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至吕梁方山县南阳沟鸭河水库自驾路线

太原至吕梁方山县南阳沟鸭河水库自驾路线,第1张

驾车路线:全程约190.9公里

起点:太原市

1.太原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50米,左转进入新建路

2) 沿新建路行驶2.4公里,过新建路北沙河桥约110米后,进入胜利街

3) 沿胜利街行驶9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滨河东路

4) 沿滨河东路行驶5.9公里,朝柴村桥方向,右前方转弯

5) 行驶30米,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6) 沿匝道行驶2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金桥东街

7) 沿金桥东街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柴西公路

8) 沿柴西公路行驶410米,左转进入柴化线

9) 沿柴化线行驶2.1公里,右转上匝道

10) 沿匝道行驶820米,直行进入太原绕城高速公路

11) 沿太原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2.8公里,朝佳县/榆林/S5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西墕枢纽

2.沿西墕枢纽行驶710米,过西墕枢纽约680米后,直行进入平临高速公路

3.沿平临高速公路行驶138.9公里,在方山/积翠/G209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方山互通

4.沿方山互通行驶830米,过方山互通,左转进入迎宾大道

5.方山县内驾车方案

1) 沿迎宾大道行驶3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209

2) 沿G209行驶4.1公里,右前方转弯

3) 行驶10.1公里,左转

4) 行驶5.4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吕梁方山县南阳沟鸭河水库

吕梁山在山西省的西部。

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吕梁山中段称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

受放射状水系分割,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主峰海拔2831米。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不少山峰超过2700米,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

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和著名的壶口瀑布。吕梁山为一自然地理分界。吕梁山以西为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山地以东黄土断续分布。关帝山、芦芽山保存较多森林,海拔1700~2500米处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1700米以下有油松、白皮松、栎类等。2500公尺以上有发育良好的亚高山草原,为重要牧场。

地质地貌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向北伸为两支,近东北方向为管涔山和芦芽山,其东面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中段为关帝山,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南段为火焰山、龙门山,端点为黄河东岸的禹门口。吕梁山脉西坡有厚层的黄土堆积,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重点产沙区之一。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山脉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对区域气候有明显的作用。

吕梁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东南,地质发展史和地层基本特点类似华北其它地区。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定型者居多,岩石种类繁多。

吕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积出露。这里是吕梁运动命名地之所在,但吕梁运动的含义已经改变。“吕梁运动”一名由李四光1939年提出的“吕梁革命”演变而来。李四光根据德日进在吕梁山北段静乐县西马坊一带看到寒武系紫色页岩之下的石英岩(霍山砂岩)不整合在变质岩层之上,当时认为该石英岩为震旦纪砂岩。因此,吕梁运动自创名以来一直被引用为震旦纪与前震旦纪(现称长城纪与前长城纪)间的地壳运动。在吕粱山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最底部层位汉高山群与古元古界野鸡山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因此“吕梁运动”未废除而一直被沿用至今。现定义的吕梁期造山应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

华北地块古元古代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识别出华北中部吕梁期造山带,并尝试性从造山带理论解释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吕梁造山使华北陆块真正克拉通化。

气候特点

该地区地势较高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水热资源分布不协调,中高山区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很低。

河流情况

吕梁山位于黄河与汾河之间,黄河水系流域面积13760 km,汾河水系面积7228km。河流形态和河道特征是沟壑密度大,水系发达;河道坡陡流急,侵蚀切割严重。其径流和泥沙特点是,汛期径流集中,洪水陡涨陡落,泥沙含量大。枯季径流小而不稳,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

旅游资源

吕梁山东南麓的临汾盆地是中国远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以后的人类活动也创造出辉煌的文明。现吕梁山区保存有偏关、宁武关、晋祠、天龙山石窟、玄中寺、则天庙、东岳庙、乡宁千佛洞、山神峪千佛洞、于成龙纪念馆、北武当山、孟门南山寺、蛟龙壁等文物古迹,在汾阳市有汾酒、竹叶青酒等地方名产。

吕梁山区因其地理特殊,山川秀丽,古泗水与黄河、运河交夺其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人文景观众多而闻名,自然为文人雅士、达官显贵们的游览垂青之地。自古及今,他们接踵而至,留下大量不朽的锦章佳韵。

主要景点

吕梁山森林公园

吕梁山森林公园位于巍巍吕梁山南麓,2002年9月成立,面积6800公顷。跨涉临汾、乡宁、汾西、交口、隰县等5个县(区)。公园共有6大景区在高天山景区和石马沟景区建有狩猎场和垂钓池姑射山仙洞沟景区建设围狩场。

公园内有上至唐代,下到明清的建筑群,有蜚声遐迩的“华夏第一洞房”,还有着层峦耸翠、冰瀑之悬的自然景观,以及雄踞山颠、钟灵毓秀、文词彪炳千秋的真武玉皇楼、崇道庙与绮丽自然景观和秀美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交通条件方便,与周围洪洞广胜寺、尧庙、黄河瀑布、丁村文化遗址、隰县小西天、蒲县东岳庙等旅游景区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旅游网络。是旅游避暑、寻根、狩猎、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

老爷顶

老爷顶位于山西省汾西县西部30公里处,主峰海拔1890米,旅游辐射面积1804公顷,乔木主要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槲树、油松等;灌木类有黄刺玫、陕西荚 、沙棘、胡颓子、丁香等。

老爷顶沿主峰九条山脉此起彼伏,层峦叠嶂,风光旖旎,四季有景。主峰一侧鞍部百亩辽东栎林分树形怪异,千姿百态,成为森林奇异景观之最。主峰山巅远古时期就建有真武庙,以真武殿为主体附之戏楼、看厅、韦驮楼、真武殿、文殿、三教台、圣母宫、铜殿、玉皇楼等古建筑群,尤以清代重建的真武殿制作精美,工艺考究,金碧辉煌而闻名三晋。

可惜部分建筑毁于战火。庙内还保留碑碣石刻一百余帧,石雕栏板,石柱兽雕,雕刻细腻,神态生动。十几余幅木雕栏板、木雕兽头形象逼真,造型别致,是宝贵的文物资源,是世代汾西、蒲县、隰县、交口四县居民信徒敬仰的三教圣地,具有很高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观光价值。一九九六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庞泉沟

庞泉沟位于交城县西北部吕梁山中,是一个以保护国家一类野生动物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又是山西省的主要林区,森林覆盖率为74%。是野生动物生息的良好场所。

庞泉沟是华北落叶松的原生地,也是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带。除落叶外,还有白榆、白桦、白杨等树种,林相整齐,单位蓄积量高,是山西境内经济价值最大的林区。其他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有大量的党参、黄芪、甘草、菖蒲、连翘、桔梗、柴胡等药用植物。

保护区内峰险景奇、山泉长流、鸟类群居,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游人,山内有“孝文古碑”、“云顶日出”、“雄师夕照”、“天门瑞气”、“笔架生辉”、“文源晚翠”、“龙泉瀑布”、“古树宝塔”,构成庞泉沟的“八大景观”,多姿多彩,若虚若幻。

饮食

山西的面食闻名四海,吕梁人更是把这种源远流长的面食技艺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风味小吃,吕梁的面食都是风味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吕梁人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把面食分为蒸、煮、烤、炸四大类,每一类都包含了众多技巧和变化,或原料不同、或造型各异、或口味独特,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味道总是香浓可口。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吕梁人会制作寿面、蒸卷卷等特定的面食。

吕梁还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其中以柳林芝麻饼、榆皮面饸咯、孝义火烧等最有代表性,这些小吃制作精巧、味美可口。

1、南阳龙潭沟:位于河南省伏牛山脉腹地的西峡县双龙镇化山村。龙潭沟整个山体是花岗岩体,在地质学上,它属于典型的水蚀地貌,是长期流水冲击下而形成的梯式瀑布群,景区景点集中,瀑布密集,融山秀、石奇、水澈、林茂、潭幽于一体,被誉为“中原一绝,人间仙境”。

2、南阳伏牛山: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南部,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属秦岭山脉东段支脉。伏牛山脉是秦岭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条重要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长200余公里,宽约40到70公里,形如卧牛,故称伏牛山,它构成了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3、南阳武侯祠: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十年躬耕隐居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653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1
下一篇 2023-03-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