寿光市区以北约30公里处的羊口镇(原为卧铺乡)。自2003年夏发现制盐遗址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寿光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先后徒步行程1500公里,调查范围超过40平方公里,目前已基本搞清了双王城盐业遗址群的规模、分布范围、遗址数量及时代。经勘察,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南界至寇家坞村西南,北至六股路村南,东至新沙公路,西至新塌河东岸。遗址群面积达30平方公里,规模全国最大。盐场遗址群自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盐业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先后有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澳大利亚、法国等盐业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